郑小伟运用膏方治疗肺系疾病经验浅析

时间:2022-09-08 12:33:27

关键词 膏方 肺系疾病 临床经验 郑小伟

郑小伟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治学严谨,精于科研,勤于临证,学验俱丰,为医教研皆长之专家。郑师在肺系疾病的中医药(尤其是膏方)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为病家及同道所称颂。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郑师运用膏方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飧读者。

1 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类经・阴阳类》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阴与阳既对立又统一,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人体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各种病理状态。《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日阴阳而已。”由是观之,阴阳两纲可统帅其它六纲而成为八纲的总纲,如此辨证求之,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对于阴阳的偏盛偏衰,宜当损其偏盛,补其偏衰,谨守病机,以平为期。郑师运用膏方来协调体内阴阳的平衡,对于阴虚不能制阳之虚热证,运用滋阴以制阳之法,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养阴侧重肺肾二脏,养肺阴常用北沙参、南沙参、麦冬、石斛等,养肾阴常用熟地黄、制首乌、枸杞子等,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临床常配伍补骨脂、炒杜仲、菟丝子等平补阴阳之品。对于阳虚不能制阴之虚寒证,运用补阳以制阴之法,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郑师常选择金匮肾气丸加减用之。通过调整,使机体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以臻于“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境界。

2 扶正补虚,兼顾祛邪

肺系疾病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有邪者属实,无邪者属虚,久病者常属本虚标实之候,因此运用膏方调治久病者,在扶正补虚的同时,宜兼顾祛邪治病,以达邪去正自安之目的。对于肺气虚者,郑师常选用玉屏风散加减以补肺益气固表,对于肺家久病,耗气伤津者,则常选用太子参、黄精、山药等气阴平补之品。若肺病及脾,子耗母气,脾失健运致肺脾两虚者,常选择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丸等方药加减用之。同时,“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补脾可治痰,脾健痰自消,如此则标本兼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之间相互影响,久病由肺及肾而导致呼多吸少,短气不足以息,动则气短者,郑师常选用五味子、沉香、核桃仁等补肾摄纳之品。祛邪首重痰,痰在肺系疾病中有特殊的意义,既是病理产物,又是重要的致病因素。郑师常说咳、喘、哮,重在化痰,痰去则安,临床上郑师常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如海浮石、化橘红、桔梗、桑白皮、法半夏、胆南星等以豁痰、清痰、化痰、祛痰。对于久病人络,血脉瘀阻者,常加以丹参、赤芍、当归等通络活血。因肺系疾病常由感受风邪而发,郑师在开处膏方时还常加入防风、荆芥、薄荷等祛风之药,防邪于未然。

3 用药清灵,顾护胃气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肺居上焦,位居最高,又为娇脏,不耐邪侵,郑师在治疗时强调处方用药宜轻清灵动,不宜过分滋补,如此方可开达上焦,直达病所。肺为燥金,喜凉润而恶温燥,郑师常在方中加入清凉滋润之品如北沙参、玉竹、天门冬等以润肺燥、清虚火、滋肺阴。对于兼有外邪者常用轻清发散之品如金银花、鱼腥草、连翘、杭白菊等。同时,保护胃气在治疗肺系疾病时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可见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郑师在开处膏方时十分重视脾胃,遣药用量常以脾胃能接受为度,把顾护胃气摆在重要的位置。常用佛手、砂仁、白豆蔻等清香理气之药以行气健胃。

4 典型病例

王某,女,62岁。2006年10月15日初诊。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病史。平素极易感冒,常经久不愈而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或加重。1个月前因感风寒,引动伏痰,引发咳嗽、咳痰、气急、胸闷等症,经中西医综合治疗后缓解,现仍频发咳嗽,痰少而粘、色白,常有气急、咽痒,伴面色少华,平素常感乏力,时有夜间盗汗,恶风,纳少,口干,脘腹不适,大便不调,动则气喘,头晕,腰酸耳鸣,舌偏红、苔少,脉细。索膏方调理。证属肺肾阴虚,脾失健运,兼余邪恋肺。治宜养阴润肺,益气健脾,滋阴补肾,佐以清热化痰祛风。处以膏方:主料:南沙参、北沙参、瓜蒌皮各150g,太子参、山茱萸、山药、炒白术、党参、佛手、白豆蔻(后下)、法半夏、杜仲各120g,五味子、桔梗、沉香(后下)各60g,麦冬、茯苓、泽泻、牡丹皮、炙甘草、苍术、防风、荆芥、陈皮、补骨脂各90g,熟地240g,生米仁、海浮石各300g,野养麦根、金银花、鱼腥草各250g;辅料:芝麻、核桃各250g,鹿角胶、龟版胶各120g,黄酒500ml,冰糖500g。由医院药房制作成膏方。每服1汤匙,温开水调送,每日2次,分别于晨起、临睡前各1次。如遇感冒等病,则暂缓服用。

2007年11月5日二诊:自诉去年服膏方后感冒次数明显减少,偶感外邪,病亦较前轻,余诸症均减,慢性支气管炎未发作。现时有夜寐不安,心悸,诊其舌淡、苔薄白,脉弦。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病情平稳,守法再进,治拟扶正祛邪,兼以补血安神。处以膏方:主料:南沙参、北沙参、党参、瓜萎皮、菟丝子各150g,五味子、桔梗、沉香(后下)各60g,麦冬、茯苓、泽泻、牡丹皮、炙甘草、苍术、补骨脂、当归各90g,熟地240g,山茱萸、山药、炒白术、黄芩、佛手、白豆蔻(后下)、法半夏、杜仲、制首乌、酸枣仁、合欢皮各120g,生米仁、夜交藤各300g;辅料:芝麻、核桃各250g,鹿角胶、龟版胶、阿胶各120g,黄酒500ml,冰糖500g。服法如前。

2008年10月30日三诊:述近1年来未及感冒,慢性支气管亦未见发作,余症均明显好转。患者满意,欲求方再进,以求巩固。

按:郑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多属本虚标实之候,病位首先在肺,继而影响脾肾,后期病可及于心。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甚则入络成瘀,复感外邪可诱使病情加重。治疗时在以补肺健脾益肾诸法固本的同时,需始终兼顾祛邪以治其标,或清其热,或化其痰,或散其瘀,据其症,辨其证,审因论治,方得其要。该例一诊时病久伤及肺阴,脾失健运,又肺虚及肾,肾不纳气,然尚有余邪,治当润肺化痰,健脾益气,滋阴补肾,佐以清燥祛风。所处之膏方集参麦饮、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龟鹿二仙胶诸方加减以固本,并加用桔梗、海浮石、瓜蒌皮、法半夏以化痰,防风、荆芥以祛风,野荞麦根、金银花、鱼腥草以清热,共治其标,佛手、白豆蔻、陈皮以行气护胃。全方补而不滞,清而不损,有固本清源、扶正祛邪之功效。至二诊时,症状缓解,药已中病,守法再进,加强补血安神之功以治其失眠、心悸诸症,故获效满意。

上一篇:毛水泉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介绍 下一篇:王晖从肝调治血虚气郁体质病证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