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也需要创新

时间:2022-09-24 05:18:59

历史课也需要创新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但是,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是过去的,不变的,凝固的。所以,历史是不能创新的,当然历史课也就不能创新了。

【关键词】 历史课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44-01

现实中不要说平常的历史课,就是我们的很多市级示范课也很少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点。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两个不同的人上同一课会用同一种思路,相同的图片、视频和材料。上周我有一次上市级示范课的机会,课题是必修一13课《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对这一课进行了创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的几个创新之处。

创新一,思路创新。按照传统的思路,这一课一般都是先讲我国开放的原因,然后讲开放的过程,再讲开放格局的特点。我的思路是设置ABC三个区,A区是基础重温,B区是能力提升,C区是及时巩固。其中重点是B区能力提升部分。在B区我设置了四个篇章,分为深圳篇,浦东篇,苏州篇和宿迁篇(注:我所在的市就是宿迁市)。从空间上看,这四个地点由南到北,以宿迁为中心由远渐近。从时间上看,四地的开放由先到后。这四地的选择我的意图分别是这样的。深圳是经济特区的代表,通过深圳的设问就可以搞清楚经济特区的相关问题。浦东从时间上看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从地域上看浦东处于上海核心,而上海是长三角的中心。通过她就可以搞清对外开放中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开放区这两个层次的主要问题。苏州有一个苏州工业园区,她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典型。而宿迁的选择,则让我们学习这一节课有了明确的目的——借鉴经验,建设家乡。在每一个篇章中我都选取了一些材料设置了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完成。这样不仅通过新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还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创新二,板书创新。我在黑板的左右面设置的两个板块。左面主要以文字为主,并预留了一些空格。板书如下:(图1)

这个板书设计有这样一些好处,一是可以直观地表现出我国对外开放由对外开放的决策到对外开放的实际过程,由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到全面融入世界的飞跃;二是预留了空格,可以让学生上黑板填,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也检查了学生对于A区基础重温部分自学的效果。三是帮助学生构建对外开放过程这一知识点的结构体系,强化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时间概念。

板书的右半部分是一幅手绘的中国东部沿海的地图(简图)。图中没有文字,只有海岸线轮廓、沿海的主要岛屿(台湾和海南岛)以及流入大海的几条主要河流(黄河、长江、淮河和珠江)。每讲到一个地点就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标出来。随着深圳、浦东(上海)、苏州和泗洪四个篇章的逐步推进,黑板上的这四个地点不断由南向北逐步出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上的直接印象。

创新三,情感教育创新。这一课一般情况下,老师会通过我国沿海主要城市的开放让学生形成开放意识和爱国情感。我的设计是立足家乡,借鉴沿海先进城市经验建设家乡。这样一种乡土情感教育比起爱国情感来的更真切更实在。为此,我选用了一张宿迁标志性地点——霸王举鼎广场导入到第一篇章——深圳篇。这样表明我们今天学习深圳等沿海城市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学完了深圳、浦东和苏州之后我安排的是宿迁篇。在宿迁篇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宿迁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为了更好地发展宿迁工业你能从深圳、上海和苏州的发展中借鉴哪些经验?鼓励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发言。这样起到了对前面知识学习的巩固作用又有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的作用。在课件的最后,也就是在学生讨论如何借鉴沿海城市经验并踊跃发言之后,我出示霸王举鼎的图片。并在图片两侧写了一副对联:“昔日霸王举鼎之地,当今宿迁崛起之时”。以此作为结尾,包含我们对家乡的经济发展充满美好的愿望。这样进一步升华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创新四,课件创新。在我的印象中,很多课件呈现给学生的信息非常的大。会有视频,很多的图片,大段的文字。让学生感觉目不暇接,不知所视。我设计的原则是简洁,让课件仅起到辅助作用。为此图片我只用了六幅,第一幅和最后一幅都是霸王举鼎,起到首尾呼应让一节课感觉很完整。区别在于第一幅图片是远景,是霸王举鼎的整个广场,最后一幅是近景是霸王举鼎的雄姿。中间四幅是深圳美丽的夜景、浦东美丽夜景、苏州即将建成的东方之门和宿迁工业园区一景,通过这四幅图片起到每一篇章的过度作用。课件中的文字安排非常的少,主要是导学案中问题的答案。为问题创设情境的文字全部印在导学案上,这样便于学生阅读。

上一篇:破而后立,教学相长 下一篇:让灿烂的笑意荡漾在每一个幼儿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