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比的应用》复习课有感

时间:2022-09-24 02:05:51

听《比的应用》复习课有感

一般人都不会选择复习课做为公开课,原因很简单,复习旧知识没有新意,单调乏味。但复习课也有其优点,就是能够整合和梳理学过的知识,使学生在运用中牢固掌握新知,提高其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顾自己所上的复习课,只是一味地就题讲题,死死盯着课本习题和练习册中的题目,思维不开阔,不会举一反三、类比教学,还不注重课堂细节。

在2012年9月听了祁老师上的六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比的应用》复习课后,我深受启发。她讲的第一道题目是a:b=2:3

b:c=4:5,问a:b:c=?假如这道题换做是我讲,我只会讲清楚这道题的解法,然后说出结果后进行下一道题的讲解,但她不仅讲了解题方法还强调了平时的解题格式,并做了几道类似的练习题。

她是这样讲的:a:b=2:3,b:c=4:5,两个式子中出现的相同字母是b,代表的数分别是3和4,先把这两个数圈出来(a:b=2:③,b:c=④:5),再找出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在3和4的上面分别写上12:

12

12

(a:b=2:③

b:c=④:5),然后根据比的性质,第一式后项3变成12扩大了4倍,前项2也扩大4倍变成8,在2的上面写上8;第二式前项4变成12扩大了3倍,后项也扩大3倍变成15,在5的上面写上15:

8 12

12 15

(a:b=2:③

b:c=④:5),这样a=8

b=12

c=15,a:b:c=8:12:15。她在讲这道题时注重了细节,让学生不仅听得清楚还看得清楚,而且在做题时思路清晰又不易出错。紧接着她又出了一道类似的练习:b:a=1:3,c:a=2:5,求a:b:c。她叫了四个学困生板演,当时有两个人出了错,她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再讲解后,让做错的学生改了过来。做完以后又是一道c:a=1:3,b:c=2:5,求a:b:c=?仍然让前面的学困生做,这一次他们将她讲的方法用了进去,将题正确无误地做了出来。这还没有结束,继续提问:“如果在这道题中只求a:b,会不会做?”学生异口同声说:“会”,师:“结果是?”生:“15:2”。

祁老师对这一道题的练习就一次性巩固了学生对这一类题的解法,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我们经常说有些题讲了几天,学生居然还不知道,此时你是否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还有一类情况是:很多学生提问时知道,却写不到本子上,答不到卷子上,从祁老师的身上你会发现她让学困生上黑板动手实践的频率很高,而且针对学困生出现的错误当面讲清,学生印象较深。

第二道题是: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60,甲:乙=5:7,甲数是(

),乙数是(

)。她讲完这道题紧接着出示,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60,甲:乙:丙=2:3:4,丙数是(

)。生完成后她又出示甲,乙,丙三个数的和是200,甲数是60,乙:丙=2:5。乙数是(

),甲数是(

)。教师举一反三一次性让学生掌握了这类题的解法。

这节课当中她还用了类比的方法,如,她在讲了“甲,乙两地相距96千米,甲车要12小时行完,乙车要16小时行完,求甲乙两车的速度比”之后,又出示:“一段路,甲要12小时行完,乙用16小时行完,求甲乙两车的速度比。”两种算法之间的比较,思路不同却殊途同归。

第三道题当时仅有的题目是:学校运动会上,参加跳绳和赛跑的人数比是5:7,跳绳的有80人,赛跑的有多少人?这道题她没讲,而是叫了一位学生说出了解题过程,而且让学生说出了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学生思路非常清晰。说完后她又进行了变式练习,将题目“跳绳的有80人”改成了“赛跑人数比跳绳人数多12人”,问:跳绳和赛跑的共有多少人?仍然让学生说出了解题过程并说出了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而且用了多种解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比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加深认识了不同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比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对我的启发有以下几点:1.练习题不能就题讲题,教师在讲题时思维要开阔,题要做到举一反三,一次性让学生掌握一类题的解法,不要前几天讲过,最近也讲过两三次,学生还是不会做;2.多做变式练习;适当地进行一题多解;3.多让学生说,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讲解代替了一切,让学生养成思维上的惰性,对有些知识的认识似是而非;4.多叫学生板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困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的纠正;5.讲题时注重细节,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多做题,多研究习题,才能有更多的素材讲给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看这节课,对我来说不是复习课,而是经验课,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上一篇: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下一篇:俯下身子,到学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