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临床恢复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24 09:28:45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临床恢复的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收治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康复组30例按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入院后在病情稳定,生命征正常的情况下,即开始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按常规治疗及随意自我缎炼。两组在入院第1天及入院后第30天测定偏瘫肢体肌力和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入院后30天,康复组的肌力、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早期康复训练 效果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疾病(60%~90%)[1]。2007~2008年收治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在病情稳定、生命征正常时将患者分成康复组与对照组,康复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2008年收治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做对比观察。其中康复组30例,男20例,女10例,伴高血压24例,伴糖尿病3例,伴高脂血症3例;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伴高血压22例,伴糖尿病4例,伴高脂血症4例。两组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符合脑梗死诊断条件、年龄不限、全部病例均为起病后24小时之内入院、严重认知功能障碍、重要脏器功能损害限制康复训练未计在内。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增加以下康复治疗措施:采用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相结合的方式并配以按摩、针灸及其他物理疗法实施治疗;发病48小时内重点为良肢位的摆放,保持良好的关节功能位,定时翻身;一般于病后48小时开始康复训练;被动运动以刺激本体感觉和诱发主动运动为重点;主动运动以运动再学习疗法为指导;尽早翻身、坐起、站立、步行、上肢及手功能训练,尽早作业训练、日常生活功能训练;住院康复治疗20天为最低时限,总疗程90天(含出院后继续康复及指导);运动功能评分采用MAS评分标准,两组病例入院后及治疗90天后均做两次。

疗效评定:MAS评分标准的总分为48分,本文设定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提高分值≥24分以上作为康复相对显著疗效指标。

结 果

应用u检验,P

不良反应:未出现因康复训练引起的并发症。

讨 论

影响康复的相关因素:⑴原发因素:对康复效果的影响程度决定于脑梗死病因、部位及病情,脑梗死中发病后有以下症状的,康复预后差,多数恢复困难:弛缓性麻痹持续>1个月;去脑强直或去皮层强直;醒状昏迷和闭锁综合征;昏睡等意识障碍持续时间长;长时间尿、便失禁;双侧性偏瘫;半侧视空间失语、半侧身体失语,病态失语等存在;痴呆,意欲缺乏;精神障碍;深部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眼震、复视、凝视麻痹;假性球麻痹。⑵继发因素:影响康复预后的主要有以下两种:①由于长期静止卧床而发生的,表现为肌萎缩、挛缩、骨质疏松症、关节炎、关节周围炎、肩手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褥疮、吸入性肺炎等。②人为不适当训练而发生的。如粗暴的关节被动活动,当患侧下肢无力时又不用支具而步行,均可导致关节、软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韧带松弛、肌腱断裂、炎症、钙化、关节痉挛加重等。

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内翻等。

本组资料中,康复治疗组在第20天结束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之后与对照组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与脑梗死后其梗死区域水肿的消退、梗死区域的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有关,这与吴秀品等报道相一致。在本组资料中,康复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甚至超早期康复治疗对减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对在基层医院治疗的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彭化生,袁春兰.康复介入时间对脑出血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2:150-151.

上一篇:中药对缺血心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 下一篇:血β—HCG及孕酮、雌二醇、CA—125在早期异位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