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时间生活教育研究

时间:2022-09-24 07:56:36

学生课外时间生活教育研究

背景:

1.“自由支配时间”平均6小时。经统计显示,中学生在校时间为7~8小时,除去8小时睡眠及2小时吃饭,只剩6小时为自由支配时间。这6小时还包括要完成作业。有59%的同学认为课余时间不够。同学们感慨,课余时间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先完成课内作业,再考虑课外生活。

2.逾七成学生选择上网。 调查发现,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基本是漫无目的度过的。83%和82%的学生选择看电视和听歌,上网的达76%。除此之外还有吃东西、做家务、冥想、发信息和玩宠物。同学们上网多数为消磨时间,且多以聊天为主。如果是放长假,如“五一”、“国庆”等,同学们几乎用一半以上的时间上网聊天。大家反映,上网聊天可以结交许多朋友,体验情感,寂寞时与网友聊一聊不失为一种消遣手段。而且还可获得同龄网友的帮助,可以无话不谈,又不会有面对面的尴尬;学习压力太大,上网聊天由于其隐秘性而使人更容易打开心扉倾诉心声,减缓压力。

3.适合学生活动场所太少。由于课余生活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不少同学觉得生活“烦透了”,“没劲”、“烦”这些词语也成了校园的口头禅。由于目前中学生学习压力过重,课余生活过于单调,在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中,部分同学觉得学习没意义,人际交往虚伪,饮食起居像例行公事,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同学们反映,课余时间大部分用去做作业,闲暇时间不够去安排更多,只能做运动、上网、看书等。

我们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进行教育,通过教育学会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由于现代教育的时空在不断扩大,已超越了学校的范围,再一次回归到社会,所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大教育观,对实施“德育生活化”研究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积极探索活动路子,努力提高活动质量,全面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具体目标:

(1)增强学生的社团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

(2)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自办小报、讲故事、走上社会主动锻炼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加强与学科教学的联系,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体制,进一步明确职责

建立健全校团总支的组织网络和工作流程,团总支下设教师支部和学生支部分设团支部书记和团小组组长。期初召开班团干部会议,讨论本学期团队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预备团员的推荐、考察及年终的评优工作)和有关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室、电视台、文学社、艺社等落实到位,明确职责。

(二)加强团队自身建设,注重团员的培训工作

积极发挥团校的职能,对团员和入团积极分子进行团的发展历程、入团条件和程序的专题讲座,并对预备团员进行团的知识考查。平时注重强化团员的意识(把团员团徽的佩带情况作为学校的常规来抓),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团员的监督和管理。

(三)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加强团员的思想教育

开学初,制定完整的团队工作计划,包括团队活动的月主题安排,板报橱窗主题、国旗下讲话主题等;

充分利用各种舆论阵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安排

1、准备阶段。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提交校课题组讨论定稿。(12年1月至12年06月)

2、实施阶段(12年7月至12年12月)

(1)、进一步学习理论,全面启动课题研究,

(2)、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每次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施、有总结,每学期认真做好一次全面总结,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3)、收集学习笔记,案例汇编,进行中期鉴定。(整个大课题实施阶段)

3、总结阶段(13 年1月至13年6月)。对预期目标进行评估,作课题总结;汇总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四、预期研究成果

1、《学生社团活动中的生活教育实践研究活动方案汇编》。

2、共青团、学生会主题活动图片资料及活动成果。

3、校心理咨询室、电视台、等活动阵地建设资料图片。

4、各社团(文学社、艺社等兴趣小组)活动成果。

5、现场活动汇报。

上一篇:课堂教学中目标如何落实 下一篇:小议数学作业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