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探微

时间:2022-09-24 06:58:36

农村学校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探微

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农村地区学校还是以传播知识为核心,以积累知识为目的,忽略了审美教育,而强调认识教育和接受教育。本文试图探讨审美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突出地位,从教育学和美学的交叉地带寻找突破口,探究农村学校古诗词教学中美学教育的意义、方法和价值。

一、探微的意义

古诗词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美,它是美学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最集中概括的反映。在农村学校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美学教育和审美创造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农村学生较之城市学生对那些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山水人物等形象更容易产生共鸣,而古诗词恰恰以它感人的形象、美妙的旋律使人陶醉,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情感活动的结晶,使人容易产生联想。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把感情注入到审美对象中去,与古诗词情景交融,形成惊涛拍岸的回应或撞击,这样农村学生原本较单纯的心灵之窗被无意识叩开,一股潜在的审美体验就会流淌在学生心田。

所以,我们应积极利用古诗词的资源,挖掘其美学意义,让学生了解“美在生活中”的理念,充分强化古诗词知识信息融入生活的作用和审美体验。

二、探微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和审美教育一旦挂上钩,就会把学生的思想从课堂上带到一个瑰丽多姿的天地中,把学生的注意力着魔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殿堂里。为此,我在古诗词教学中尝试用“倾听――品读――想象――摹画――仿写”的方法,带学生去挖掘和领略作品的美学意蕴。

1.倾听――欣赏诗学之美

我们都知道,音乐能在教学中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能迅速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使人们产生联想和想象。那么,与“歌”紧密联系具有美妙旋律和节奏的古诗词同样也能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听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唱带后,学生心中的琴弦被拨动了,情感的浪花涌起了。他们突破了时空界限,或步登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古战场,或远眺大江东去的气势。到了课间十分钟,学生还继续吟唱课堂上听到的诗词。这对农村学生来说非常难能可贵,既使学生欣赏到了艺术之美,又不用督促其生记硬背。

2.品读――发现诗学之美

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对在农村读书量相对少的学生来说尤显重要。他们虽然一时不领会其中的意义,但只要多读,通过各种形式读,总会“其义自见”,进而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

比如:“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反复读诗词几遍,学生便会知道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抑郁寡欢中度过的,远大抱负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古诗词中无处不入画,无处没有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品味其中的韵味。

古典诗词中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理想的形象,有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充满信心的胸怀,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完美人格……多诵读这些优美诗句,在诵读中仔细玩味,学生就会得到美的熏陶和愉悦。

3.想象――体会诗学之美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先秦到明清,名家名篇灿若明月,多如繁星,构成了一条涌动的诗词长河。可它离我们现在年代很久远,我们必须以跳动的心去与古老诗国的心灵撞击,与古仁人志士的情怀共鸣,去回味远古的田园牧歌……而这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倾听”“品读”的基础上,就审美对象的外延进行思维辐射,或者将积累的知识聚焦于审美对象,去遐想诗词所描述的形象,这样才会发现诗的意境。

如在学生品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后,让他们想象那一江春水的匆匆流动,自然体会到作者那一串长长的愁绪。由此,联想到李清照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和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如此联想来发散思维,学生就容易体验到在诗人词家的笔下,愁绪不仅是千丝万缕,“断肠人在天涯”,而是有长度、重量和色彩的。试想,在精彩纷呈的古诗词里,如不借助想象,又怎能去倾听这古诗国的心灵之声?如不借助想象,怎能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的咏怀诗和“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咏史诗之分?可见,想象是古诗词教学中认识其审美价值的不可忽略的方法。

4.摹画――理解诗学之美

俗话说:“雨里孤村雨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学生虽有前面的听、读、想的基础,头脑中还是一片迷茫。如果这时候在教学中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相应的配诗图画,他们对古诗词的审美认知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如教学坡的《赤壁怀古》一文后,一个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画:奔腾不息的长江以非凡气势拍击着岸边的重峦叠嶂,在穿空乱石中一位故人背手而立,面对大江仰面长叹。画面显示出词人苏轼对古迹的缅怀,对英雄的景仰,对华发早生的感慨。后来在教学中,杜甫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王安石“飞来峰上”的千寻塔等,都出现在学生的画图中。他们这样理解古诗词文字掩藏下的神韵美学,怎么不叫人惊喜呢?教师应该给他们一展身手的机会。

5.仿写――创造诗学之美

人们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形式。同样,学生在学习了古诗词这一审美客体后,不仅能随口吟诵其中的佳句,使自己交际谈吐增色不少,更可贵的是他们似有一种模仿、描述生活中某种形象而后快的欲望。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我们欣赏颜字那样刚劲,便不由自主地正襟危坐、模仿他的端庄刚劲;我们欣赏赵字那样秀媚,便不由自主地松散筋肉,模仿他的潇洒婀娜的姿态。”缘于此,在教学中相应的进行仿写训练,更能充分享用古诗词的美学价值,提高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

笔者在教学《过故人庄》以及陆游的《游山西村》之后,进行“家乡风光系列”作文训练,有个学生写了题为《金秋十月游南郊》的文章,其结尾处写道:“被晚霞裹着的景物比平时更有一番魅力,我仿佛觉得自己不存在,完全融入眼前绝妙的景色之中,我回味着在山顶见到的景色,真是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回顾海阔天空。”这正是学生模仿古诗词创造现代之美。

三、探微的价值

古诗词是一部浓缩了的百科全书,涉及的内容十分浩瀚。在教学中稍加点拨,就能使学生欣赏美,想象美和创造美,并能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塑造美的心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报国为民的抱负、乐观积极的精神以及傲骨的操守。

其实,古典诗词中的“美”蕴藏量极其丰富。我们应当努力从古诗词中寻求美感,使教学活动卓有成效。即使进行古诗词之外的其他语文教学,也可以借助古诗词来营造教学氛围,这既可以让学生继续享受古诗词的审美愉悦,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影响汽油芳烃、烯烃含量分析的几个因素 下一篇:提高计算机联锁设备可靠性的探讨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