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阅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3-12 08:42:51

“三步阅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是不断对作品进行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先对作品进行自我的解构。同时,因学生知识水平和经验有限,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加强引导。而课后拓展丰富学生的体验也是较为重要的。

一、提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是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就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学生除了课堂中读读文本外,课前很少自主阅读文本,即使阅读了也只是泛泛而读,没有养成系统的预习习惯。如此,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也就被架空,阅读效率自然不高。以明确的目标来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先对文本进行解构,然后再组织实施探究活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一般而言,在自主阅读阶段教师所提目标不应太高,而要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在自主阅读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是首要的,其次是要把握文本的特点。如《故都的秋》的自主阅读中,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是重点,而作者是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作品的基本结构也就不可或缺。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在初读时做到心中有数。

在自主阅读环节,为保证自主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可采用导学案形式来实施,可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文本基本内容、结构、写作特点、关键句子等进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完成导学案来获得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而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学生阅读后完成导学案,教师要及时对导学案进行批阅,从中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中进行引导。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阅读对文本有了初步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借助问题这一主要互动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探究,在探究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教学《边城》时,教师将竹笛和古筝合奏的江南民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背景音乐,用多媒体播放几幅湘西风景的画面,同时用画外音朗诵下面这段话:“《边城》这块‘千古不磨的珠玉’……去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教师过渡:“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那么,翠翠和傩送种下情苗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是怎样的一种爱情土壤?”通过问题来引入对边城环境的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其次,注重在探究中及时引导学生。如在《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分析,教师提出问题:“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引导学生讨论后及时总结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寻人时也仍然是“踱”,从而可见他对祥林嫂没有丝毫的同情。

在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学生发表意见后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学生形成共性认识,也能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充分肯定。教学中尤其不能忽视了教师的讲授,不然课堂就容易走入自由散漫的极端。

三、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体验感受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要结合阅读教学内容,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首先,要注重从作品出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作品的再次理解。常用的方式有写读后感、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等。以此种方式进行拓展,教师要求不宜过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可融入自己的理解而展开论述。其次,要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如阅读《北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离骚》等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赛诗会”,让学生在尝试写诗中体会爱国之情,也可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的朗诵活动,让学生抒发爱国之情。这样,学生在读中感悟,课后体验,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目标来引导学生先自主阅读,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深化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体验,构建三维一体的阅读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从而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明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9).

[2]王志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情境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3).

[3]张蓓蓓.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人文建构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3).

上一篇:浅析我国电子技术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立足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