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

时间:2022-09-24 06:52:18

论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

摘 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对我国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阐述了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分析了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困难有四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与创新、劳动力素质、资本、管理等条件的限制;二是市场机制、企业机制、社区居民参与制度等相关制度的约束;三是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失落、民族价值观的改变、民族文化庸俗化利用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四是旅游资源、自然景观等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提出了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克服传统观念的误区、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等。

关键词: 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05602

1 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特色民族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其反映和代表了某一民族地区或某一民族文化的个性。我国拥有包括汉族在内的众多民族,很多民族在其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因所处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传承方式的差异,形成并留下了众多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特色民族村寨。特色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村落生态环境、聚落建筑风貌、居民社会组织及民族民俗风情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本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本民族聚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基因。特色民族村寨,既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民族地区可资利用与现展的稀缺资源。

特色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特色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团结、维护平等、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民族政策。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到“乡村旅游热”和“新农村建设”,许多少数民族村寨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唯美的乡野田园风光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各地也纷纷掀起民族旅游开发热潮; 并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特色民族村寨旅游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和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作用。

2 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困难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社区开放开发的深入和民族村寨社区固有的一些发展制约因素的影响,许多特色民族村寨在利用这些机遇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又面临着严重的困惑和巨大的挑战。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要想成功转型升级,必须深入分析转型的困难。

2.1 特色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条件的限制

旅游发展条件不仅是影响特色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决定特色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不是没有条件的。

(1)技术进步与创新是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技术进步与创新必然会产生生产手段更加现代化、生产过程更加合理化的新生产领域,也伴随着有技术密集度高的一系列产品,直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技术进步与创新直接推动产业要素发生改变,实现产业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与创新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进而影响到对旅游需求的改变,这必然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与创新还可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大多数特色民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中严重缺乏先进技术和创新意识,经济效益不强。

(2)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是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特色民族村寨地处偏远山区,对外界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再者村寨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造成了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中的高素质劳动力严重缺乏和管理水平低下。

(3)资金的充足与否是影响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资金充足,不仅有条件迅速改善交通、住宿、餐饮、通信等旅游基础设施,而且更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旅游人才,从而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在现实中,由于特色民族村寨经济发展滞后,村寨居民和当地政府投入旅游的资金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特色民族村寨旅游的转型升级。

2.2 特色民族村寨旅游传统观念的影响

(1)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失落与变迁,导致传统民族文化遇到了严重的传承困难。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随着大量外来游客的到来,也带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此时,强势文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散到村寨的田间地头,村寨居民为了生产和生活所需,主动地认同强势文化,而盲目的抛弃本民族文化,致使民族认同感失落。

(2)民族价值观的改变,导致传统社会结构的逐渐崩溃。伴随着外来强势文化和侵入以及村寨居民积极融入旅游接待,一些本民族朴素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了蜕变,热情好客、重义轻利被市场原则所取代,民风不再淳朴、唯利是图蔓延。

(3)民族文化的乱利用,导致传统民族文化的粗俗化、商业化与扭曲化。旅游者的观光、游览属于短期行为,他们更重视对民族文化的娱乐和享受,所谓求知也停留在民族文化的表面价值上,只是对有形、有声、有色、有动感、有场面、有情趣的民族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带有浮光掠影的意味,既无较长的时间,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去深究各种民族文化现象的内涵和彼此之间的联系。一些开发主体急功近利,一味地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从而造成了民族文化的肤浅化和庸俗化。

2.3 特色民族村寨旅游相关制度的约束

(1)市场机制不健全。旅游资源产权不明晰导致了收益多头管理和责任的无人问津;劳动力没有完全市场定价、存在一定程度的人为压低;宏观调控体系不成熟,政府掌握的资源和投资太多,容易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等。

(2)企业制度不完善,自负盈亏和优胜劣汰不完全,技术进步制度的缺陷,创新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不快;旅游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合理,村寨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旅游产品创新不足,产品种类单一,缺少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经营理念落后,品牌意识不强,大多还停留在价格竞争的初级阶段,缺乏主动营销的意识等。

(3)社区居民参与制度不完善。有效的社区参与是特色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居主体地位的村寨居民能否真正参与到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制定,直接关系到特色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前途命运。经实践调查与文献研究表明:村寨居民未得到旅游开发的大部分经济利益; 村民参与旅游接待的层次低、参与面很窄; 旅游收入分配机制不够完善,利益分配不均衡; 企业过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文化和环境效应; 旅游者难于获得真实的体验等普遍问题长期存在而得不到很好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是忽视了村寨居民社区参与的必要性。

2.4 特色民族村寨旅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

(1)盲目开发导致旅游资源破坏。特色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大多数特色民族村寨在进行旅游开发时缺少规划或者其旅游规划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些民族村寨并不具备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盲目进行旅游开发,造成了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2)城市化倾向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特色民族村寨开展旅游的核心优势在于“人无我有”的文化和生态资源,但很多民族村寨恰恰忽视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过于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本末倒置的用现代生活方式代替本民族传统生活习俗,破坏了原始的自然景观。

(3)忽视环保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由于多数特色民族村寨地处偏远山区,村寨居民缺乏基本的环保意识的环保知识,部分居民随意堆放生产和生活垃圾,个别游客乱丢垃圾,这些不文明行文都给村寨的优美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此外,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大量游客和娱乐设施运行产生的噪音等也降低了村寨的生态质量。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着特色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对策

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视角,立足于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中的主要困难,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克服传统观念的误区、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等。

(1)创造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必须深化旅游企业制度和科技管理水平,形成有效的自主创新机制,完善各类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提高村寨居民在旅游中的收入比例,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方面,大力普及当地村寨居民的各类旅游常识,积极引进高端旅游人才,完善村寨旅游管理人员的培养、选聘、激励和监督、考核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2)克服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中传统观念的误区。在加强民族认同感方面,通过座谈、体验、比较等方式,让村寨居民深刻认识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重塑传统价值观方面,通过合理的经济补偿,努力使村寨居民认同“没有参与就是最大的参与”,逐渐恢复淳朴民风;在科学开发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要深度挖掘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影像、声光、色彩等现代技术手段展现民族文化内涵,杜绝民族文化的肤浅化和庸俗化。

(3)建立和完善特色民族村寨旅游各项相关制度。在健全市场机制方面,完善资源、环境、劳动力的市场定价制度,改变人为压低价格,更好的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在完善企业制度方面,深化企业改革,做到产权明晰、自主经营,建立和健全创新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完善社区居民参与制度方面,努力实现“旅游产业链本地化”,在界定参与主体和充分考虑参与规模的基础上,尽可能让社区居民参与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各个层面。

参考文献

[1] 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94.

[2]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2).

[3]王建民.民族认同浅论[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2).

[4]王起静.旅游产业经济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方辉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 学报,2006,(2): 1115.

[6]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 格致出版社,2008:27.

[7]刘晓鹰.旅游经济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1016.

上一篇:豫北农村媒介接触与使用状况调查 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中的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