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中生活化情境的有效应用

时间:2022-09-24 06:16:59

初中化学课堂中生活化情境的有效应用

摘 要:初中化学课堂中生活化情境的有效应用,就是利用生活中化学素材,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化学课堂;生活化情境;实施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一)当前学生学习化学现状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化学时,只注重书本知识,只为学习而学习,不能很好地让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究其原因,一是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距离;二是学生不太注意观察生活环境中的化学现象,问题意识薄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探究内容;三是学生学习知识时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现象的意识、能力较为薄弱。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与学习者发生的情境紧密相连,学生的学习本质就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生活即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体,它为我们指明了化学教学活动的原则和方向。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生活化情境教学向学生表明:化学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就在你的身边。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原则

1.生活性

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化学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化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具有探究的能动性。

2.探索性

有价值的生活情境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能启发学生思维。它要求学生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和创造精神。

3.适应性

设置的情境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要与学生的知识范围、能力水准、认知程度相一致。

4.开放性

创设的生活化情境既要学生课前进行探究活动,又要有课后延伸的余地。

5.生成性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问题情境中,能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由于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可能会产生出更有趣、更有价值的问题。

三、生活化情境的要素

利用生活化情境有利于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从而唤醒思维,激发内动力,让学生很快地融入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1.趣味性

化学课要有趣味,这是老师的共识。创设有“趣”的生活化情境容易造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十足地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索。

2.新颖性

创设有“新”的生活化情境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3.质疑性

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思维中出现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探索的源泉,创设有“疑”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四、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法

1.阶梯法

面对学生已经掌握事实却难已解释的问题时,应将问题化整为零,层层深入设置一系列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的问题指向性。

2.重组法

将原来几个单独的情境进行组合,使得呈现的情境具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3.虚拟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究。

五、创设生活化情境的策略

1.利用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创设生活化情境

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师生一起探究如何鉴别真假黄金。在实验研究中,学生探究情绪高涨。

2.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强烈的猎奇的心理倾向,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新奇的生活化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让学生看这样一个实验:用火轻而易举地烧掉一张纸条,把同样的纸条紧缠绕在铁棒上,再用火烧,纸条却安然无恙。创设这些情境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了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

3.利用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创设生活化情境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不断遭打破,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应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不平衡来创设生活化情境。

4.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

多媒体网络技术能跨越时空的限制,也可生动地再现生活情境。利用计算机设计的图形、动画,可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水通电微观示意过程时,由于分子、原子看不见摸不着,可以通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地演示出其实质。

六、问题与思考

在实践过程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准备,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有时间经常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制作。我认为应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达到资源共享,发挥其最大效益。

初中化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能找到合适的生活情境。在没有相关的生活素材的教学中,如何让也能让学生有兴趣、能快乐地学习,这个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查有梁.化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浅析哈贝马斯“合理性”理论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