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9-24 03:27:00

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它改变了原有的招生模式和教学模式,对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阐述了大类招生和培养的内涵,并结合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化学学科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讨论了大类招生对促进化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98-02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试点实施了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按专业招生和培养的模式被打破,构建了“厚基础、宽知识、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

大类招生和培养是一种新型的本科人才培育模式,这有利于改进学科与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学生根据兴趣及需要去选择专业,使高等教育更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2]这种不按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人才的方法将应该成为高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符合“整体优化,增强适应”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3]

二、国内外现状分析

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通识教育与课程综合环节,是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途径。按学科大类招生及培养人才正是这种改革趋势的体现。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达成了一致,确定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能力”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思路,从而提出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实施本科教育教学的新模式。[4]新模式主要有三种培养模式:其一是按学科招生,然后大类培养。按学科招生入学,低年级注重基础通识知识教学,高年级按高考时填报的志愿进行专业分流。其二是按大类招生,然后大类培养。学生在报考及入学时不分专业,在高年级通过双向选择进行专业分流。其三是采取“实验班”形式,按班级进行通识教育的实施。例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等。[5]很多院校实行了大类招生和培养,北京大学开设了22个大类,涉及60多个专业;浙江大学开设了20个大类,涉及60个专业;武汉大学开设了19个大类,涉及54个专业;同济大学开设了19个大类,涉及47个专业。

作为地方性普通高校而言,从其定位和服务面来说,实施这种改革目前已经具备了以下前提条件:其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得到缓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尊重学生并关注其个性,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发展才是根本任务,这是高校必然要面对的。其二,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和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多样化的要求。其三,“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要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的提出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

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黑龙江大学是地方综合性高校,化学学科是其一个传统优势学科,具有构建大类招生和培养模式的良好基础:化学学科的本科专业理工科兼具,能够宽口径地培养化学专业人才,为学生提供选择空间。但是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1.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人才,就是要按一级学科实施招生,并实行院、系分级管理,先根据学科整体情况实施学科基础部分的教学计划,然后根据学生意愿、专业兴趣、就业方向及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实施专业部分的教学计划。因此,作为黑龙江大学化学学科实施按学科大类培养模式,就是要在录取时按化学学科招生,统一学习两年基础课程,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专业。通过一、二年级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培养,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先进合理学科知识的化学人才。通过学生三年级自主选择专业后的专业培养,突出个性培养和柔性化管理理念,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个性化的专业综合素质的化学专业人才。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人才的模式,需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加强“平台+模块”的设计,改变只适用于单个专业的课程和内容设计,设置适用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跨专业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全面进行课程设置调整。专业基础课程目的在于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就业后的发展需要。课程内容涵盖广,适用性和通用性强,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面为根本,并兼顾专业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能满足学生以后工作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以后深造学习打下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

黑龙江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课程质量高、门类数量多,因此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化学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设计为原则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化学基础教育进行化学基础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再通过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教育实现专业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充分利用黑龙江大学是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学习外语、计算机、数学、政治、语文、物理、创业等门类的课程,化学基础教育应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及相关实验课程,专业教育根据7个专业各自特点设置专业方向特色课程。

3.师资队伍设计。化学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优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任课师资队伍,保证教学质量。第一,选用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主讲基础主干理论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第二,选用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讲授基础实验课程(无机化W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第三,根据专业培养特色,结合教师的研究领域为专业课程配备优秀教师。

4.专业分流。如何公平公正地根据学生意愿、专业情况、社会需求进行分流十分重要。首先,要加强就业需求情况的反馈与预测。对近几年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对学生专业选择意向、专业就业前景等情况进行预测。其次,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统筹兼顾,让学生做出理性选择。

四、意义和作用

大类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第一,基础知识更加牢固,能更好地理解和选择专业;第二,适应期长,能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第三,灵活性较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解决了由于专业设置过多过细导致的分散局面,能够形成院、系管理和统筹作用,有利于师资及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使用,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同时还符合学分制的实行。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够改进高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方式,实现自主灵活的教学管理,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及教师的空间。

在黑龙江大学化学学科建立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化学学科大类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设置等,能够形成一套地方综合性高校化学学科的大类培养目标和理念、完整有效的培养和管理机制、大类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案。该培养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成功,将开辟新型理工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科的品牌效应。

五、结语

按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成果,目前还处于边实践边探索和改进的阶段,还需要不懈努力,不断完善,摸索出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按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海利.地方性普通高校基于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0,(16):209-210.

[2]阎春利,孙凤英,张希栋.高校基于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书育人,2008,(36):6-7.

[3]李志仁.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2):1-2.

[4]刘益.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问题与对策[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58-161.

[5]赵小,丁亮.按学科招生的大类培养模式问题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3,(5):56-58.

上一篇:环境限制对高校男性教师吸烟行为的影响 下一篇:微波技术基础本科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