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发病影响因素分析和控制策略探讨

时间:2022-09-24 02:22:55

麻疹发病影响因素分析和控制策略探讨

摘要:目的 对我县麻疹发病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地区2013~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我地区2013~2014年麻疹患者由5例下降到2例。其中,8个月~14岁患者2例,2013年与2014年各1例;≥15岁患者5例,2013年4例,2014年1例;5例患者免疫史不详,1例麻疹疫苗免疫≥2次,1例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结论 结合麻疹发病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控制策略,强化免疫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实现麻疹消除与控制。

关键词:麻疹;发病;影响因素;控制策略

麻疹作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是世界卫生组织免疫控制的重要传染疾病之一[1]。下文结合本地区2013~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对其发病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分析,以为麻疹防控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我县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麻疹监测系统对麻疹疾病发生情况的监测统计数据[2],进行麻疹疾病发病情况与流行病学数据收集,以进行麻疹发病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1.2病例划分标准 依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中制定的有关病例分类标准进行类型划分与统计分析[3]。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同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麻疹疾病发生情况统计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

2 结果

2.1在对我县2013~2014年麻疹疾病发生情况统计显示,2013年我县麻疹病例5例,2014年麻疹病例2例,2013~2014年我县麻疹发病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全国免疫防控后麻疹得有有效控制形势相一致。

2.2 7例麻疹患者中,年龄11个月~43岁。其中,2例患者属于8个月~14岁年龄群体,2013年与2014年各1例;5例患者为≥15岁年龄群体,2013年4例,2014年1例。此外,5例患者免疫史不详,2013年发生4例,2014年发生1例;1例麻疹疫苗免疫≥2次,为2013年监测的发病患者;1例无麻疹疫苗免疫史,为2014年监测发病患者。我县2013~2014年麻疹发病因素统计结果,见表1。

在对我县2013~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显示,最早病例出疹前7 d曾到医院就诊,且第2例患者与第1例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医源性感染也是麻疹疾病得以传播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 讨论

3.1麻疹发病影响因素

3.1.1免疫接种对麻疹发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免疫接种率低以及免疫接种失败、不及时、复种率低等方面。其中,免疫接种率低,会直接导致健康人群的麻疹免疫存在空白,从而极易发生或传染麻疹疾病。自我国开展麻疹免疫接种控制计划一来,多数地区的麻疹免疫接种比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地区常规免疫接种比率较低,麻疹免疫工作相对薄弱情况,这都为麻疹疾病的传播感染创造了一定的机会,成为导致麻疹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免疫接种失败以及接种不及时、复种率低也是导致麻疹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有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麻疹免疫接种疫苗中,免疫成功率在90%~95%[4]。

3.1.2年龄在麻疹疾病发生与传播中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初次接种麻疹免疫年龄内人群,具有较高的麻疹发病与传播危险。我国规定儿童免疫接种计划中,初次接种麻疹疫苗为8月龄,而有研究显示,4~8个月婴儿麻疹抗体阳性率在70%~90%[5],这也是说4~8个月龄婴儿具有较高的麻疹感染率,与国家免疫接种计划规定相对照,这一时期婴儿在麻疹预防保护上缺乏有效的保护对策,因而导致这一年龄人群成为麻疹易感染人群。

3.1.3外源性因素在麻疹发病中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人口流动带来的麻疹传播与感染风险,此外,医源性感染控制也是影响麻疹发生的危险因素。人口的频繁流动会导致麻疹免疫接种空白发生,从而增加麻疹感染与发生机率。而存在免疫空白的人群,一旦发生麻疹,极容易引起其他人群感染情况,医院作为各种疾病患者医疗卫生服务聚集地,各种疾病患者汇集,也会导致免疫空白人群麻疹感染机率增加,成为麻疹发病的外源性因素。上文中,我地区麻疹流行病学分析显示,麻疹患者中就存在医源性感染因素。

3.2麻疹发病控制策略 结合上述对麻疹发病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做好麻疹控制与预防消除,应注意从以下方面做起。

3.2.1应做好麻疹疫苗接种管理 含麻疹成份疫苗两针次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麻疹的根本,针对当前疫苗接种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和加强常规免疫工作,并将查漏补种工作融入其中,构筑薄弱地区及边远地区免疫屏障,提高流动儿童常规免疫服务可及性,最大限度减少免疫策略覆盖人群中的免疫空白。

3.2.2在疫苗接种管理中,应提高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的及时性,凡满8月龄和1.5岁的儿童,优先保证接种含麻疹成份疫苗,以减少麻疹疫苗接种窗口期人群感染风险,减少和控制麻疹的发病率。再次,应高度重视医源性感染,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对医疗机构医源性感染控制工作的检查与督导,切实做好预检分诊和消毒隔离工作,减少医源性感染引起的麻疹疾病。

3.2.3还应关注无免疫史大年龄组人群麻疹防控工作,做好大年龄人群麻疹免疫管理,避免麻疹传播与感染发生。

总之,结合麻疹发病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控制策略,强化免疫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实现麻疹消除与控制。

参考文献:

[1]蔡亚军,江霞.汕头市2011-2013年麻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广东医学,2014,35(12):1934-1936.

[2]马敬仓,刘雅娟.2009-2013年菏泽市曹县麻疹病毒感染特征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4,28(4):274-276.

[3]詹亚惠,夏瑜,栾琳,等.苏州市2004年至2010年麻疹流行特征及其野毒株基因特征[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3,31(3):150-154.

[4]张朱佳子,卢莉,马蕊,等.北京市2014年外来就诊麻疹病例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6):617-619.

[5]曲江文,高志刚,万丽霞,等.婴儿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控制策略[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2):152-153.

上一篇:降钙素原联合白细胞介素―6在检测新生儿感染性... 下一篇: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在骨关节外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