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期待家庭教育的春天

时间:2022-09-24 02:04:37

农村学校期待家庭教育的春天

孩子要健康成长,必须依靠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合力,这样的教育才是高效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素质教育要进一步推进,家庭是基石。然而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一、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1.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实施主体类别

(1)父母型。父母双双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夫妻双方养、育,所占的比例不到10%。

(2)单亲型。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或离异,由父母一方养、育,约占30%。

(3)隔代教育型。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育,约占总数的45%左右。

(4)寄养型。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由亲戚朋友养、育,约占10%左右。

(5)其他类型。如兄长型,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与比自己稍大的哥哥姐姐一起生活学习;孤儿型,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无人照管,父母只是按时寄回一定的生活费,或本来就是孤儿;全托型,孩子的生活学习全部拜托学校,由老师全权负责学生的生活学习。

2.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实施主体类别的文化结构

据调查,今天的中小学生的家长,有90%以上出生在20世纪80年前后,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条件、农村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好多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在接受调查的学生父母中,夫妇双方均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不足3%,一方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不到9%,双方均为初中及以上学历的约占65%,一方或双方是小学文化的约占30%,一方或双方是文盲、半文盲竟高达5%。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就目前学生的家庭教育实施主体而言,文化素质更低,隔代教育型家庭的家庭教育实施主体80%以上的是小学生、文盲、半文盲。

3.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简单说教式。“要好好学习”,“要听老师的话”是家长、监护人最常说的话。

(2)棍棒打骂式。许多学生家长和监护人坚信“不打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好人”的传统教育理念,“体罚”的现象在农村就司空见惯了;使用“不争气的东西、蠢货、笨蛋……”等尖酸刻薄语言来教育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

(3)物质刺激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丰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学习进步、成绩优异许以物质刺激的也越来越多,进城游玩、吃洋快餐、购买玩具,多给生活费、零花钱、压岁钱等物质奖赏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4.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时间选择

农村中小学生家长和监护人对学生进行教育,主要选择以下时间段:

(1)餐桌教育。许多学生家长利用和孩子一起用餐的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这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

(2)学期教育。许多学生家长会在学生上学离家前的时间,告诉或叮嘱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听老师的话等等。

(3)睡前教育。许多家长会在学生休息前的时间了解学生一天的情况,并伺机进行帮助教育。

(4)问题教育。学生在学校、在上放学路上、在家里出现违纪违规问题时,是农村学生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多的时间段。

二、对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1.多部门协调配合,切实办好家长学校

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家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浅显好教易学易记的家长教育教材,认真做好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督查工作,使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

政府应该适当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设立农村家庭教育基金,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行。

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章程,规划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学管理,采取多种措施,把家长学校的教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把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帮助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得以落实。

2.努力提高家长素质,让家长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倾听者、指导者、欣赏者

(1)按照“言传身教”的教育法则注重自身修养,给孩子以积极正面的影响,做学生行为习惯的引领者。

(2)努力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体会孩子的心情,学会和学生交流,与孩子产生“共鸣”,做学生的倾听者。

(3)关爱而不溺爱,让孩子从小受点儿“苦”,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指导者。

(4)坚持用“赏识”“鼓励”的目光看待自己孩子,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们感到自豪,做孩子的欣赏者。

3.规范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

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是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是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导致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家庭教育的劣势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学校家庭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通过走访、、电访(电子邮件、电话、QQ),建立“家校联系卡”,填写“联系卡”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在家表现,互通情况,主动配合,及时对学生家庭教育进行帮助指导。

4.运用“补位”策略,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平常很少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带给儿童的只有物质补偿,而缺少精神食粮,导致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较差、性格缺陷、亲情缺乏、个性心理健康异常、人生观、价值观偏离等问题,运用“补位”策略,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1)运用“补位”策略,广泛动员各级妇女组织、妇女干部、退休干部、退休教师、村社干部等,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实施“家长制”。

(2)运用“补位”策略,组织广大教师,设立“留守儿童家庭空间”“留守儿童咨询站”,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实施“教育制”。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合阳中学)

上一篇: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下一篇:声乐教师要有一副好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