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阅读约束—沟通—激励机制探索

时间:2022-09-24 12:25:21

学生课外阅读约束—沟通—激励机制探索

[摘 要]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表现,关乎学生的系统知识的构建水平和未来发展。现阶段,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阅读时间少、盲目性较大、功利性较强等一系列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不良影响。充分运用大学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按照课程教学要求,对学生提出课外阅读要求,建立起学生课外阅读的约束—沟通—激励机制,对于解决目前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好处。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031-03

课外阅读作为一种相对于教科书而言的读书活动,可以是对于教科书内容的扩展和深化,也可以是获取教科书以外的新的知识。课外阅读关系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知识面的宽窄、学生思维能力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学生未来发展的知识基础。大学教育应当积极探索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建立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的机制,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第一,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阅读量小、阅读面窄。第二,学生课外阅读质量低、深度浅。第三,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盲目性、随意性。第四,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目的功利性。第五,学生课外阅读方法不当。第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普遍偏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亦深切地感受到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在此,我们仅就产生这些问题的教育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校大学生均是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教育背景下进入大学的,应试教育对于学生造成的危害是产生上述问题的直接原因。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一方面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没有了中小学时期的约束,学生进入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不知道怎样主导自己的时间,读什么书、应该怎样读书、读不懂怎么办?同时,网络的发展使得大多数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沉湎其间。于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质量低、深度浅、盲目性大、随意性大;由于没有自主阅读的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偏低、阅读方法不当。另一方面大学也存在部分应试教育倾向,如不少课程以一张试卷定成绩,对于主干课程采用“考试”方式、其余课程采用“考查”方式,学生以过去的习惯性思维将课程考试通过作为目标。许多调查以及笔者从几所大学图书馆了解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从图书馆借阅最多的是“本专业教辅材料”、“考研过级”类书籍,这些都是学生课外阅读存在明显功利性的表现。

二、学生课外阅读约束—沟通—激励机制的建立

解决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出路在于改变应试教育的思路和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目前难以做到完全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建立基于课程教学的学生课外阅读约束—沟通—激励机制来解决大部分问题。

(一)约束机制

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约束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是基于课程教学的强约束机制,另一个是基于问题研究、小组活动的弱约束机制。

所谓基于课程教学的强约束机制,就是通过课程教学提出硬性阅读要求(规定范围、规定时间、规定数量、明确质量标准)来实现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首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科发展确定适宜于学生阅读的相关书籍和期刊范围,向学生公布。其次,每学期期初向所有授课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提出阅读的具体要求,一般要求学生阅读与课程相关的名著1本(或者其他著作2本、或者学术论文5~10篇);并要求学生作好读书笔记。再次,改革学生课程成绩考核内容,将现有的“期末闭(开)卷考试+平时作业+考勤情况”改为“期末闭(开)卷考试+课外阅读考核+平时作业+考勤情况”。

通过将课外阅读情况纳入课程考核,学生将被迫阅读一定量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起初这种做法会遭到部分学生的抵制,但慢慢的学生会从阅读中获得教益,而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选择余地较大,可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著作和论文。这时起初的抵触情绪会消失,进而开始喜爱课外阅读。笔者近年来的调查表明,学生阅读任务完成比率均超过100%,个别学生能够达到600%。2011-2012学年度调查显示,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提高,阅读之前明确表示“在无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不会阅读学术论文”的人数比例为69.95%;阅读之后此项选择人数比例下降为7.39%。实际上,这种强约束机制就是实现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的最佳途径。

所谓基于问题研究、小组活动的弱约束机制,就是通过组织小组活动,以问题(课题)研究为目的来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诸如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定期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或者学术研讨会;针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提出课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研究等。这种弱约束,起初学生的主动性会较强一些,但学生由于约束力较弱而容易退出;且只会是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活动,不可能顾及全体学生。其结果是,可能会出现个别非常优秀的学生,但经常流于形式而效果不佳。

(二)沟通机制

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困难是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因此需要建立便捷、畅通的沟通机制。便捷、畅通的沟通机制的建立,可以取得如下效果:首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帮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其次,了解学生阅读进程,对于阅读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再次,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回答疑难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为学生提供阅读方法、技巧的指导;最后,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确保课外阅读取得较好的效果。

这种沟通渠道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是传统的、分散的或集中的答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QQ群、课程教学互动平台、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沟通。

(三)激励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注意课外阅读评价的教育性与评级指标。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工具,它应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帮助形成这种兴趣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归纳了包括阅读过程评价法、学习成绩反推法、交流展示法、作文评价法和自我教育法等五种课外阅读评价方法。

有效的激励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教师的激励,一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激励。来自教师的激励方法主要是: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及时鼓励、督促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对未按进度完成任务的学生提出整改建议,在课程考核中给予学生的阅读情况恰当的评价。来自学生的激励主要是:学生读懂论文、弄清楚问题之后的自我实现感觉,一种自信心的确立,一种对于问题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的产生。这种激励甚至比教师的激励更为有效、更为长久。

三、学生课外阅读约束—沟通—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与意义

(一)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显然,通过课程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是毋庸置疑的。根据笔者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的检查情况,学生按照《旅游经济学》课程要求,人均阅读7.08篇(基本要求每人5篇),最多者阅读5本专业著作。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不仅了解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还了解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学术论文的内容,较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层次,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程度

通过课程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根据要求完成阅读任务,学生或者阅读经典著作(如《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著作),或者阅读学术期刊(如《旅游学刊》、《旅游管理》等重要期刊),学生的课外阅读层次低的问题得到部分解决。并且通过阅读学术性论著,学生对于高层次的著作有一个新的认识,必然会有部分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其阅读层次自此会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学生阅读层次的提高,必然加深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和特定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降低了学生阅读的功利性

尽管根据课程要求进行课外阅读仍然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课程考核方式的变革,使得学生不可能像阅读其他辅导教材和“过级考试”那样单一。对于同一课程,学生可以阅读多种书籍(如曼德维尔、亚当·斯密、阿玛蒂亚·森等70多名经典作家的著作)和多种期刊(如《旅游学刊》、《城市规划研究》、《旅游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100余种学术期刊),如前所述,学生在阅读层次提高的同时,阅读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同时,阅读的功利性随之降低。不仅仅如此,“此次阅读,我得到的收获不仅是知识方面的精华,还得到了精神的升华与反思,如同我第一篇读后感(所写的)一样,(我)意识到坚持、不放弃所得到的成功的意义。人读书不仅是为了充实大脑,更是要让精神提升到一定的高度。”①

(四)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由于根据课程要求进行的课外阅读只是提出了阅读主题、阅读文献层次要求,学生可以在这个要求基础上,采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部分学生喜欢阅读电子稿,可以从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下载著作或论文进行阅读;喜欢阅读纸质文稿,则可进入图书馆阅读书籍或期刊。在这些浩如烟海的著作、论文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阅读。这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选择性,这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②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激发了阅读兴趣,学会了阅读方法,奠定了终身学习的基础

学生总体能够超额完成阅读任务说明,通过自主选择内容进行阅读,学生感到通过阅读获益颇多(调查显示,学生阅读后,感到收获“大”的占59.61%,感到收获“比较大”的占38.92%,两项合计为98.53%),课外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大量学生认为,通过阅读,自己学会了阅读不同类型文献的方法, “学会了更专业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观点有了更成熟的解读;学会了多角度看待问题”。③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这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阅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增强,课程学习的内容得到了深化和扩展,且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应该说,学生通过阅读得到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提升,这与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相比,教学效果要好很多。

注释:

①②③引自学生对于笔者“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旅游经济学》课外阅读调查表”中开放性问题“这次阅读论文,你的主要收获是什么?”的回答。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冬梅.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3):93-94.

[2] 潘明霞.大学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优化策略[J].铜陵学院学报,2005(4):122-124.

[3] 唐淑香,孙娟.湖南省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3):63-66.

[4] 杨雯,杨苹.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导读新模式构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3):29-32.

[5] 陈捷.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58-60.

上一篇:少儿报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完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