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24 12:11:49

西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西部城乡低收入群体较多,导致西部高校贫困生随之增加。为了不让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贫困生资助备受关注。探讨如何对贫困生进行有效资助,将育人工作寓于助困之中,对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西部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部高校 贫困生 资助工作

我国自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新生已从扩招前1998年的108.4万人,激升至2007年的565.9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50.8%。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西部高校也不例外。由于西部高校收分相对低于发达地区,加之学费较低,因此吸纳了大量的不同区域的贫困家庭学生入学。据本人所在院校部分专业的统计,新进校贫困生人数达到40%左右。如何解决西部高校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普遍关注。2000年以来,在国家、当地政府和各高校的努力下,一系列资助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上学难问题。伴随着大量的资助工作,如何使有限的资金解决真正贫困家庭学生的困难,如何使贫困家庭学生珍惜得到的资助并努力学习等问题随之出现。笔者从一名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对西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作出分析,在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将育人工作寓于助困之中,给西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了参考。

一、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财务司的调查推算:1999年我国高校贫困生大致45.90万人,特困生24.45万人,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占在校生的15-30%,其困生为8-15%。笔者所在的这样一所西部师范院校中,贫困生的比例可占到在校生人数的30%以上,其困生为10-20%。

1.贫困生认定难

目前西部高校对贫困生尤其是刚入学贫困生认定的方式主要是生源地乡、镇、县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贫困证明”和新生入学时填写的《新生入学情况登记表》。由于当前国家没有明确生源地对贫困生认定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开具的证明可靠性存在较大问题。其次,由于各地消费水平、最低生活保障线界定与各高校所在地存在差异,因此学生所在地出具的“贫困证明”也很难说明其家庭经济的困难程度。学生填写的《新生入学情况登记表》中,由于学生对贫困的理解不尽相同,加之部分学生为使自己在资助的评定中占据有利位置,所以故意夸大其家庭贫困程度,上述情况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增加了难度。

另外,部分同学由于遭遇家庭突然变故,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手机、电脑或其他高档消费品事前就有,则不能简单的以有手机、电脑或其他高档消费品作为贫困生判定依据。

2.资助金发放难

为了使每一个贫困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力度,今后每年由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达500亿左右。资助的金额增加,资助金如何发放才能体现它的公平和公正性。

根据资助金发放条例,基本都要求其在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中发放。理论上,大家认为贫困生生活俭朴,学习努力,成绩优异,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良好,但事实是贫困的学生大部分成绩平平,甚至落后,在学校的表现也差强人意。另外,考虑到家庭遭遇突然变故学生的自尊心等问题,老师如何做到给其资助的同时还要为其保密。随着贫困资助力度的加大,面对“不劳而获”,同学中出现了“比穷”的现象,这与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初衷完全相悖,更不利于大学教育。

二、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意见

鉴于此,笔者从一名基层学生工作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希望能为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1.建立完备的贫困生档案,对其进行动态管理

以笔者所在系为例,新生进校要填写《新生入学情况登记表》,进校不久还要填写一份贫困生档案,该档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消费、受助情况以及自己对贫困的认识情况,每学期填写一次,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信息,以此建立相对动态的贫困生档案制度。辅导员(班主任)还要另外分系,班每学年统计一次学生受助情况,以防在给学生发放某项资助时,未考虑到该学生已经获得其他资助的情况,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造成资助不能范围最大化。

2.加大高校勤工助学力度

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作为贫困生解决生活和学业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既是一种自救,也是学生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同时克服了学生“等、靠、要”的惰性,对学生有效的传递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思想,使学生树立独立自强的精神品质。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发挥自身师范特长专门在团委勤工助学部门中设立了家教联系方式,为需要家教的家庭与勤工助学的学生架起桥梁。高校作为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的主体,应该让勤工助学在内容上加大力度,使其形式更加多样化,为贫困生资助工作贡献更大的力量。

3.对家庭遭遇突然变故的学生实行小范围管理

对于家庭遭遇突然变故的学生考虑到心理因素和自尊心问题,因此不适宜在班级上进行大范围的评议,应对他们实行小范围的管理。由于家庭变故,很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因此老师或好友知道他们的情况后一定要替其保密,老师应在班级里组织几个有爱心责任心强的同学,对这些同学进行跟踪了解,以便老师得到更多的信息,有利于资助金的合理发放。

4.换种方式发放资助金

随着国家、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对其的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比穷”等思想在学生中渐渐产生,这无形中滋长了学生的惰性。笔者以为,可以换种方式发放资助金。拿笔者所在学校来说,学校每年都会拨一定的经费用于学生科研课题的研究,通过学生努力,课题被批下来后课题经费少则100元,最多也不过500元。如果把部分资助金用于学生科研课题,不仅有效抑制了学生惰性思想的滋长,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相关部门应更加广义的去理解“助学”。

三、以资助为契机做好育人工作

1.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

鉴于贫困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老师应多了解贫困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与他们相应的帮助、关心和支持,并对他们进行思想和心理疏导。班级适当开展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增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的同时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为学生保守个人隐私,培养贫困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脱贫”,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诚信教育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资助方式自2000年在全国启动以来,为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由于一些学生不按毕业时还款计划执行,导致银行对助学贷款的要求更加严格甚至对某些不良贷款率高的学校拒绝提供助学贷款,因此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显得更加重要。老师在具体的工作中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学生诚信教育工作,让学生知道是因为国家和社会的帮助自己才能顺利完成学业,一定要用自己的行为赢得尊重和信赖,更不能因为自己不诚信而使其他同学因不能贷款而辍学。

3.感恩教育

为了解决贫困生的具体问题,国家、社会和学校给与他们很大帮助,这里大多是“无偿资助”。对此,一些贫困生不但没有感恩之心甚至对有时不能按时拿到资助金而产生抱怨情绪。教师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通过教育让拿到贫困资助的同学知道和了解资助者的这份恩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谢资助者,老师引导受助学生组织爱心传递活动,学生承诺自己有能力时将受助资金甚至更多捐回母校,用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

4.加强专业技能培养,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加之基础不好的原因,学习上大多不积极,沉默寡言,不善交际。老师应开导教育学生努力学习,长本事改变自己贫困的现状,用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改变命运。尤其是像笔者所在的这类师范院校,作为师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学生更要好好掌握,加强自己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永军.对高校扩招政策的分析与评价[J].科教文汇,2009,(10):39.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EB/OL]. www.省略. cn/gjzxdk/news/200705/20070518/905754. html,2007-08-13,2009-03-20.

[3]赵炳起.高校贫困生和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M].教育财会研究,2006,(4).

[4]肖.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镇江高专学报,2009,22(3):74-76.

[5]罗锐宏.高校贫困生有效认定模式叹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8,23(5):120-122.

上一篇:试论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艺术 下一篇:大学生家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