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学元素在高校新老校园环境设计中的不同表达—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

时间:2022-09-23 11:08:21

浅析美学元素在高校新老校园环境设计中的不同表达—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

【摘 要】 本文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对影响高校新老校区环境构成的多种美学元素进行归纳,分析不同时期高校校园环境设计的差异,归纳出校园设计中美学元素的设计要点,为以后的校园设计提供指导和依据。

【关键词】 校园;美学元素;环境设计

1 概述

近十年来,为了缓解院校合并和连年扩招所带来的设施短缺问题,全国各地高校普遍兴起了建设开发新校区的风潮。在所有新建校区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都将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作为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新老校区的校园设计对于环境美的营造体现出明显的差异。究竟是新校区的外部环境更美、更易被使用者认可和接受,还是老校区更富于美感,我们可以选取坐落于合肥的合肥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合工大)为例,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对合工大已建成的新老两个校区环境中的美学元素进行归纳和对比,对未来的校园规划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与建议。

选取合工大作为本文讨论对象的原因在于:这所高校始建于建国后不久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老校区的创建由苏联专家负责,其在当时的建设中就已经部分考虑了校园外部环境的美学营造:不仅主体建筑存留有俄式建筑风格的影响,校区的规划布局也反映了当时的设计理念。进入新世纪,合工大在合肥近郊开发建设了新校区,对应建设了大量现代风格的教学建筑。可以说,合肥工业大学新老校区中美学元素的差异,能够体现中国大学新老校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具备充足的说服力。

2 校园外部环境中美学元素的组成种类讨论

校园的建设者要想营造拥有优美环境的校园环境,就必须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的方方面面来体现美学追求。“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简单停留在从俯瞰视角观察校园的总平面上,而是需要由校园的使用者体会到实实在在的美感、舒适。这些美学元素可以被归纳为如下的几个方面:总体的布局美、建筑的观感美、绿化与植被之美、景观小品之美、开放空间之美以及使用的舒适性、便捷性之美等方面。

3 布局美在新老校园设计中的不同表达

从总体布局上看新老校园的差异性:合工大的新老校区都设有明确的中轴线,主要功能建筑都部署在中轴线或者中轴线两侧,这点无可厚非。但是在实际规划上,老校区的中轴线对于校园各部分功能区域的联系和纽带作用更为明显,各个功能区域与中轴线的距离都非常近,沿着中轴线可以很便捷地通达各个区域。而新校区的中轴线却在这方面被设计者明显弱化:新校区只将公共教学楼布置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主要用途就是贯穿校园的南门和北门,至于后勤、办公、住宿等其它功能区则都远离中轴线,另有道路相通。此时的中轴线对于联系各功能区域已无实际意义。但从总平面图上看,这条纵贯校园两个入口的轴线的图面效果非常突出。也许这就是设计者的目的吧:强调总平面上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为了保证轴线在图面上明确,刻意将可能弱化中轴线效果的各功能区域远离轴线布置。这种部分弱化中轴线的功能要求,突出图形表达效果的目的,是很多高校新校区规划的共有特点。

4 建筑单体的观感美的不同表达

校园的建筑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场所,是构成校园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美好校园的重要美学元素。合工大老校区的建筑,尤其是教学建筑和后勤服务建筑在总体上有着协调和统一,从观感上看:由创立校区时就建设的主教学楼使用红砖砌筑,东侧教学楼在设计上也配合地采用暖色调与其保持一致。整体上看,东教学楼与主教学楼形成主从搭配的格局,虽然主教学楼只有六层,但仍显得从容大气。散落于校园中部的各学院教学楼和办公楼始建于八十年代以后,因此也带有那个年代的特色:外立面采用白瓷砖或水磨石贴面,色彩为冷色调,同时建筑的层数也普遍超过十层,整体上布局较为分散,彼此没有多少呼应和联系。而在新世纪以后新建的如学生食堂等,则在色调上使用赭石色,布局上也考虑到对学生宿舍的便捷联系,这充分反映了几十年来设计思路的变迁与回归。反观新校区的建筑,则受到功能主义思想的影响:教学建筑和办公都整齐划一,建筑形式采用现代主义形式,建筑主要色彩为冷色,屋顶点缀以湖蓝色。从在新校区就读的学生反映,普遍认为这些教学建筑过于整齐划一,虽然满足了使用需求,但却明显缺乏特色,相近楼宇间不靠墙上的数字编号,几乎无法区别。因此从建筑观感这个美学元素来看,显然是老校区的建设在这方面更胜一筹。

5 绿化与景观之美的不同表达

大学在很多年轻学子的心目中的缩影就是肩负着厚重历史的教学楼与历经风雨的参天大树。校园中绿化与景观的美感营造校园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合工大老校区与新校区的美感也有较大差别。虽然工大老校区的校区面积相对新校区较小,但从绿化景观美的营造上,却毫不逊色。从整体上看,工大老校区和新校区都没有刻意地营造大量景观小品或者树木绿化,大部分绿化都是沿路布置或穿插于建筑设施之间。但从在校师生的反映上看,新校区的绿化和景观设计明显偏重形式化,和学生互动较少,而老校区的设计却容易让使用者在期间产生亲近感。根据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的研究,超大尺度的空间、过于宽阔的庭院和道路,会令使用者觉得冷漠无情而不会光顾。[1]究其原因,是因为合工大老校区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积淀,栽植的苗木都已成长为大树。规整的布局与枝繁叶茂、姿态各异的树木形成了完美的融合,有效地避免了呆板的缺陷。从景观小品上看:老校区的景观小品不是在建校时就一步就位地设立的,而是在其后数十年的使用过程中,结合使用者的感受和要求去逐步完善的,这种长期的良性互动当然可以赢得使用者的好评。而新校区的占地面积、绿化率要明显高于老区,其景观小品、绿化植被等,基本都是在校园的建设中一气呵成、一步到位的。这种设计和建设模式的优势在于整体性较强,但由于设计中对于图面美感的追求高于对实际使用者感受的考虑。所以很多时候,新校区生活学习的师生会感觉绿化植被既没有较亲近的尺度,可能对穿行还有阻碍。因此导致学生群体“用脚投票”,抄近道等行为而损坏绿化。

6 使用舒适与便捷之美的表达

在机械和工业产品设计中有一个名词叫“人机功效”,指的是在设计中就考虑到机器使用者的舒适度。同理在校园设计中,也应有这方面的考虑。而使用舒适与使用便捷当然也是校园美学的重要组成元素。由于合工大老校区的规划格局基本定型于上世纪中期,受时代局限而较少考虑校园内师生在使用中的感受,造成的部分不良影响甚至持续到现在:比如因为后勤服务设施只集中设立在少数几处,导致一旦过了营业时段学生就可能无处购买生活用品的尴尬现象;道路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校园内机动车广泛使用的可能,导致校内某个十字路口屡屡出现车辆相擦相蹭的轻微交通事故。而新校区的设计在此方面就处理得颇为成功:新校区的服务设施布置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在主要住宿区附近百余米范围内都有销售、餐饮服务部门。校园的广场和支路较多,可为停车、回车提供便利。校园出入口多达五处,虽有浪费土地之嫌,但也完全解决了人行、车行交通的拥堵问题。总体来说,是新校区在舒适便捷之美的营造上更为成功。这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人文关怀的体现吧。

7 结语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2]。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共同建设美好校园,是校园设计者、授课教师和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校园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在与使用者的互动中逐渐变化和更新的。通过对比新老两座校园在多种美学元素中的差异和优缺点,我们希望能从其中总结出现实和理想的距离,从而能够为了这座能让我们学习、生活、成长的家园可以更加美好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 盖尔交往与空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 舒干,马成松,董军.建筑设计美学基础[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3.

作者简介

窦慧菊,女,安徽合肥人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 合肥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

刘洋,男,安徽池州人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

上一篇:基于ARMA模型的四川城镇失业率的预测研究 下一篇:似花开自然 呈茶韵清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