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全员育人机制的构建与研究

时间:2022-09-23 10:44:0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全员育人机制的构建与研究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高校全员育人的内涵,并分析了高校全员育人意识的现状,进而结合浙江师范大学的相关情况提出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举措。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全员育人 育人机制

进入21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招生规模的扩大,学分制的实施,高校后勤的社会化,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育人质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表明,构建高校全员育人体系为这个课题提供了一个方向,它是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延的拓展,也是构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尝试。

一、高校全员育人的内涵

从宏观上来讲,全员育人的“全员”是指全社会的成员,即全体社会成员都有育人意识,为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高校全员育人是指全校各系统、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和全体教职员工都履行育人的义务和责任,各成员根据各自不同的岗位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专兼结合,团结在“育人”这个中心周围,形成目标一致、运转协调的有机整体,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高校全员育人意识的现状分析

育人目标是高校各方面工作的指向性目标,其实现主体是高校全体教职工。然而,有的高校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又将其分解为教学和育人两部分。这使得育人工作具体规定为某一部分教师的事情。

1.专业教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多地肩负着育人的首要职责。然而很多专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上好,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育人是党政干部、班主任、辅导员等思政教师的事,人为地将“教学”和“育人”分开。有的教师将学生上课迟到、没有感恩意识、考试违纪等现象归咎于思政工作人员没有教育好学生,希望相关教师加强管理和引导。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高校“两课”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也是主要力量。但是因为很难用可测性的指标来衡量德育,“两课”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偏向理论研究而轻视道德实践,重视知识传递而忽视了道德教化。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一般都是“大”课,上百名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里,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较好地开展育人工作,往往疲于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学术研究以及课程实践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这也使得他们教书育人缺少针对性。

3.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力军,与广大学生关系密切,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工作中很少有非常专业、职业化的学习,或者因为工作的多重角色整体忙于完成各项事务性工作,很多辅导员忽视了自身在高校育人方面的工作职责,他们通常只在学生出现特殊情况时采取紧急措施,对学生进行开导、劝慰。

4.行政管理人员。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一言一行对在校大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然而很多时候他们比较容易忘记与自己打交道的是学生,而把学生当做被管理的对象,进而容易忽视自己在管理过程中的育人职责,简单地根据规定办事,没有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求。

三、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举措

1.加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育人”意识。

利用现代各种科技手段,将“育人为本”的理念扩展到校园网、飞信、QQ群及微博等新媒体中,增强高校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师德标兵评选、先进教师评选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奋进意识;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定期了解广大教职工的思想动态,重视他们关于教书育人的建议和意见,为学校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选拔部分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或兼职辅导员,使得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育人意识深入人心。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学校每年组织刚入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先到二级学院担任一年的兼职辅导员,选拔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且学校团委在各二级学院聘请一批教学、科研水平较好的年青教师担任二级学院团委副书记,这些举措充分整合了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并以实际的岗位职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育人作用。同时,学校团委学生会每隔一年在全校组织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所有相关工作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历年的评选中,有的教师两届甚至连续三届入选,这对所有的教师来说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当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完善高校教职工现有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育人”氛围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职工考核评价体系,仍实行年度考核制度,即填写考核表,其中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表现、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以及获奖情况、进修学习等内容,往往流于形式。为了激励教职工提高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加强师德建设,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在新形势下对教职工考核评价体系作科学合理的改革:在评价教学工作时,除了教学数量、教学质量外,还要把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重要标准;在评价科研工作时,不仅要看论文和出版社的级别、课题级别的高低等指标,还要看教职工是否指导学生参加或独立撰写论文、著作,以及申报学术课题;在评价行政工作时,不仅要看完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要看学生的满意度。

3.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增强“育人”效果。

创造条件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积极探索德育规律,借鉴世界名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经验,加强课程建设;组织高水平专家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教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头脑;定期备课会,更新课程教师教学观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提炼和精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并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实行小班化教学,从而更多地兼顾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育人工作。同时,精心设置课程实践环节,推出系列具有学科特色、辐射面广的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特长,近距离接触社会,多做贡献,增长才干。

4.促进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团结协作,形成“育人“合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教书育人”以外,高校还要确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构建全员育人的体系,才能形成育人合力,达到高校预设的教育目标。高校的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应在学校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设计下,改进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同时各个职能部门可以定期交流、商讨工作过程中的难题,努力做到在对待学生教育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满意度;高校可以定期在各个职能部门间组团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总体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5.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质量。

辅导员是高校思政队伍的骨干分子,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一支理想坚定、甘于奉献、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辅导员队伍。因此,高校应当注重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进而为他们的育人工作奠定更好的基础。首先,高校要充分重视辅导员的育人作用,创造条件提高辅导员的地位,从选聘、职称、学历等方面都应考虑其特殊性,制定优惠政策,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突出其育人优势,即理清辅导员的工作脉络,确保其有时间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和帮助学生;再次,高校要积极支持辅导员走出去、引进来,参加各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最后,高校可以打造一批明星辅导员,他们因优秀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水平等而受广大学生欢迎,通过他们将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很自然地拉近,最终促进师生间的良好沟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仅靠某个部门、某个单位的力量,显然不能实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党政群齐抓共管,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宋艳波.加强全员德育意识推进全方位育人――浅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6.

[2]程亚萍.论高校全员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3]周晓光.独立学院全员育人机制的构建[J].青年文学家,2009.6.

[4]张明菊,范天森.新形势下高校“全员育人”的理念与实践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5]王齐君.基于“全员育人”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6]梁家峰.德育为先全员育人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J].北京教育,2011.1.

上一篇: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 下一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