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消费理念下媒体功能的缺位和错位

时间:2022-09-23 05:56:06

新闻消费理念下媒体功能的缺位和错位

2013年,一则有关“胎儿被盗”的消息在网上,消息的大体内容是:“孕妇”华某到医院检查时被犯罪分子绑架,当家属寻到当事人并将其送医后被告知腹中胎儿已无。这一未经核实的消息于2013年6月29日在网上爆出后,因曲折离奇而迅速登陆各大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显著位置,案件同时得到了警方的关注,甚至惊动了公安部。6月30日,警方调查后发现,所谓“胎儿被盗”是“孕妇”华某编造的谎言,真相是华某怀孕四个月后发现胎儿畸形,自行将孩子打掉后又怕家人知道,于是策划了这么一起 “胎儿被盗”案。

为什么一个女子编造的离奇故事会传播得如此广泛?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都纷纷跟进报道,有的纸媒甚至做成整版专题图文并茂地分析整件事的来龙去脉。直至事件真相水落石出,相关报道才纷纷收场。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的角色出现了怎样的缺位和错位?在新闻消费理念大行其道的今天,新闻媒体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胎儿被盗”事件为讨论新闻消费理念下媒体职业道德底线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不是无法核实而是不愿核实:新闻媒体求证功能的缺位

与其它假新闻相比,“胎儿被盗”事件的特殊性在于:它并不是媒体无中生有,而是事件当事人炮制出来的假事件,媒体只是参与了其中的传播过程。从表面上看,从事件被曝光到真相大白的整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对案件进展进行了跟踪报道,在案件水落石出后及时跟进,对事件真相给予客观的澄清,达到了新闻报道对整体真实的要求。然而,与此并不矛盾的是新闻媒体的求证功能。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和守护者”,其区别于普通个体传播者的关键就在于它的职业性,它对社会舆情的导向和信息的传播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就是说新闻要有见证和立场。

其实“胎儿被盗”事件并不是一个不好判断的事件,和之前的“男子伪造外星人尸体”、“男孩睡梦中被偷肾”一样,此类事件都具有违背常理、怪异离奇的特点。职业新闻人对这种有悖于常识的新闻进行求证和追问并不是非常难的事情,可实际情况是很多媒体在事件曝光后都选择第一时间进行转载和再传播,而不是去求证,结果造就了一个个乌龙新闻。

媒体为什么不去求证呢?笔者想从新闻消费的角度来探讨媒体的心态。

首先,在传媒市场化的语境下,“新闻”是媒体生产出来的“产品”,“受众”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 新闻消费理念的原则是以尽量小的成本制作新闻,吸引最大多数的对广告商有价值的目标受众,尽量不触犯利益攸关者。①而对新闻事实的核实无疑会增加新闻的制作成本,这自然是趋利动机下的媒体不情愿做的。

其次,在新闻消费理念下,媒体对新闻的选择着眼于满足作为消费者的受众的欲望和需求,打造眼球经济是媒体的不二法则,而追求故事化和亲近性的报道手法,注重情景描写和过程展示,刻意突出新闻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强化其煽情或悬念的方面,会大大增强新闻报道的可受性。其实,“胎儿被盗”事件从曝光到真相大白历时非常短暂,不到24小时,核实难度也不大,对于如此好判断的事件,媒体完全没有必要把过程展示出来,直接告诉受众结果就可以了。但很多媒体用大篇幅的报道来展示这个未被证实的事件的全过程,以达到新闻消费的目的,后来警方出面道破事情原委,媒体跟进确认这是个虚假事件,有关这个事件的新闻消费的过程才最终完成。此时,媒体对此类事件的畸形追逐心态昭然若揭——通过充满悬念的对过程的细致展示,带着受众一起消费这个新闻事件,以赢得受众大范围的持久关注,而媒体的核实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被藏匿。

如今,诸如此类事件的新闻消费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媒体针对一个事件,进行了方方面面的采访,分明已经知道结果,却不一语道破,而是留下一个悬念。因为如果今天直接透露了结果,明天受众就不会继续关注了。更有一些不负责任的新闻媒体,投机取巧地从网上转载新闻而不进行必要的核实。其它媒体宁可信其有,也进行转载,结果越传越离谱。这些不责任的做法大大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考问着媒体的职业道德底线。在信息时代,新闻媒体的力量和作用无可取代,公众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往往缺乏辨别的能力,求证是媒体的义务所在。

对离奇荒诞事件过分关注:新闻媒体价值取向的错位

“胎儿被盗”事件的可探讨之处还在于:无论是媒体还是大众,仿佛对这种离奇的怪事有一种自虐似的相信,越是不符合常理的事情越能吸引大家眼球,越是荒诞的事情传播的范围越广泛,正如很多西方媒体所倡导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和媒体新闻价值取向同样值得追问。整个社会的浮躁情绪和新闻媒体的浮躁情绪是正相关的。

首先,不同社会层次的受众虽然有着不同的需求,但是对于通俗文化信息的需求仍然占据主导。日常生活的重复、平庸和压力,使得人们需要外界的刺激使日常生活得以延续,使生活压力得以释放。于是,那些虽然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没有直接关系,但富有反常性和奇异性的新闻,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个体追求快乐和刺激的欲望,与性、冲突、猎奇等人类原始兴趣有关的新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普通大众通常不会刻意去追究“胎儿被盗”事件的真假,而是热衷于在此类怪闻中寻求轻松的谈资,他们似乎不是真的陷入事件引发的对社会安全的恐慌中,而是浸淫在对此类事件的游戏般的恐惧中。就像有关“2012世界末日”的谣言,似乎没有人真正相信它的到来,但大家乐此不疲地接收、制造和传播有关它的各个版本,这无疑是大众寻求刺激的原始兴趣使然。

其次,从新闻媒体的角度讲,新闻消费理念对新闻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新闻消费理念的重要特征是主张新闻规律顺应市场原则,奉行受众至上,新闻成为满足普通民众感官刺激和欲望需求的消费品,受众是新闻价值体系中的决定性主体。因此,在消费者求乐心理和新闻媒体趋利动机的共同作用下,新闻逐渐从关注公共利益和国计民生转变为越来越着眼于满足受众作为“消费者”的欲望和要求,新闻报道具有更多的娱乐性而逐渐失去了社会意义。新闻报道所追求的不再是真相的传达与公共利益的提升,而是视听率。正如曾曝光水门事件最后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的《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所言:“我们已经从真正的新闻转变为制造一种龌龊的‘信息娱乐’文化。通过这种提供新闻刺激的新文化,我们教导读者和观众,鸡毛蒜皮具有重大意义,耸人听闻和异想天开胜过真正的新闻。”

作为文化的守门人和把关人,新闻媒体为公共利益服务,即使在媒体高度市场化的今天,仍然不能让新闻价值取向无条件地迎合大众唯感性的心理需求。大众媒体以奇观化的传播方式迎合大众、吸引大众,不但降低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认知和行为方式。

有人形容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晴雨表是新闻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程度。邹韬奋有言:“记者,说到底,是社会的良心。”新闻媒体具有公共服务功能,应该有独立而高贵的品质,新闻价值的主要取向应该具有以人性关怀为皈依的价值理性,以关注和维护公共利益为己任,以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和文化品位为主要追求。总之,新闻永远不应该放弃“见证”、“立场”与“关怀”。

注释:

①杨一小:《圣经与算盘的对峙——试论新闻实践中的专业主义与消费主义》,《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3月

(作者为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上一篇:水木年华卢庚戌:音乐之外的财富 下一篇:零存整取:为人生的四个梦想积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