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探讨

时间:2022-09-23 03:22:23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探讨

摘 要:探讨思想品德课的设计问题既是改善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的理论与实践准备。教学设计过程是教师的准备过程,但其价值与功能又远远超出了单一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策略、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论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界面,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并成为各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探讨思想品德课的设计问题既是改善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的理论与实践准备。

一、思想品德教学创新设计原理

1.探讨思想品德的设计问题

它既是改善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的理论与实践准备。思想品德教学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核心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并促成学生真正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教学设计过程是教师的准备过程,但其价值与功能又远远超出了单一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

2.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设计的关注点

(1)激发学习兴趣是设计前提。思品教学最忌讳的是枯燥、乏味、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只有把“学习者的责任和快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使教学进入更高的境界”。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从学生的需要层次、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出发,注意选择运用多种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2)教学设计的着力点是情境设计。关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包括课堂上的人际沟通、情感交融、深入的探究、课情的思辨,让学生在人文阳光中探究科学,在科学的探究中享受人文关怀,关注学生智慧与情感的动态生成,强化人与教材、人与情境的交互影响,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适宜的教学环境。

3.设计实施“创新支点”

所谓“创新支点”,即教师在每一堂课中立足于通过一个(或几个)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或要点),来突出或强化对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达成。“创新支点”能代表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方向,是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突出体现,是教师独具个性特色的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它是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相结合的产物。

4.在借鉴中创新,在践行中凸现

(1)在借鉴中创新的呈现方式,在新理念的逐步落实中凸现学科特点。旦丁说:“道德可以弥补知识的缺陷,知识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新课程要求三维目标齐头并进,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它是在学生身上的合金。(2)在践行新课改理念中凸现人文主题,体现时代特征和学科功能。思品课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方法

1.学习方式的设计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学生的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课程极为关注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现实意义和积极的理论意义,要强调的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然而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要实现道德、法律、国情教育,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使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将成为最具实践价值的三种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设计、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而设计、为学生的体验学习而设计。

2.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

(1)预设问题。①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目标,在教学内容和目标关注的领域内设计良好问题;②研究学生实际,预见学习过程;③关注问题设计后的呈现艺术;(2)引领学生自主提问题,此问题由文题产生、由思考产生或由讨论产生。

3.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开放性,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具有生成问题的空间环境。

4.培养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的设计

可采用“列举”法,以假如、比较、替代、剔除、可能、想象、组合等导创发问。

参考文献

[1]孙荣荣 如何打造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7期。

[2]李美清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1年,Z4期。

[3]孙春霞 聚焦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年,05期。

上一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下一篇:效应·有心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