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几何图形,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

时间:2022-09-23 01:19:32

认知几何图形,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培养数学空间观念,必须从认识几何图形开始。本文从识图画图,丰富空间观念;再现经验,激活空间观念;动手操作,升华空间观念;综合运用,发展空间观念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2

一、识图画图,丰富空间观念

小学生刚接触几何图形时,并不会太陌生,因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非常常见,数学中只是将实物体进行了“数学化”。刚接触几何图形的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有些模糊,学生要想更加清晰地了解几何图形,需要亲自去画图形。在画图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中的几何图形与生活中的实物图形存在一些差别,会对几何图形更有兴趣。有些学生画图时,还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看到后,应该给出正确的解释,并且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使其初步认识几何图形。当学生画出的图形有所偏差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错误点,将其他图形知识融合到一起,做到举一反三。比如,画错了的平行四边形,有可能成为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借此来丰富学生的图形认识;同样,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丰富的图形,以增加他们的认知度。

二、再现经验,激活空间观念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几何图形,但是他们并没有空间概念。因此,学习几何图形时,学生应该及时把图形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要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的事物与数学相结合。学生在思考生活中的场景时,脑中会出现一幅画面,在大脑不断思考的同时,会构建出另一幅几何图形,学生在不断思考中,对图形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三、动手操作,升华空间观念

学生在头脑中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后,还需要动手操作,进一步深化观念。因为虽然学生在脑海中有了大致的概念,但是对于细节方面还是有许多模糊的地方。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就能找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将错误或者模糊的地方进行纠正并掌握纠正的方法。而且有些图形的性质很多,没有实物体的帮助,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开展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形。例如,在教学“正方体”时,教师首先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接着给每个小组发放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正方体,小组之间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在几次尝试后就能把正方体搭建出来。接着教师让学生对着正方体,用纸张裁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把六个面贴到正方体上。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接着再让学生去观察正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多少条棱,各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正方体。

四、综合运用,发展空间观念

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有一个大概的空间概念。此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的综合运用。只有在不断的运用中,才能进一步巩固并发展空间观念。有些学生一开始接触几何概念时,理解就可能出现问题。在不断实践中有所纠正,最后要通过综合运用来巩固正确的空间知识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画出两条边长分别为1厘米、1毫米的图形,让学生看看是什么样的图形,并提问:“是正方形吗?为什么不是呢?同样是1,为什么边长为1厘米来和1毫米的两条边不能组成正方形呢?因为单位不一样,它们的长度就不一样。那是否能画出边长为1厘米与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呢?”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很多知识都是能够与几何图形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要想到将这些知识与图形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图形来理解新知识,会更加直观,理解新的内容时会更加容易,而且还能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图形的综合运用。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多展示一些空间图形,以丰富学生的认知,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王福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93-94.

[2]彭宇山.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几

点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 (20):32.

上一篇: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下一篇:形象直观化教学手段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