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陶艺的装置语境

时间:2022-09-23 11:28:14

论当代陶艺的装置语境

【摘 要】文章以当代陶艺的装置语境为视角,剖析当代陶艺创作在介入环境与空间的理性思考,并通过国内外陶艺家创作的诸多实例,反思装置语境下当代陶艺的未来发展走向。

【关键词】当代陶艺 装置 语境 环境 空间

从当代陶艺的创作面貌与形态观察来看,越来越多的当代陶艺家们开始涉足陶艺装置语境的思考。装置对于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人来说,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但对于当代陶艺创作者来说,装置陶艺是一个相对新鲜而刺激的新领域。对于装置陶艺的涉及,陶艺家们最早的思考还是从当代陶艺单一形态或者系列陶艺形态的创作中,寻求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可以更加自由地诠释作品要表达的某种深层次内涵。对于装置陶艺概念的解读,当代陶艺家由于自身对于陶艺特殊语境的考虑,使得其概念不再束缚于装置艺术这个当今仍然具有模糊概念的范畴之内。装置艺术的起源被大家广泛认同于二战前杜尚和里格瓦瑞特等前卫艺术家的系列作品探索使然,最为标志性的当属于那件实物装置作品《泉》的展示。实际上装置艺术是一种表现技术和方法,是透过整合多种材料在特定艺术空间而呈现的具有临时性或者永久性的艺术作品。重新提出装置陶艺这类概念,是为了更加具体、贴切于当代陶艺目前所呈现的一种普遍现状,当代陶艺创作的元素已经发展成为在空间中具有较强综合性与包容性的艺术新形态。因为在当代陶艺家的创作始终,是一个完全由单体到群体再到综合创作的概念过程,无论是国内抑或是国外当代陶艺家,在装置艺术概念提出的前后,在当代陶艺创作范畴内都产生了具有装置语境的陶艺作品形态,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在当代陶艺创作领域,更多的艺术家已经将作品的视角延伸到装置语境这一特殊范畴之中,剖析装置语境下的当代陶艺创作形态,对于当代陶艺创作未来的发展及其艺术方式的转变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

基于当代陶艺创作的语境思考

当代陶艺家对于陶艺材料的重新体验与尝试,源于工业化文明所带来的思想聚变和文化反思,无论是1954年被世界公认的奥蒂斯陶艺革命的创始人彼得・范克思(Peter Voulkos),还是日本陶艺社革命的创始者八木一夫,他们对于陶瓷创作观念与面貌的反思,均是出于对现有文化与工业文明,自然与社会,人与机械之间的某种精神恐慌与反思。他们的反思对于日后的艺术发展而言均是彻底的,被后期从事现当代陶艺家们奉为旗手。当然他们以前的陶艺界前辈们也在这条改革的道路上试图去创造全新的艺术形态,但社会语境与当时文化语境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和给他们给养的那个文化艺术形态做个决裂式的告别。

中国早期的当代陶艺家在与国际现当代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政治与文化氛围有所松动的前提下,当代陶艺创作的面貌也有了全新的改观。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在当代陶艺革新领域,中国对于世界当代陶艺的贡献,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均显得微乎其微。就中国本土内部而言,中国当代陶艺创作所呈现的形态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与推动也显得微不足道。但即便如此,一批较早涉足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开始小范围选择陶瓷材料作为实验艺术的引子,夹杂着部分学院派陶艺家也开始反思传统陶瓷艺术在当代所扮演的角色,合力将中国当代陶艺的创作面貌引向了一个全新的轨道。

早期当代陶艺的创作面貌虽显得有些稚嫩,但其独立思考与创作的叛逆精神却是传统陶瓷创作者所缺失的。从具有独立当代陶艺精神的作品创作,到与兼具实用功能的当代陶艺作品的磨合,再到环境陶艺介入室内外公共空间的形态改变,使得当代陶艺的面貌所呈现的不再仅仅是材料与技术的革新,富有个性观念与思想内涵的作品开始显山露水。多元的艺术创作思维,综合的艺术形态,或具象或抽象,抑或平面立体,这类作品开始包含着陶艺家对于当代社会各个阶层政治、文化、环境、生活的诸多反思与研究,观察之细微,思考的深邃,了解之全面,都为当代陶艺以全新的形态纳入到社会真实的另一个语境之中,自由探讨的创作状态为介入装置语境的新艺术形态开创了先机。

当代陶艺对于室内外环境语境的介入

当代陶艺作为纯艺术被早期的当代陶艺家们所提出,其创作的手段与观念是异常超前的,对于功能性的早期摒弃,为陶瓷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材料而进入更多当代艺术家的视野提供了外部条件。但无论如何,当代陶艺对于环境的思考与探究还没有明确的被提出。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当公众所依赖的生存环境资源例如空气和水受到威胁时,具有环境主义保护观念的一些艺术家开始将自己的作品创作作为革命的武器,以弗兰斯・威登汉(Frans Wildenhain)、鲁斯・达可伍思(Ruth Duckworth)为首的艺术家开始从大自然中获取素材与表现内容,将自然、宁静、幽雅的湖面,自由翱翔的飞鸟,代表生命的阳光与空气、雨水,代表能源破坏而呈现的干旱沙漠与熊熊火山等题材以陶瓷壁画的方式呈现于社会公共空间之中。当代陶艺对于公共环境空间的涉及,不仅在公共空间领域展现了当代陶艺的独特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当代环境陶艺壁画以其独有的材料泥味、火味、釉色和人文关怀精神被大众所接收。如美国陶艺家温・海格比(Wayne Higby)将其所生活的科罗拉多州的山脉表现于系列创作中,那些高耸入云的断崖陡壁,沉降于万里低空下浩瀚碧绿海面,都为我们展现出蔚为壮观的大自然是如此的富有生机与活力。

室外环境陶艺可以完美地展现陶瓷材料独特泥料的魅力,粗狂、斑驳、厚重古朴天成;亦可以展现釉色的窑变、奇幻、瑰丽、鬼斧神工之趣;亦可展现彩绘的特质美感,温润的笔下青花、内敛的粉彩装饰、灵活的新彩写真;亦可展示拼贴的趣味,异构、重复、时空交错。

相对于室外陶艺的自由创作与表现,当代陶艺在室内环境语境的涉及就显得保守了很多,它需要特殊环境空间色调的制约,它需要独特灯光气氛营造的衬托,它需要古朴木质家具的材料点缀,它需要植物花卉小品的掩映附着。室内环境陶艺的创作可以精致小巧,在环境的语境中,装置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环境的特殊点缀,喜欢禅境的可以以湖田影青装饰的佛来构建空间,喜欢喧嚣的可以以釉色瓷窑变的唯美与张力宣泄情韵,喜欢会所商务的可以陈设抽象构成或现代瓷塑打造空间实体的敦实与文化气息。无论室外室内,当代陶艺的装置语境对于环境具有独特仰仗与依赖,它不仅为创作者提供了命题,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考。

当代陶艺创作的装置语境分析

对于艺术家而言,永远无法回避的就是对于作品在何种语境下呈现的思想分析。上述对于环境的探究多源于对环境真实空间、社会人群结构、公共价值体系、群体目标定位等综合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综合考量与思考,而当代陶艺创作的装置语境还存在于特殊的展示空间中,这里的展示可以是作品创作前既定的室内外空间设计,也可以是作品创作后所必须要求的室内外空间选择。而以装置语境出现的当代陶艺创作,结合室内外空间的两种诉求来看,对于装置类型的当代陶艺(简称装置陶艺)创作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装置陶艺是以空间为参照系而创作的具有空间类型概念的当代陶艺创作。空间对于装置陶艺来说具有其独特性,这个空间是必须参与到作品之中的空间,而且由于这种空间,作品才显得具有其特殊的价值与意义。空间可大可小,大的空间比如自然的某个空间或者整个室内空间展厅(如在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馆展出的艾未未陶艺装置作品《1亿颗陶瓷瓜子》,一千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地面上铺满了一亿颗葵花籽,其重量超过150吨。巨大的空间,数量众多的陶瓷作品,扑面而来的视觉感受和作品创作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使得作品获得了空前的社会影响。艺术家艾未未并没有给作品一个完整的、固定的解释,而是将作品呈现于硕大的空间中,让每位参观者去感受并获取内心的答案)。小的空间比如装入容器的陶艺(如徐洪波用一系列形态相同或相似的基本构成元素来进行分割、并置、翻转、破碎或扭曲等手法来完成一个陶瓷装置作品《克隆实验室》)。

2.装置陶艺所呈现的内容往往是对于某种社会现象、文化形态、自然形态等提出的一种艺术文化思考与关照,而非仅仅是技法、技术及其艺术观念的某种革新。相对于独立的当代陶艺创作而言,当代陶艺对于思想、立场、精神的内在思考与探索更加深入。如陆斌完成了自己第一件或许也是中国第一件影像与陶艺结合的作品《大悲咒》,正如作者自言:“陶艺的创新不是那种抽掉了人文关怀、哲学思考,弥漫着小资情调的精致与完整,而应该是真正体现当代文化在陶瓷艺术领域里的重建,强调艺术的社会性与公众性建立。”这件作品诠释的是作者皈依佛门后,将自己对社会、人生、自然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也是作者以作品创作的方式重新诠释他所理解的佛教中的轮回之意。再如日本陶艺家鲤江良二的《Return to Earth》系列之一(1990),艺术家在公园地面堆起数个完整的脸孔,安置期间任由路人和孩子穿梭其间走过,这些面孔最终面目全非,最终回归到泥土自然的原貌中。这种通过作品所传达的隐喻力量往往比作品本身所呈现的美的哲学本意更加有价值。

3.装置陶艺对于场地的社会属性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自然环境的地域特征的选择具有特殊的要求,甚至在创作的过程中就需要对环境本身加以改造或者技术上达到对接的各项要求。因装置类陶艺作品本身的语境要求,对社会环境、空间的某个意识形态或社会形态提出自己的思考方式。如作品对于水、草坪、墙体、光等的依赖,决定了作品必须在固有的空间中来完成其意义的表达。如朱乐耕的装置陶艺作品《生命之光》,是一个跨专业合作的综合性的作品,首先是和观念前卫的建筑设计作品的一次合作,其次是和音乐音响的一次跨界合作,最后作品的设计与呈现必须要考虑建筑与音乐厅的两个功能。“从音乐厅的内墙到每条走廊,都用陶瓷材料装饰,整个作品是通过光影来表现。如果从某种角度看,里厅和外厅的巨大墙面都像花的海洋,非常动人。作品高低起伏的律动,以一种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向观众逼近,这是一种正在爆发中的生命力量,来自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崇高感和宗教感”。最终完美作品的呈现是与装置作品本身所依赖的环境和要注重的空间环境诉求相一致,才呈现了被韩国称之为“陶瓷宫殿”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

当代陶艺创作对于装置语境的思考,为当代陶艺介入公共空间的各个领域,对于主流艺术形态的积极参与和介入,为陶艺面貌的整体呈现开创了新思路。更加深入地剖析当代陶艺创作的环境与内容,积极思考当代生活状态下的人文关怀,能为当代装置陶艺的深入拓展开创更好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周光真.今日美国陶泥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5.

[2]姜波.文化语境中的观念嬗变――论中国当代陶艺的现代模式与价值取向[J].中国陶瓷,2008,04,第44卷总第233期:59-60.

[3]张玉山.论环境陶艺中的陶瓷雕塑与装置艺术[J].中国陶瓷,2009,06,第45卷总第247期:76-78.

[4]黄焕义.装置艺术与现代陶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03,总第123期:171-174.

[5]沈嘉禄.陶艺家朱乐耕:陶瓷回音壁颠覆音响传播惯例[J].新民周刊,2007,08.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上一篇:语言模因论对提高艺体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 下一篇: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