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时间:2022-09-23 10:58:23

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摘 要:科学理解和实施“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把三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认真实践,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科学理解;三个维度;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98-01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三个维度”,简称“三维”。维度本是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即构成空间的每一个因素叫做一维。比如,直线是一维的,平面是二维的,普通空间是三维的。因此,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互相配合、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就是在课改语文新课标中所强调的三个维度。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去理解和实施这三个维度呢?笔者从多年来的教学体验中,对此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科学理解和实施“知识和能力”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只重视工具性这一基本特点,偏重语言、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讲解,由此派生出大量枯燥的、繁琐的、重复的而效果不佳的机械性训练,而对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形成了上课灌知识、下课背知识、考试考知识的状况,这样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教师的教学是机械灌输,学生的学习是死记硬背,其结果是教师费时费力教学效率差,学生费时费力学习能力弱。而新课标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语文能力及语文综合素质为目标,浅化语法修辞知识,强化能力培养,实现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不过这里强调的不是反对学习知识,而是反对学习死的、不切实用的知识。因此,我们在理解和实施“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切不要有所偏废。语文教师们都知道,与理科相比,语文学科本来就缺少必要的、高效的知识体系。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大探索力度,构建新的实用的知识体系,否则会架空语文。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有这么一个共识――会“语法、修辞、逻辑”的人的语感要比不会的人强得多。所以说,有些语文知识新课标虽已明确不考,但不是说不教、不学,而是要把它教活、学活。

二、科学理解和实施“过程与方法”

课改前,语文教学过程往往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检查,忽略学习方法的指导,一味片面的重视学习结果,即学习成绩,导致不少学生死读书。如学习诗歌,教师让学生机械记忆,只要考试能默写就行,而忽略了对诗句的体验和鉴赏,让学生觉得诗歌乏味无趣,从而导致厌学情绪。这些屡见不鲜的事例再度警示,如果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就成为扼杀童心,扭曲人格的凶手;如果把苦读、死学、机械训练作为培养人才的途径去提倡,我们的教育就会走向死胡同。其实,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注重“过程与方法”,给予学生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享受快乐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自觉、直接地参加教学过程,不要把眼睛盯在标准答案和考试分数上,要改变学习方法,积极参与讨论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学会掌握科学的、实用的、灵活的学习方法。

三、科学的理解和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指出人文性也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之一,而以往的语文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理性分析,而忽视情感的体验与感悟。知识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对自然事物、社会和人的理性认识,而且要使学生形成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自我关系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刻伴随着学生的认知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认知过程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体验。这样,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得到提高,而且能在思想上受到感染与熏陶,潜移默化的移人性情、提升人格,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三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认真实践,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3]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李山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张春明 等.《有效备课・小学语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上一篇:促进小学数学美学教学初探 下一篇:知识时代下图书馆员素质的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