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与自然和谐之间的伦理选择

时间:2022-09-23 10:44:01

企业发展与自然和谐之间的伦理选择

企业的不道德生产:引发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三明市是福建省老工业基地,拥有全省最大的钢铁、化工、制浆造纸、化纤、人造板、农药等企业。这些企业已成为福建省的重要工业支柱,同时,又使三明市成为福建省的污染大户。本文根据生态伦理学理论,立足三明企业实际,试图探索企业如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个循环经济中的重要问题。

一、只问发展不顾生态平衡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据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所作的分析,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种情况把人与自然本来和谐的关系变成了矛盾对立的关系。

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界,必须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但与此同时,企业又不断地把各种各样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这样,就导致了环境资源的两类破坏:一类是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的自然资源的枯竭。一方面,可更新的资源破坏日益严重,森林资源在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淡水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不可更新的资源,由于大量的开采,储量逐渐减少甚至快要枯竭。根据三明矿产局2002年统计资料显示,以2001年的工业发展速度和资源消耗情况来看,三明已探明的储量丰富的钨、煤、锰、铁、金、铅、锌等资源分别只能用260年、140年、52年、16年、9年、斗年。另一类是企业废弃物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自1956年三明建成正业城市以来,环境污染向来比较严重。历史上,三明的环境问题曾经引起中央和省委的重视。1978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当时任公安部长的赵苍璧在全国法制建设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他以三明环境污染严重为例来说明制定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性。三明市还曾被列为全国75个重点污染城市之一。1997年至2004年的8午间,全市在GDP年均递增约10%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总量有下降趋势,但是环境污染仍较严重,局部污染近年来出现反弹。主要表现在:一是水污染严重。在三明1958年建市以前,三明境内水资源的水质优良,基本上没有污染。近年来由于沙溪梯级电站开发,水的自净能力下降;流域内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污水治理滞后;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刚投入使用,还处在调试期,市区污水处理率较低。种种原因使得沙溪河水部分断面的类大肠菌群、氨氮超标。二是环境空气质量不容乐观。《1997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全省城市空气质量稳中略有改善,但尘类污染严重。三明市的城市空气质量最差。”经过几年的努力,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达标)的周数也只占全年的59%。2005年1-4月份,空气质量日报显示,空气质量还没有明显改善,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为0.223毫克/立方米,超标率为22.9%;降尘年均值11.41吨/平方米。各种离子中钙、硫酸根、铵离子的浓度较大。三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大。199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6.11万吨;1999年为11.471万吨;2004年有所下降,但仍然还有5.76万吨。可见,三明企业和环境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没有生态伦理观念的企业必然成为生态环境的杀手

从实践的角度看,企业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我们必须承认企业改造和占有自然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可是问题不在于企业是否应当“征服”或“占有”自然,而是在企业“征服”和“占有”自然的范围和方式即科学性上存在问题。利已主义、实用主义、短期利益和对自然价值的忽视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伦理根源。

利己主义思想造成了企业与自然的对立。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单位,利润最大化是其追求的永恒主题。但是一些企业只考虑自己的利润,不考虑环境代价,只要能产生一点点利润,即便污染环境,也乐此不疲,这就是利己主义行为的典型表现。利己主义思想导致企业经济活动的负效应。三明近50年的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危机,诸如资源的萎缩、生物物种的减少等等,其成本基本上由社会承担了。据三明环保局统汁的534家工业企业环境达标考核中,25.6%的企业是通过关停来实现达标的;从1998到2002年,三明市用于工业污染治理的投入达5.73亿元,其中水环境综合整治投入达2.83亿元;每年还有大量的违反环境法规的案件和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导致的各类纠纷要审理,再加上大量的工业粉尘、工业污水、固体废弃物等导致的大气、河流污染给广大人民造成的身心伤害,企业的负外部效益造成的社会成本巨大。但是企业利己主义行为动机和本位主义思想使企业没有站在社会角度来考虑这些问题。在环境问题上,企业利润归自己享有,环境代价却由社会承受。在“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下,企业竞相排污,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企业与自然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

实用主义思想造成了企业与自然的对立。实用主义观念所依据的伦理观是“于我有用即善”,把满足自己的需要视为最高的道德价值。这种思想造成了企业对技术的滥用。尽管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企业应用它却存在着既可善用亦可恶用的伦理选择。事实也证明,技术像一柄高悬在人类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既能给人类带来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祸。在三明工业城市建立之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来,企业日益把技术要素摆在重要位置。但是企业注重的是利用环境资源生产商品和服务的技术,而对于各种保护自然的技术,由于其生产技术难度大、投入多、周期长、直接经济效益差,企业对此几乎不考虑。如创始于1972年的三明第二水泥厂,在生产运营中,由于玻纤袋除尘器气动运行费用很高,没有正常使用,而是选用线型生产线-机立窑作为生产设备,导致这个厂排放的粉尘严重超标。企业这种把自然看作是原材料、资料和仅仅为满足增加已有价值的需要而存在的东西,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作用完全归结为物质生产服务上的实用主义做法,把企业发展引上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歧途,造成了企业与自然的紧张状态。

短期利益思想造成了企业与自然的对立。当今环境问题的伦理学性质表现在一部分人不惜以惨重的环境代价获利,而另一部分人则深受其害;或者是当代人获得局部和眼前的利益,而后代人则深受其害。三明的森林、矿产、水力资源丰富,享有福建“绿色宝库”和“聚宝盆”的美称。但是三明工业以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为主导,原料型、资源型产业比重大,工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消耗大。“我们不是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儿孙那里借用了它。”当前企业对自然表现出来的过度的开发

和掠夺,意味着后代人所能依赖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后代人的发展受到妨碍。虽然没有人能够对未来先知先觉,但牺牲太多的环境满足眼前的经济利益绝对是短视行为。近年来,三明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高涨的势头,领导者取得了一时的“政绩”,群众得到了暂时的“实惠”,但它破坏了人们赖以长期生存的生态环境。

忽视自然的价值造成了企业与自然的对立。本来企业追求高效益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途径。但在环境资源的利用上,企业的效益观念不强。三明市企业在资源要素的投入使用上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为基本特征的单向、线性流动经济,也就是所说的“两高一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这是不可持续发展:一是资源消耗大、利用水平低。2002年,全市工业比上年增长12.1%,比全省低3个百分点,但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7%。二是资源浪费惊人。据三明市环保局资料显示,2002年三明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比2001年增加了6.5%。年综合利用率仅59.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2%。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7和4个百分点。三是再生资源的资源化水平低,大量可利用的资源作为废弃物白白浪费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三、兼顾发展和环保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实现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企业必须承当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企业在经营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投资人利益或企业本身利益外,还应当考虑与企业行为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利益群体和社会的利益,除了要考虑其行为对自身是否有利外,还应考虑对他人是否有环境影响,如是否造成公害、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等。企业对这些问题进行考虑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避免,就是生态生产,也就是在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在当今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加强的时代,企业如果仍然走利己主义的道路,终将会走到极至和尽头。

可喜的是,三明市政府部门和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树立生态伦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三明市有些企业勇于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他们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高。宏光化工有限公司投资60万元进行环保专项科研攻关,采用了络合萃取法整治方案,实现了长期、稳定的达标排放,树立了企业的优秀形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形成规模经济。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企业必须选择合理的技术。三明市从工业生产的源头抓起,包括工业设计、原材料使用、生产过程、产品和产品使用寿命结束以后对人体和环境影响的各个环节都采取清洁措施,生产效益良好。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实施清洁生产后无低费方案获益5578.193万元,中高费方案获益5578.621万元。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无低费获益615万元,实施中高费获益53万元,使得粉尘超标现象减少。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实践是建设一批生态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它在大中型企业内部实现“小循环”和生态工业园内企业间形成“中循环”。三明在沙县境内建成了金沙工业园区,在永安建成尼葛工业园区,它们都用循环经济的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他们成为三明市乃至全省的工业生态示范园区。

总之,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理念导致了人类和自然的尖锐矛盾。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企业应树立新的伦理观念和伦理原则。这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它不仅会增加经济效益,而且会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于社会而言,只有在科学地改造自然、“人道”地占有自然的状态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学院)

上一篇: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环境创新 下一篇:辽宁新型工业化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