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3 10:40:56

浅谈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简介:张金荣(1968.2),女,河北阜城县人,沧州师范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工学士学位。

摘要:针对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从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科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只有使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探索出一套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及策略,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质量的人才。创新首先是思维和观念的创新,思维和观念创新指导实践创新,最终实现目标创新。要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术氛围与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就要有一个注重科研和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有研究证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他们起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就是大学的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因此,可以定期举办科研活动月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在活动月,可以举办学术沙龙,邀请专家学者来讲学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科技、教育、经济等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潜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科技创新有着较高的积极性。这样在校园内形成了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就会使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科技创新活动之中。

二、注意学科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摆脱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点,坚持“实践、实用、必须、够用”的原则,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1];其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意增加实践课的份量。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使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以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增加创新课程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依托该课程,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开展学生科研立项活动。鼓励大学生在社会调查和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自主申报课题,组成团队,围绕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使用实验室的便利和教师指导,并设定创新奖励,对学生特殊才能予以鼓励,使学生在尽可能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充分发挥其特长。为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搭建自由驰骋的舞台。

三、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和实习车间,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实践动手能力

首先要创建校内的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是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场所,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并且在制度上保证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可行性。这样可以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满足大学生开展课外的科技创新活动的需求,也搭建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平台。因为随着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科技创新理念的形成,在大二阶段可以有意识的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实用性的小产品,并将它制作成形。在这些小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要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并且要自学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充满科技创新的氛围中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训练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的个人品质得到了磨练。

其次要利用好校内实习车间,认真组织和安排实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模拟、仿真和生产性实训,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基本技能的实际操作培训,使学生在具有生产环境氛围的实训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了使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校内实习车间可以走与企业与联合的道路。利用企业的市场资源接回订单,由学生进行这些产品的粗加工。学生的加工过程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也可以聘请企业中技术熟练的实训技师指导。这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及爱岗敬业精神。 

四、有效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 让学生以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利用所学的知识对企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使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另外,通过有关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掌握了本专业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并熟悉其原理、结构性能等,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基础[2],优秀毕业生还将得到企业优先录用的机会。同时,企业依托高校研究、开发等优势,充分发动广大师生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做大做强企业,也利于师生科技创新成果层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吕延琴.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9) :6-9 

[2]李春旺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制造工程,2003(8):67-68.

上一篇:使学生成为乐于交流的“芦苇” 下一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价体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