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学生成为乐于交流的“芦苇”

时间:2022-05-13 07:03:03

使学生成为乐于交流的“芦苇”

近日细读了彭才华老师主持的“‘同题轮流·多元互动’小学习作训练策略探究”项目组的课题研究资料,深觉这是小学习作教学的一项有益尝试。

首先,“同题轮流·多元互动”的习作训练实践,体现的是强调“读者意识”的写作观,能够给予学生明确的写作目的并保持持续的创造动力。

接受美学特别强调读者的作用,认为“写作是由作者和读者合作完成的,最终是由读者完成的”。而作者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它是“读者的需求或审美期待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我国现代的语文教育研究也强调读者地位,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朱自清)“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地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愉快,不要使读者得到厌倦”。(夏丏尊)

“同题轮流·多元互动”,使学生在提笔写作的时候,就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文章是有丰富的读者的(读者中不仅包括教师,更包括小组的同学及家长)可以这样说,学生作文一旦完成,也就意味着发表,便拥有了读者。写作者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这样一来,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去尽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读者阅读的愉悦、情感上的共鸣以及随之产生的很高的评价,无疑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倾诉欲望和持续的创作动力,而这种欲望和动力无疑会让作者以更旺盛的激情、更严谨的态度去立意、构思、选材、斟酌语言,从而写出更佳的作品。其次,“同题轮流·多元互动”的习作训练实践,尊重的是“表达交流”的写作心理,体现着写作的本质,能够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动力”。写作是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篇章的形式来表达对世界某种认识的过程。它是生活的再现和人生体验的传达,是人们在生活的自我反思中审视人生、审视内在自我时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精神写照。写作的本质指向“表达”,而“表达”的隐形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言说的欲望,并渴望通过言说得到理解与认可。

“同题轮流·多元互动”的模式,给了学生的习作以广义的发表,使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得以交流,也就使他们的言说得到了阅读与理解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无疑为学生、家长、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写作、批改、评价,每个人不仅都可以在这里交流思想,还可以从中获取信息,借鉴吸收,使自己的思想得以丰富与充盈。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同题轮流·多元互动”的模式无疑使学生成为了乐于交流的“芦苇”。没错,教师,家长,同学都是可以交流思想的芦苇。如果只是一枝芦苇插在茫茫的水中央,这棵芦苇的思想,会简单得除了天空就是水。如果是一片芦苇荡,每有一阵风吹过,平静的芦苇也会浩然有力,你开的花我推送,我纤细的叶你助撑。那又是怎样美好的情形?

无疑,这是一项“可以广泛推行、长期坚持、深入开展”的实验。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下一篇:浅谈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