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问题解析

时间:2022-09-23 08:24:21

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问题解析

摘要:近年来湖北省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水平不高仍然是困扰湖北发展的难题。本文认为湖北省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水平落后的深层原因可从知识产权成果供求信息、知识产权成果交易市场、政策资源引导培育、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化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产权经营行为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自主知识产权;成功;产业化

一、湖北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现状

近年来,湖北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体系初步建立,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受到重视,各项投入不断增加,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一)自主知识产权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湖北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居全国前列和中西部地区之首,在空间地理信息、光通信、病原微生物、激光、植物基因技术等领域代表国家最高水平。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面,重新认定了19家省级技术合同登记处、120多家登记站,凭技术交易合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超过8000万元。湖北部级技术转移机构达到8家,逐步形成部级、省级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截止2011年,武汉市建成65家孵化器、226万平方米孵化场地,在孵企业3678家,毕业企业2624家。2012年,武汉市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65家、孵化场地310万平方米。

(二)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

2012年全省吸纳技术合同达6620项,吸纳成交额102.04亿元,吸纳规模连续2年突破百亿元。2012年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1567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分别占总量的6.7%和16.79%。以湖北中烟为例,公司2011年申报专利205项,授权专利187项,技术创新能力跃居行业18家卷烟工业企业第一位,湖北中烟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积极进行成果转化,所生产的低焦油黄鹤楼、红金龙品牌系列产品达到全国低焦产品市场份额的40%左右。劲牌公司成功研发出白酒生产低压蒸酿技术,实现了酿造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原粮出酒率4%,降低粮耗10%,开拓了中国白酒现代化之路。

(三)体制机制创新成效初显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通过调整产学研在功能与资源上的协同与集成,初步实现生产力的优化和融合,加强了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在教育发展、吸引人才等方面,湖北也出台了大力度的创新政策:人力资本作价出资政策,最高可占注册资本70%;面向中小企业的主题贷款,实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集合贷款、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资金支持;创造性解决外籍高层次人才办理内资公司问题;奖励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个人所得税奖励支持;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已有30多家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

(四)创新示范区亮点纷呈

东湖高新区开展多项试点:每年投资不少于20亿元的资金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和发展。取消部级以下的审批事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时限不超过国家规定时限的60%,企业省级以下行政服务收费一律取消。32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在境内外上市。2012年,光谷企业总收入达到5006亿元,同比增长31.39%。据统计,在湖北上市公司中,8家公司承担过创新基金项目,省科技厅重点支持的上市后备企业中,90%获得了国家和省级创新基金的支持 ,襄阳国家高新区的软启动企业,均获得过创新基金的支持。

(五)知识产权市场不断完善

2011年,湖北专利地方性法规建设取得进展,完成《湖北省专利条例(修订稿)》的起草工作,计划争取列入2013年人大立法计划或者立法预备计划。政府的知识产权部门加大了专利行政执法力度,出动执法人员的数量、开展检查的频次、查处和调处的案件数量均有提升,创造了较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东风汽车公司注重科技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在技术创新中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维护及管理,出台公司知识产权制度30多项;2012年全年专利授权量1378项,增幅81.3%。

二、湖北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从科教实力来看,湖北在全国的排名一直位居前三四名,但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应用看,2012年湖北发明专利授权量全国第8,较2011年提升1位。2011年,商标权排名13,软件著作权全国拥有量排名第9。从这点看,湖北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水平整体不高,与科教大省的地位不符。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排名前十的企业,湖北企业榜上无名。

湖北省专利成果创造及其转化与先进省份的差距更为明显。2011年湖北省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200项,其中转化1082项,应用率达到90%,出现了转化率上升的好势头。但由于湖北省自主科技成果的历史存量较大,总转化率仍然有待提高。湖北在科技成果转让数量上全国第四,但是单项成果转让收入排在十名之外,从转让收入上看排在中部第四。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成为制约湖北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长期以来,湖北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居于全国前十,但很多成果没有得到转化应用。

商标成果创造及其转化与先进省份的差距也是如此。2011年,全省的中国驰名商标新增27件,总数达到90件。全省地理标志新增11件,现总计41件。全省已创建武汉、宜昌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和湖北中烟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湖北省将用3年左右时间,再创2个部级示范城市和3个部级示范企业。不过,湖北省中国驰名商标总量仅占全国的2.8%,仅为全国第一的广东省342件的四分之一左右,湖北省商标战略的实施层次还比较低,企业对商标的投放主动性不足,对商标资本的运用价值认识不够。

三、湖北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水平落后的原因分析

探究湖北省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水平落后的原因,笔者认为核心是知识创造者、需求者之间存在供求不平衡、不对称,供需脱节现象严重。

(一)知识产权成果供求信息不对称

虽然湖北省已经建立了不少成果交易平台,但是由于湖北省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创立时间较短,创新创业平台发育壮大不够,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易平台还没有完全形成,平台交易量小,交易金额少。很多创新信息还停留在政府部门或研发机构内部,企业需求信息传播不及时。各种信息得不到充分沟通,使得产学研合作总是得不到充分发挥。如广东省所有的地级市和440家企业与56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组建了34个创新联盟,校地和校企共建的各类创新平台超过1500个。湖北建立完善信息平台,促进创新信息的快速流动还有待时日。

(二)知识产权成果交易市场不成熟

由于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还存在明显差距,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企业吸纳、应用、开发技术的承载能力较弱。在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很多本地成果在外地转化,“十一五”期间,湖北每年有超过40%的技术向省外转移,主要流向北京、广东、江苏等发达地区以及河南、湖南等相邻省份,说明湖北省在创新创业的制度安排、市场环境、社会氛围、产业配套能力以及企业的承载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此外,湖北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各类技术中介机构等还不发达,无法提供高质量的评估咨询、成果转化、知识传播、技术服务、风险投资、技术转移、教育培训、知识产权等服务活动。

(三)政策资源引导培育不给力

我国为鼓励自主创新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很多企业却不知道如何去用好这些优惠政策。比如税收优惠政策,宣传税收优惠政策时虽然通过电视、报纸等方式宣传,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如创新企业的研发收入税前加计扣除,江苏和浙江的规模达到几百亿元,而湖北省只有几亿元,仅为先进省份的一个零头。而且税务部门和科技部门从政策的制定到主体资格的审查,再到最后的落实,流程较为复杂,挫伤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此外,企业很难用好拿地、审批、政府基金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湖北对研发的投入强度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还不能满足跨越式发展的要求。2012年,广东省全社会研发投入1250亿元, 江苏省1200亿元,但湖北省投入绝对额仅为两省的四分之一左右。

(四)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化机制发挥不通畅

产学研协同的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应该是求同存异,互惠共赢。由于科技管理体制的问题,面向市场的自主创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往往在指标不充分的情况下,试图自己进行产业化,不愿意通过对企业的技术转移。一些企业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中,则希望以低廉的补偿完全掌握技术的所有权,由于违背了互惠互利原则,这样的产学研很难取得成功。另外,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部分待转移的科研成果多处于实验室阶段,到产业化还要很长的过程,企业无法得到急需的技术创新成果。此外,还存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同企业竞争研究资源的现象,这对企业集聚创新要素、成长为主要创新力量非常不利。

(五)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产权经营行为不活跃

湖北的创新主体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机构的研发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面向市场的研发非常有限,这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就会向科研经费的出资方——政府靠拢,与知识产权的需求方——企业的距离较远。而且,在高校的职称评审、大学排名等中,成果转化指标的权重不高,制约了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湖北省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易平台虽然近年来有较大发展,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产权经营行为不活跃。湖北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创新主体培育,才使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更接地气,更可能成功产业化。湖北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数量少,投入也较低。特别是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争取政府研发经费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上比较困难。湖北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薄弱,除少数骨干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低于销售收入的1%。部分企业由于实力不强,以技术引进为主,不敢冒然开发高风险的高端产品。

针对以上问题,决策者必须进行科学谋划,缜密思考,在政府层面、主体层面及市场层面寻找系统性的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1]邓洪涛等.湖北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向成果吸纳大省转变[N].湖北日报,2012-03-15.

[2]孵化器:一年发展超过前25年[N].长江日报,2013-06-18.

[3]万平.2012年湖北十大科技事件[N].湖北日报,2013-02-19.

[4]邓洪涛,傅丽枫,肖辉,夏雪明.把产业报国进行到底[N].湖北日报,2011-06-01.

[5]袁阳平.构筑人才高地:现在是人才聚集湖北的黄金期[N].支点,2012-08-17.

[6]刘末.湖北自主创新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N].中国联合商报,2011-06-13.

[7]董慧丽,张远钦,夏志强.加快推进湖北创新驱动战略[J].学习月刊,2011(17).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以国有企业为引领的湖北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研究”(项目编号:2013[28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吴楣,湖北中烟黄鹤楼科技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倪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问题探讨 下一篇:厂办大集体改革案例分析与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