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世界工厂”的品牌之路

时间:2022-09-23 08:15:31

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世界工厂”的品牌之路

[摘 要]在过去的一段时期,中国制造的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被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中国因此而得名“世界工厂”。但是中国出口到国际市场上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其他国家的品牌,中国仅仅充当的是制造者的角色,在当今经济危机肆虐的形势下,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面临着严峻的重塑道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本文就经济危机下中国“世界市场”的品牌之路展开论述。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国“世界工厂”外销产品的品牌现状,继而分析了中国产品在品牌建设上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加强品牌建设的措施与对策,以期能够对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中国品牌的建设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经济危机 “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 品牌发展

一、中国“世界工厂”外销产品的品牌现状

在经济危机肆虐的当下,我国“世界工厂”外销产品的品牌问题又一次被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中国“世界工厂”外销产品的品牌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中国“世界工厂”基本都是贴牌生产

我国的制造企业所使用的生产模式基本上都是进行贴牌生产,企业所获取的经济利益在整个价值链所产生的左右利润中仅占有很小的一部分。这种模式的长期使用给我国企业带来了许多弊端,不仅使我国企业的资金积累缓慢,而且还使中国产品在国际上树立了低端、价格低廉以及技术含量少的品牌形象,给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如果说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之前的“日本制造”是依靠品牌来打开的市场的话,那么现在的“中国制造”则仅仅依靠的是加工而完全没有品牌。产品品质再好的贴牌生产也是在为别人作嫁衣裳。依靠贴牌生产是不能使企业在国际上站稳脚跟的,谁掌握着品牌,谁才是用户资源的所有者。在当代的产品交易过程中,品牌建设的目的就是掌握客户资源,这不是仅仅加强制造能力就能够实现的。

(二)中国“世界工厂”外销产品自主品牌极少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在国际市场中已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与作用。然而,中国的品却很少有中国自己企业的品牌,充其量就是在产品的外包装上印上“中国制造”几个字。由于自主品牌的缺失,使得中国“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几乎同“廉价品”画上了等号,“中国制造”仅仅是充当着“洋品牌”的“生产车间”。经济危机横扫全球,世界范围内的众多企业都面临着产品滞销甚至是倒闭破产的严峻考验,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世界工厂”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经济中的常青树,就必须要在中国企业中大力推进品牌自主化建设,否则,经济大国、经济强国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二、中国产品在品牌建设上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产品在品牌建设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品牌建设意识不强,缺乏品牌建设的激励机制

我国企业的投资者往往只是注重眼前利益的取得,而缺乏树立企业品牌的长远目标,品牌建设的意识不强。比如,还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市场调研就匆忙上马项目;一旦上项目就急着要效益,否则就放弃转而投资其他产业。上述几种做法就是我国企业品牌建设意识不强、缺乏战略管理理念的表现。

(二)中国“世界工厂”缺乏有助于品牌建设的竞争环境

在我国一些地方,当地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品牌,排斥外来品牌,政策性垄断以及区域封锁的现象十分普遍,给我国品牌企业的良性发展设置了较大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的企业知识产权观念淡漠,缺乏品牌保护意识;第二,我国品牌建设起步比较晚、发展缓慢,还没有形成统一有效、覆盖全国的品牌战略机制以及相关的支持政策体系;第三,“名牌”滥评的现象非常常见,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督机构以及所采用的评选标准不规范致使“品牌市场”发展畸形,从而使我国消费者的民族品牌意识淡漠,不利于我国品牌发展所需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建设。

三、中国加强品牌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一个国家自主品牌的数量多少,是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要想转变当前中国“世界工厂”的现状,就必须要走中国品牌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加强我国产品的自主品牌建设:

(一)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树立行业标准

中国“世界工厂”的品牌发展道路,首先应当加大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品牌建设的关键是强大的技术保证,我国的彩电企业就曾经由于忽视技术研发和积累、没有核心技术而打了十几年价格战。

(二)政府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为企业的自主品牌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在中国自主品牌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主要就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扶持、推动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为企业的品牌化建设营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提高“世界工厂”所生产产品的质量

我国企业管理者的传统观念认为只要产品价廉物美就可以占领市场,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只顾追求低成本而忽视内在质量。没有正确的质量意识,不可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更不可能创出过硬的品牌。旧话重提,1985年海尔砸掉了76台质量有问题的冰箱,以此表明对质量和品牌的重视。海尔一直坚持打造自己的品牌,拒绝贴牌生产。海尔提出的口号是“出口创牌”,而不是“出口创汇”。事实证明了海尔的先见之明。■

参考文献:

[1]杜人淮.破解“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难题:抉择和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09,(03).

[2]寻晶晶.经济危机下中国制造的危机和出路[J].生产力研究,2009,(03)

[3]康楠.从贸易角度谈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J].大众商务,2009,(14)

[4]童亮,武莉娜.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及其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上一篇:探析“免疫系统论”与审计的本质 下一篇:石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