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9-23 08:15:06

院前急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营造急救人文环境为出发点,结合院前急救工作实际,围绕强化生命意识教育,培育急救特色的人文精神;熏陶职业素养,倡导行知合一的人文关怀;激发自我教育潜能,营造精神家园的人文需要等方面,在院前急救文化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性的探索和实践,为院前急救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院前急救文化建设人文环境行知合一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院前急救工作是社会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应对突发意外伤害事件及疫情逐年增多,对人类社会及生命构成很大威胁[1]。院前工作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院前急救职责和作用也倍受各方关注和瞩目。

在发展建设中,无锡市急救中心不仅逐步完善现代化的急救体系装备建设,更加注重营造富有急救行业特色的人文环境。围绕强化生命意识教育,积极培育急救人文精神;熏陶职业素养,倡导行知合一人文关怀;激发自我教育潜能,营造精神家园人文需要等方面,为院前急救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医药先进单位”、“全国抗震救灾工人先锋号”、“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群众对“120”的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

一、强化生命意识教育,培育急救特色的人文精神

1.院前急救工作特点

院前急救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时间上不确定性,地域上的广泛性,工作上的被动性,应对上的长期性。这就要求院前急救长备不懈,随时能应对,拉得出、应得上、救得好;要求医护人员须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急救现场,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救助患者的生命,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决策[1]。

2.开展生命意识教育

为确保中心具备抢救生命、处置突发事件和应对重大灾害的救援能力,中心在对职工开展教育时,着重开展生命意识的人文培育。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2]。从引入理念到团队意识培养,从自我提高到创造交流的平台,开创了实践急救人文教育新模式。不仅邀请享有一定威望的专家来中心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职业道德”等系列讲座,在传统文化和职业使命的熏陶中,让职工理解生命与天、物、人、我四者之间的关系,追求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并进而知行合一,立己立人。

3.注重急救理念培育

通过“我在急救路上服务理念”的表达,让不同岗位、不同工作年限的普通职工积极参与,讲述点滴体会和感受,并不断自我完善、自我修整提高,牢固树立 “病人生命第一”的理念,建立起 “四得”(服务的承诺要记得,病人的意见要听得,病人的困难要帮得,受了委屈要忍得)的职业准绳,明晰急救人“敬畏生命、用心服务、普济众生”的核心价值观。

在实际工作中,凡急救发展中遇到阻力和难题,急救工作中遇到困惑,与病家发生冲突矛盾等,领导和职工们都会在一起分析思考:是否有背于“病人第一”的宗旨,以此理清思路,达成共识。突破各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阻碍,化解各种医患矛盾问题。 实践证明,急救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以其特有的导向、激励、凝聚、塑造等功能,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活动载体,在急救职业道德的培育和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内化为他们坚强的精神力量[3]。

二、熏陶职业素养,倡导行知合一的人文关怀

在急救理念和精神支撑下,还需不断熏陶自身的职业素养,去为病人解除病痛,去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焦虑,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把人文关怀的理念和价值观,变成为行知合一的自觉行动,需要在三个结合上下功夫。

1.把满足病人期望同提高员工素质结合起来

由于院前急救固有的风险性,病人病情变化快[4],急救环境的特殊,急救医疗服务没有达到伤病人员及其家属的期望值,则会必然引发误解而产生医患矛盾[5],因而对急救服务的要求更高。加之危重患者急救时间的紧迫,所以对急救服务细节的要求也不尽一样。

急救伦理素质和急救技能素质一样,都是急救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5]。要通过开展“沟通技巧”、“团队配合”、“幸福感”等培训,对急救工作的属性要求,发挥团队的力量,增加做好工作的信心,以及调整工作心态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通过开展“创伤救治”模拟场景培训,模拟开放性气胸、腹部开放伤肠外露、严重呼吸困难等创伤场景,让职工在模拟现场开展问诊、体检、辅检、救治、搬运等强化训练,熟悉不同病种特殊场景的工作流程,进行角色互换“做一次病人”的体验等,帮助职工从细处着手,最大限度减少伤病员二次损伤,从而重视病人的感受,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突出对患者关爱之情[6]。此外,通过开展急救员培训,军训,“学雷锋见行动”,“比一比赛一赛”,评选岗位标兵、服务明星等活动,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激励职工在岗奉献。

素质提升,能进一步带动和促进院前急救质量的提升。2013年中心35名急救医生收获了“生命之星”勋章。得到奖牌并非易事,一颗星就代表成功救治了一名猝死病人。

2.把人文关怀同提高员工职业素养结合起来

医学的伦理基础是为患者服务,离开这一点,离开人文关怀,医学的科学价值就会失去根基。人文素养对医务人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7]。要注重职工细小环节上的人文精神培养,使人文关怀成为急救人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要素。

开展“120文明之路”一线风采摄影展,自导自拍《急救‘心术’》微电影,“真情与感动”难忘的医患故事征集,自编自演小品《我是120》、《我要上前线》,以及《天使的翅膀》小合唱与诗朗诵等形式,引导人的思维、陶冶人的情操,凝聚人的智慧,调动人的积极性。让职工把个人目标融入中心的发展目标之中,同心同德,凝聚成一股合力,发挥出整体优势[8]。对病人推行并丰富 “三明白”(病情诊断、用药治疗、收费项目标准明白),“三主动”(主动配合、主动服务、主动抬担架),“五到位”(安全驾车、出车检查、车辆整洁、急救配合、文明服务到位)等特色服务举措,创建 “120――有求必应”、“温暖回家路,爱酒城际间――党员长途转运班组“等富有人文关怀、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使急救人员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无论“三无”病人还是流浪汉或是酒醉病人,不管收不收得到费,无论上班还是已经下班,职工从思想上达成了共识――既然选择“120”就意味着服从指挥,意味着必需辛劳和奉献。在1月份大雪、2月“春运”高锋、3月“学雷锋”、夏季“战高温”期间,通过开设“春运保障班”、“行知救护班”,组织志愿服务队,积极应对呼叫救护车难的矛盾,确保市民最需要时能够出好车,社会反响良好。

3.把强化社会责任同树立急救新风尚结合起来

院前急救要科学发展,不仅需要承担起公益性的社会责任,还需加强与社会各届的交流沟通,赢得百姓的理解、支持与配合,确保院前急救和谐稳定发展。

为了贴进社会发展的需要,贴进百姓健康的需求,要建立多种途径搭建平台,通过参加应急演练,为市民培训急救知识和技能,参与各类服务性急救保障服务等,展示急救的公益形象;开展“危机时刻请记得我――120”走进直播室活动,请市民“走进120,体验120”市民体验日活动;邀请市人大、市政协、市民道德巡访团、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等来中心调研走访活动等,广泛倾听领导和市民群众对急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共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更好地向社会提供公平可及的院前急救服务。同时,要通过主动邀请市民、记者跟车体验,与急救人一起并肩作战,懂得作为一名急救人的社会责任和必备素质,在相互增进了解时,取得理解和支持,共同为人道救助开辟出“绿色通道”,伸出援助之手。

各大媒体多次报道急救人的优秀事迹:破窗而入抢救轻生女子;跳下泥坑抢救生命垂危患者;动车停歇5分钟内“一针”挽救患儿;爬惠山冒雨抬下180斤重的病人……急救的人文关怀处处充满着向善的力量,人与人之间,急救人与社会、服务对象之间也因此更加和谐。

三、激发自我教育潜能,营造精神家园的人文需要

中心用文化激发潜能,用心积累和放大文化的力量,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职工自觉行动的管理方法[9]。充分利用简报、办公内网、无锡急救网、橱窗、无锡急救新华博客和微博等文化阵地,开设急救心声,讲述职工自己的故事――报道职工原创的急救体会、急救现场的生动图片、各急救站的团队信息;通报表扬来电来信的感觉人事迹;报道去一线跟车、科室推举的新举措和职工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25幅“真情与感动”图片长廊;编撰《铸造坚实的生命之舟》、《当好市民的生命卫士》、《谱写多彩的生命之歌》、《传承永恒的救死扶伤》年度文化手册……通过影像、文字,富有急救特色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大家一起分享对人生的态度、对工作的积极心态,传承生动而难忘的医患故事,相互间点亮心灵之火,相互间产生共鸣,营造一个富有人情味和文化气息的医疗环境[10]。实践证明,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时、度、效上做文章,以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职工们才会有精神上的“加油站”。

在平时急救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职业活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我批评,这种精神上的自我调节促使医务人员的事业道德素养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不断提升、不断完善[11]。在“感动•瞬间”――江苏省卫生系统医务人员职业风采摄影大赛中,有7篇稿件入围,其中一幅获得一等奖;两位医生出席江苏省卫生厅“真情与感动――我难忘的医患故事”颁奖大会,分获二、三等奖,成为入围作品最多的单位之一。

近两年来,中心接到服务对象来电来信表扬150余次,受表扬职工266人次。打开急救中心表扬回访单,一个个富有感染力的肺腑之声映入眼帘。“遇到120,就能解决困难”;“120,次次帮患者‘活’生命”,“无锡120真好!”在绝望之中,120帮我找到了精神上的支持与后盾”――这一句句表扬的话语,是急救人几年来用心服务的见证。职工们用自己的思索与实践丰富了“生命第一”的思想羽翼,共筑着行知合一的精神家园,为院前急救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立新,王少平,宋成珍,张培.120院前急救从业人员心理卫生状况初步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2):337-338

[2]李芳,杨朝均,徐建中.医学人文培育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2):73-74

[3]祝瑾,傅智勇,张京平.医院环境文化的本质解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406-407

[4]陈志刚.构筑伦理道德防线提高院前急救质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61-63

[5]周奇,朱成明,陆建明.院前急救医患矛盾的伦理原因及对策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1,25(6):405-407

[6]周妤,秦芳,马宝山,罗宏丹,姚蕾.神经内科病房护理文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2):203-205

[7]吕志,徐勇.试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院文化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79-81

[8]陆建明,康小明.试论医院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3):51-52

[9]徐昌璞,钟声,李梅,等.现代医院人才资源开发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5):75-77

[10]谢超云,廖生武,周燕莉.实习护生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环境改进的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82-83

[11]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4

上一篇:企业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下一篇: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实践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