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3 17:22:59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篇1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院前急救是指受伤或发病时,由急救人员实施现场救治及监护的行为。而院前急救护理是指在上述过程中所做一切的护理工作。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1]。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环境多变性,时间紧急,车载设备有限,现场救护条件有限,常常是在家属和围观者的众目睽睽之下开展救治工作;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及自2011年7月1日《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工作中面临的风险逐渐增多,因此护理风险事件极易发生。

通过对加强院前急救中的护理风险管理, 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护理水平。

1 院前急救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1.1时间 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 分钟,因此及时赶到现场展开救护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要求,救护车出诊时间是4分钟,然而对信息反应不及时、信息反馈流程不通畅等因素均会延长院前急救的反应时间,贻误患者的抢救时机。

1.2急救现场护理操作技术不过硬 现场急救的所有护理工作都是在患者家属的监督下完成的,如果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急救技术不熟练、操作不规范、动作迟缓等易引起护患纠纷。由于技术经验不足,遇到复杂的病情,在第一现场救治中往往暴露出较严重的技术问题,影响救治效果[2]。

1.3硬件配备不全或性能不好 院前急救物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是保证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设备、药品准备不全或设备性能不良,放置不规范将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如喉头阻塞患者未带气管切开包,脊椎骨折患者未带脊椎固定板等,导致急救工作不理想。

1.4现场急救缺乏有效的沟通 院前急救环境复杂,病情多样,抢救过程中治疗操作均处于开放性。在开放性的环境下,护士的每项操作均被家属亲眼目睹,抢救中任何一点疏忽,护理操作不到位,动作生硬都可能引起纠纷。而院前急救紧张的气氛中,如果护士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够沉着、冷静、关心体贴地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变化,治疗原则,抢救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和风险性等都可能引起纠纷。

1.5护士法律意识淡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特别在对患者抢救时,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在护理处置时,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对出诊时间、现场病情及抢救中的动态变化,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等,没做详细记录或未能及时补记;对现场伤情中可能存在法律问题未及时与公安等相关部门联系。

2 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强化急诊护士对《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学习,要求严格遵守4分钟内出车的规定。要求救护车停放在急诊科旁,司机、医生、担架员休息室也要在急诊科内,保证随时应急出车。

2.1.1加强急诊护士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 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病情,机智、冷静、迅速、准确地处理病人,有条不紊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2.2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抢救能力

2.2.1要求急诊科护士持证上岗。每一位护士均需参加“120”急救中心组织的院前急救技能培训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急诊院前急救上岗证,而参与出车的护士必须还要有3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2.2.2加强急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按急诊护士的层级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各种危重病人的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紧急气道开放技术、止血包扎固定等;掌握对成批危急症的分诊和观察;掌握各类突发重大传染病、中毒、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护方法等并组织和实施考核。

2.3.各种急救物品、药品配备齐全、急救仪器的完好率达 1 0 0%。

2.3.1出诊前准备工作保障到位,是保证急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急救物品、药品、设备设专人管理。急救药品实行“五定”管理,班班交接、登记签名,用后马上补充,每天四个班次检查药品数量、质量、有效期。急救设备班班清点、检测并签名记录,建立仪器档案。

2.3.2要求每一位急诊科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如除颤监护仪、呼吸机、洗胃机等等。每个急救仪器旁悬挂简易操作流程。有新仪器时及时组织学习仪器操作及性能、检测方法等。

2.4讲究语言艺术,提高护患沟通技巧

2.4.1急诊护士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态度诚恳,语言文明,加强护士护患沟通技巧培训。

2.4.2护士与病人家属的交流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生冷硬的语言。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多进行换位思考。病人和家属出现急躁、恐惧、痛苦情绪并不配合治疗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及安抚工作。

2.5强化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增强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2.5.1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对于患者潜在风险向患者或家属进行详细交代, 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5.2完善和规范医疗护理文书,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院前急救的医疗护理文书具有法律效用,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严谨、细致、合法地记录院前急救医疗护理活动。因此,急诊护士必须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书写院前急救病历,不能弄虚作假和任意涂改,各项记录应客观准确、真实,字迹清楚。

2.5.3严格落实签字制度做好与急诊衔接工作。在转运途中应交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请家属或人在转运同意书上签字。病情危重者及时通知急诊做好相应救治准备,到急诊后就病情及救治过程与急诊医生、护士严格交接并双方签字,严防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3结语

院前急救护理具有随机性强、病种复杂、病情紧急、各种干扰因素多等特点,急救过程隐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隐患。我院通过加强护士急救业务技能及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提高了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 0 0 7,4 2 ( 9 ): 8 3 0.

[2] 黄永义.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原因及防范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3):483-484.

作者简介: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篇2

1.1一般资料某院急诊部依据功能区域划分为:①急诊病房:下设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三个病区;②急诊监护室;③急诊门诊:设预检分诊区、抢救区,留观输液室。某院急诊部共有护士82名,其中男性2名,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26岁,其中科护士长1名,各功能区域分设5名副护士长,部级急诊专科护士4名。

1.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2010—2011年取得护士资格证书,经医院岗前培训合格分入急诊部的20名护士,男性1名,女性19名,年龄20~23岁,学历:大专7人,本科13人。传统组为2008—2009年新入科的17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学历:大专8人,本科9人。两组护士在年龄、性别、学历及入院考试成绩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培训方法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即由高年资护士带教年轻护士。年轻护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后,即给予相应班次工作。新培训模式组即采用对急诊专科护士建立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专业培训体系。根据工作年限及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按急诊病区、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三个区域,分岗前护士培训、急诊病区护士培训、急诊监护室护士培训、急诊门诊护士培训四个阶段。护理部建立系统的专科培训、准入制度,科室成立培训小组,由科护士长任组长,其成员由副护士长、部级急诊专科护士(科室每年选派1~2名护士参加部级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组成。采用集中授课和操作演示,保证培训统一规范。科室制定培训计划、目标,组织实施,对急诊护士进行系统化、有目标、有计划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特殊护理单元: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还需接受准入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上岗。考核中理论考试成绩80分以上,操作考试成绩90分以上及格,不及格者延迟3个月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离岗(病假、产假、哺乳假等)3个月以上者,需经科室对其从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等方面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各阶段的培训、考试考核成绩记入本人护理技术档案。

1.3.1第一阶段:新职工的岗前培训。新职工上岗前由医院人力资源部和护理部对其进行集中岗前培训,经医院考试合格后进入急诊部。到急诊部后,先分至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由科室培训小组成员按照分工进行培训。要求知晓急诊各项核心制度,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急诊患者入院出院流程、护理文书书写、急诊科的感染知识以及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培养良好的医德,强调工作中的“慎独”精神。3个月后进行相关理论、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在急诊病区独立值班。

1.3.2第二阶段:在急诊病区护士的培训。新上岗护士分别在急诊内科病房轮转一年、急诊神经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各轮转半年,并通过科室的考试考核,熟练掌握病房常用仪器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的使用及维护保养知识,具备基本急救技能和一定的病情观察能力、常用药物知识。掌握急诊疾病护理知识,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做好急诊住院病人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1.3.3第三阶段:在急诊监护室护士的培训。急诊护士经过在急诊病房2年的轮转,进入急诊监护室,首先进行3个月的岗前培训,根据医院监护室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监护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培训各种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术、心电除颤术、监护技术、呼吸机操作技术、血液灌流与滤过技术、各类管道的护理技术,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流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置流程等,边培训边实践,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及操作实践训练,并且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经护理部批准后进入急诊监护室独立值班。

1.3.4第四阶段: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在急诊监护室工作1年后,经过1个月的岗前培训进入急诊门诊工作。根据医院急诊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门诊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预检分诊流程、分诊技巧、洗胃技术,急诊绿色通道、急诊重点病种及常见急症的护理与急救配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突发传染病的隔离与处置等。在培训中,结合临床设置模拟病例现场演练,如:猝死、过敏性休克、小儿高热惊厥、群体伤、群体食物中毒等病例的急救流程,使护士更容易接受,也更注重实用性,使其进一步熟悉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技能。同时将理论性知识编成应知应会小册子,人手一册,方便随时学习。经过1个月的培训,经理论、操作考试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后,经护理部批准进入急诊门诊独立值班。

2结果

经过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急诊专科护士的分区域、分阶段培训,护士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预检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度等方面,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培训相比较有明显提高。急诊护士适应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相比以前也都有了明显提升,基本具备了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独立的抢救能力,能与医生密切合作,并根据病情分级分区救治,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急诊专科护士

3讨论

急诊专科护士实行分区域、分阶段的培训体系,使护士感到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培训的同时,定期和不定期的专科理论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和急救技能的考核,激发了护士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了责任感,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加速了急救护理人才的成长,使医院逐步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护理队伍。

3.1应急能力增强,抢救成功率高急诊科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科室,就诊患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的特点,急诊专业涵盖了所有临床专科的急症处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急诊专科护士通过在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三个病区2年,急诊监护室1年,共计3年的轮转,涉及专业面较广,由浅入深,系统学习了急救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在抢救急危重病人时,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具备相应的应急应变能力,积极配合医生的抢救。根据Whelan对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面临心脏停搏这种危重病人,给予医护人员抢救的时间较短,而在这样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多复杂的抢救措施,需要理论知识与抢救技能比较扎实的护士积极配合,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3.2沟通能力强,病人满意度高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优秀护理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根本能力,这一点对急诊护士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种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培训后,使其能为病人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健康知识。同时学习掌握了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提高了沟通技巧,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及时化解处理,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避免了很多纠纷,提高了病人满意度。专科护士的专业能力较为成熟,其专科护士的成长轨迹体现初级-高级-高级强化阶段的层次递增,同时也是护士个人核心能力提升的一个充分展示的过程。某院通过对急诊专科护士建立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专业培训体系,促进了急诊专科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亦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收到满意成效。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篇3

1 现状与存在问题

急性STEMI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和凝血过程激活,引起冠脉血栓完全阻塞所致3。大量循证医学研究显示,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堵塞时间越短,患者获益可能越大。美国ACC/AHA指南要求,急性STEMI再灌注的理想时间窗应为发病后2 h内4,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不超过90 min,并将此作为质量控制标准5。缩短起病-就诊时间和首诊-球囊扩张时间间隔是优化STEMI患者生存链、尽可能挽救心脑功能、降低伤残率的重要保证。为此,国内多家医院开辟了绿色通道,简化院内STEMI的诊断和治疗流程,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STEMI急救流程包括院前、院内两部分,只有达到整个流程的优化和有效的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救治时间的缩短。因此,有必要从分析STEMI发病到获得确定性治疗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入手,为流程优化策略提供依据。

STEMI从起病至再灌注治疗是一个连续性救治过程,救治时间延迟主要包括院前延迟和院内延迟。院前延迟包括患者自身就医延迟和急救转运延迟,院内延迟主要是检查、分诊、会诊到获得确定性治疗时间的延迟。一方面,多数医疗救治机构和医务人员认为针对STEMI急救的主要任务是以院内救治为主,而采用被动等待患者就诊的方式,但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往往在家中或社区,一般距离大医院比较远,患者及家属、公众缺乏急救基本常识,从呼救到得到确定性救治的时间长,造成了救治延误。另一方面,很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缺乏STEMI专业化救治队伍,同时院内、院外急救衔接机制缺乏,急救人员和机构之间信息闭塞,缺乏有效的沟通信息平台和合作机制,导致STEMI患者在“白金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救治而发生猝死的人数逐步上升。时间延迟是导致救治失败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延迟时间分布和原因,可以为急救流程优化方案提供策略支持,包括对于首诊无介入治疗条件医院的患者,如何进行有效地院间转运,以及有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如何优化院内流程等[6-8]。

目前再灌注治疗主要采取溶栓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按照循证医学要求,针对临床实际(包括患者意愿和救治水平),选择最佳PCI治疗方案9,使症状开始后首次就医至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on time,D2B)

2 对策与做法

某军队医院以胸痛中心建设为契机,率先将物联网、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信息技术引入胸痛中心的建设之中,建立了国际上首个胸痛急救物联网[11-12] 。在STEMI患者急救管理流程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流程的集成,使STEMI患者的急救管理流程从院内延伸到院前急救和转运过程中,通过对急救全过程监控和实时指导,实现医疗行为的时间管理和移动管理,促使整个STEMI患者救治过程的无缝连接。同时,该院充分发挥军队大型三甲医院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特点、已有的院前急救品牌和导管介入等技术优势,利用军民共建医院、社区医院及大型企业单位的良好资源,达到多学科(包括院前急救、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合作,多级医院(社区医院、基层医院、中心医院)联动,构建以大医院专科救治力量为核心,二级医院为重点,社区及家庭为网底的STEMI急救网络体系,为患者提供信息连续、机构连续、专业连续和人际连续的医疗服务13。

STEMI急救网络体系以“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为基础架构,应用物联网技术将网络医院、急救点或救护车上急救患者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糖等生命监测信息通过3G网络或卫星频道实时传输到胸痛中心,胸痛中心的专家或心内科值班医生可以通过远程监测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指导治疗。对于需要转诊到总医院进行紧急救治的患者,胸痛中心的救护车或网络医院的救护车将患者直接送到总医院心内科监护室。对于需要进行紧急介入治疗的AMI患者,在救护车上即可启动导管室准备和患者的术前准备,当患者到达医院时将直接送进导管室进行介入治疗。因绕过了急诊科环节,并将术前准备提前到救护车上进行,因而显著缩短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手术的时间窗,为紧急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尤其是对于需要直接PCI的急性STEMI患者。

3 结果

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医院共抢救胸痛患者671例,救治成功率92.4%,其中STEMI患者从首诊到球囊扩张平均时间121 min,26.0%患者D2B时间低于90 min、最短时间72 min。2011年3月27日,STEMI急救网络体系建立后,从2011年4月到2012年4月,共抢救急性胸痛患者754例,救治成功率97.5%,其中STEMI患者D2B时间69 min,最短时间24 min,82.5%患者D2B时间低于90 min,优于国际标准5(中位D2B时间90 min,D2B时间低于90 min的不少于75%)。

4 讨论

WHO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最初几小时,因来不及到医院就诊而死于家中或现场,院前延迟是导致患者治疗延迟的最主要原因,占延迟时间75%。 “远程ICU”和“移动ICU”的建立,使不能在90 min内转院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患者首先在急救网点医院进行溶栓治疗,随后转到中心医院行PCI治疗。同时,根据我国的医疗卫生区域规划,在区域范围内建立有效的STEMI急救网络,即通过有介入治疗条件的急救中心医院与无介入治疗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有效的协作转诊关系,设立急救网点,创建绕行急诊室直接进入导管室的绿色通道和分级救治、协同救治机制,将院内的一部分术前准备工作提前到院前进行,通过PH-ECG等信息实时准确传送,由远程专家会诊和指导,救护车上急诊医师直接启动导管室,因而有效地缩短了确诊、分诊及D2B时间,使得STEMI患者在“合适的时间被送至合适的医院接受合适的治疗”,提高了救治成功率[14-15]。

院内延迟尽管只占了总延迟时间的1/4左右,但可控性强,因此,也是缩短整个救治延迟时间的另一关键因素。缩短D2B时间已成为提高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指南建议D2B时间

PH-ECG和绕行ED直接到心导管室可以显著缩短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心电图直接由经验丰富的心血管专科医生进行早期正确诊断,降低假阳性率。同时,还可以对院前急救人员治疗进行指导,但上述重要作用的发挥,还在于采集信息质量。国内STEMI患者PH-ECG采集率并不乐观,完成率在36%左右,其中大部分是通过EMS就诊采集16,这提示需要进行公众宣教,强化公众急救意识,加大120的普及率。

综上所述,依据STEMI救治相关专业指南,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急救要素单元联动、时间进程联动和空间分布联动的STEMI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体系。通过物联网技术与STEMI急救管理流程集成,将具体的抢救流程与运用融入网络运行之中,优化、简化了从发病院前急救院内救治流程,缩短患者发病到接受有效再灌注的时间,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德仁,龚健雅,邵振峰.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武汉大学学报,2010,35(2):127-132.

[2] 陈昊,李书章,陈黎明,等.基于体域网的远程家庭医疗健康监护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5):300-302.

[3] Libby P. Current concept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Circulation,2001,104(3):365-372.

[4] Henry TD,Unger BT,Sharkley SW,et al. Design of standardized system for transfer of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 Am Heart J,2005,150(3):373-384.

[5] Antman EM,Hand M,Amstrong PW,et al. 2007 Focused Up-date of the ACC/AHA 2004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J]. Circulation,2008,117(2):296-329.

[6] 王璟,郭金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时间调查[J].实用心肺脑血管病杂志,2009,17(8):651-652.

[7] 宋莉,颜红兵,杨进刚,等.不同临床路径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影响的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30(2):99-102.

[8] 张奇,沈卫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转运PCI治疗策略[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9,36(6):328-332.

[9] 刘怡希,李为民.《心肌再灌注指南》之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解读[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1,38(1):14-17.

[10]The Task Force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EACTS),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Percutaneous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EAPCI), et al. Guidelines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10,38 Suppl:S1-52.

[11] 周民伟.中国首个军民协同远程急救医疗物联网成功运营[J].中国医院院长,2011,19(1):84-85.

[12] 陈昊.广州总医院胸痛急救网正式投入运营[J]. 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1,5(1):24.

[13] 李睿,张亮.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间连续性医疗服务模型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24(5):55-57.

[14] Boden WE,Eagle K,Granger CB. Reperfusion strategies in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options[J]. J Am Coll Cardiology,2007,50(10):917-929.

[15] Jneid H,Fonarow GC,Cannon CP,et al. Impact of time of presentation on the care and outcom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Circulation,2008,117(9):2502-2509.

[16] McNamara RI,Herrin J,Bradley EH,et al. Hospital improvement in time to reperfus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1999 to 2002[J]. J Am Coll Cardiol,2006,47 (1): 45-51.

[17] Nallamothu BK,Bates ER,Herrin J,et al. Times to treatment in transfer 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National Regist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NRMI)-3/4 analysis[J]. Circulation,2005,111(6):761-767.

[18] Khot UN,Johnson Ml,Ramsey C,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physician activation of the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and immediate transfer to an immediately available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reduce door-to-balloon time in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Circulation,2007,116(1):67-76.

[19] Amit G,Cafri C,Gilutz H,et al. Benefit of direct ambulance to coronary care unit admiss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J]. Int J Cardiol,2007,119(3):355-358.

[20] 程姝娟,颜红兵,王健,等.院前心电图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2):1222-1224.

[21] 郭金成,马长生,许敏,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门-囊时间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0,18(1):21-24.

[22] 赵威,郭丽君.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门-球囊扩张时间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9):727-730.

[23] Qiu JP,Zhang Q,Lu JD,et al. Direct ambulance transport to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reduces door-to-balloon ti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the DIRCT-STEMI study[J]. Chin Med J(Engl), 2011,124(6):805-810.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篇4

摘 要 本文通过多年来对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具体实践,详细论述了对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概念、目的及意义的认识,并结合日常院前急救宣传工作,阐述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三种主要形式及做法,对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几点体会作分享与交流。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宣传工作 认识 体会

一、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自我认识

院前急救宣传工作,就是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介,以文字或电子的形式传播院前急救相关讯息。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目的是要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院前急救,深刻领会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升院前急救意识,提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

做好院前急救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扩大院前急救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推进品牌形象的铸就,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救人员的工作自信心,体现急救工作价值,对稳定急救队伍,提升急救技术水平和改善急救服务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主要形式和做法

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形式主要有:“新闻”“宣教”。“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快速传播媒介,易于被大众关注和接受;通过“宣教”即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人们可以了解并掌握到更多更实用的急救知识与技能.

(一)对于“新闻”宣传,宣传负责人应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性,随时随地关注各项急救工作开展情况,一类是日常院前急救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如交通事故、火灾、塌方等;另一类是单位的日常工作动态,如召开了某次会议、举办了某某竞赛活动、接待了某某领导等等。对有报道价值的急救事件或工作动态,应注意在当天及时向有关当事人采集信息,如果是宣传负责人全程参与则最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向他人采集信息时应进行多方核实,因为每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时间、认识等不同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而在宣传负责人不能亲临现场采集信息的情况下,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需要进一步把握,同时对涉及到的对象应隐去真实姓名,注意保护相关当事人的隐私。对于报道一些成功的急救案例,宣传负责人则应注意与医务科联系,医务科会对急救医生每天开展的救治有更多的关注、了解和记录,什么样的病人算是抢救成功的,医生的前期处理是怎样的,对后续医院的抢救又起到怎样的作用,急救科都能提供一个专业的解答,这从另一个侧面也保证了稿子的专业性,不致于闹出专业笑话。这种新闻报道相对于前一种时效性方面要求要低一些,但也应注意不能拖很长时间,否则只能算是则旧闻了。对于“新闻”宣传稿件,不能因为重视其时效性而忽略了规范流程,匆匆忙忙投稿可能会有“后遗症”,稿子在完成信息采集、撰写、修改后,都应经过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审核修改后才能予以签发。

(二)对于“宣教”宣传,即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培训工作.我中心现有青少年自护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院前急救普及培训基地,接纳我市各个行业的人士前来我中心进行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救护员培训”,培训对象主要为外资企业员工,培训内容有如何拨打120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术、创伤救护、气道异物的现场急救法等,向受训人员收取一定的费用,并发放“救护员证”;另一种为普及培训,对象为社区居民、消防战士、学校学生、公交公司驾驶员、出租车驾驶员等,培训内容包括如何拨打120急救电话、四项基本技术、心肺复苏术等,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发放“救护员证”。培训以小班化培训为主,针对不同的受训人员,从他们的利益、经验和接受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与实践培训。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人数超千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三、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体会

院前急救宣传工作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工作,它关系到单位的文化建设工程,是文化建设工程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同时它也是社会公众与院前急救机构间的一座沟通桥梁,没有它,公众无法了解“院前急救”,没有它,院前急救机构无法为社会公众答疑解惑。

院前急救宣传工作要做得好、做出成效,首先需要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在工作计划日常安排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有专人负责,一般由办公室负起该项职能,具体工作人员既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又要有熟练的业务水平,要能够认真组织起发动工作,落实好具体事项;再次院前急救宣传工作也离不开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要让每一位员工都要看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若其中某个方面做得不到位,都将影响到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也就无法充分发挥院前急救宣传工作的作用。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篇5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具有社会性、随机性、紧急性和流动性,各类突发急救事件决定了急救护理工作的高压力和高强度,同时院前急救由于紧急、病种多样、涉及面广,患者病情错综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意外情况发生多,从事院前急救的护士处在这种高应激的工作状态,相对而言,或多或少增加了护理风险因素。本文从院前急救护理的几个方面进行护理存在风险因素分析,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进行探讨,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某医院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院前急救出诊护理方面存在风险因素44例病历,其中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工作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缺陷16例;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为12例;由于自身素质欠缺、心理素质差为5例;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为7例;沟通不到位为4例。

1.2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原因

1.2.1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行业,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主要包括出诊时间具有不可预测性,每次出诊任务具有复杂性、特殊性,患者病情发展具有不可确定性,护理操作过程具有紧迫性,护理处置要求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等。有些护士没有认识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上述特点,认为只要是随着医师出诊,医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是被动的执行医嘱,就不会有什么错误;缺乏认真观察患者病情,不主动、随时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甚至认为护士长严抓细管是小题大做,过于小心谨慎。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工作上的漏洞、错误、差错等。

1.2.2实践经验不足。由于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都没有进行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有些护士来自刚进医院的新护士,他们的实践经验是非常有限的,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各种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

1.2.3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欠缺、心理素质差。首先,患者和家属对急救水平要求很高,而院前急救的护士往往是单独工作,由于当着众多围观群众,加上患者自身疾病原因等因素均会造成护士心理紧张,从而导致操作失败;其次,院前急救环境的特殊性,由于院前急救环境差,现场或救护车内抢救给护士操作带来诸多不便,与院内病房相比,救护车空间狭窄,光线昏暗,同时患者病情危重,再加上车上颠簸,患者病情变化不易察觉,给抢救和护理增加了难度,造成护士心理紧张。

1.2.4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没有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各项护理操作技术、技能的练习,对有些操作技术随心所欲,违反技术操作规范,从而导致操作失败或错误。

1.2.5在人际关系、与人沟通上存在欠缺。院前急救护士要和不同的患者及家属搞好关系,学会沟通。护士必须要具有灵活应对的能力,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及家属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否则有可能会导致家属、家属及旁观者的情绪激动,甚至谩骂、殴打等过激行为。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需要统计处理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本文计数资料以例数或者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实施干预措施(学习、培训、讨论、管理)前后风险率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实施干预措施(管理、培训、学习、讨论)前存在风险因素最多的是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工作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占总存在风险因素的为16例(占36.36%);其次是实践经验不足为12例(占27.27%);再次是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为7例(占15.91%)。加强(管理、培训、学习、讨论)后,由于缺乏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被投诉为7例,减少了9例;由实践经验不足而导致的为5例,减少了7例;其他相关存在风险都有明显减少。

3 干预措施

3.1加强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培训。院前急救中患者的特点是急、危、重,时时刻刻要突出一个"急"字,时间就是生命,要争分夺秒。很多人认为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最好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遇到突发事件,能迅速、及时投入抢救,做到"呼之及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处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时都能应对自如,做到"急而有序,忙而不乱"。本组资料显示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工作的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风险为16例(占36.36%);由于工作沟通不到位而引起风险为4例(占9.09%),所以护理人员要逐步提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另外护理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患者和家属,体会一下他们的感受及心情,谅解和忍让他们的责备,使他们的身心恢复平衡,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另外还要加强服务意识,护理人员要有周到、细致的服务理念,以高度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为患者服务,并以娴熟有序的操作和耐心的指导来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恐惧和不安[1]。

3.2加强院前急救护士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人员操作、配置、抢救等各个环节中[2]。本组资料显示,由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而导致风险为7例(占15.91%),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而导致为12例(占27.27%),所以护士在工作中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练好各种基本技术和操作。要求护士除了在救护车行驶过程中人人做到静脉输液一针见血;安全型套管针穿刺时,做到稳中有静,一针见血,一次成功。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外科四大技术(各种止血、包扎、固定、搬运),这样在遇到一次出诊中患者较多时,医师忙不过来时,护士可以运用上述技术进行抢救,挽回患者生命,减少伤残率,而不是站在那里,等待医师医嘱;另外护士还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的连接、除颤仪的连接等,这样医师在做其他抢救措施时,护士辅助、准备抢救设备的连接,形成医护之间的一种默契配合意识。针对年轻或专业技术欠熟练的护士,由护士长、高年资护士进行陪同跟车出诊,对出诊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指导、讲解,提高护士的观察、急救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及意识。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篇6

[关键词] 院前急救;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7.6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57-02

院前急救工作是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因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受伤的人员生命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医疗保障作用[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院前接诊外伤患者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院前急救过程中风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为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院前急救工作快捷、准确和安全[2],现将本院5年来院前急救工作存在的急救风险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 院前急救风险

1.1 出诊不及时

由于个别医护人员及司机急救意识不强,时间观念淡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延迟抢救时间,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

1.2 呼救电话接听不详

接听呼救电话的医护人员未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发病时间、详细地点,导致专科医生错派,救护车转路或空跑,延误患者的抢救时间。

1.3 抢救物品准备不齐全

由于急救物品准备不足,护理人员出诊前又未详细检查,导致急救人员到现场后因急救物品缺少,无法及时给予更合理、更科学救治,延误抢救最佳时机。

1.4 急救技术不佳或动作缓慢

部分医护人员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急救技术不熟练、专业知识不全面、抢救流程不熟悉、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遇到特殊患者急救时,延误抢救时机。

1.5 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经验不足

由于个别医护人员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导致诊断、用药及急救护理处理不当,影响患者的救治。

1.6 途中观察病情不仔细

患者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未随时观察患者病情,以至有的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未得到及时处理,延误治疗。

1.7 医患沟通不到位

在转运前未向患者及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一旦病情加重或出现意外,如窒息、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引发医疗纠纷。

2 防范措施

2.1 增强急救意识,强调时间观念

要求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必须24 h在值班室待命,保证随叫随到,及时出诊。一般要求接到救护指令,救护车应在3 min内开出医院,在城区10 km以内,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正常时间为10~15 min[3]。

2.2 院前急救物品的管理

急救药品要求固定品种和基数,使用后及时补充,并注意药品的有效日期,避免使用过期药品,班班交接并有专人负责。毒麻药品加锁保存,严格遵循使用程序。对医疗器械,特别是贵重、精密仪器,使用前组织培训,熟练掌握其性能、操作程序,并正确操作使用。指定专人负责,认真交接,做好清洁、消毒、保养和维修,时刻处于良好状态。无菌物品,注明消毒日期,确保清洁与干燥,超过1周时间应重新消毒灭菌。抽真空保存的物品,正常保存3~6个月[4]。

2.3 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教育

教育培养急救医护人员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一切从患者出发,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视患者如亲人,做到勤检查、详询问、多关心,努力满足患者需求,尽早解除患者的痛苦。医生要做出快速正确的诊断与处理,护理人员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应遵守口头医嘱制度及“三查七对”制度,同时按照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对患者进行施救。

2.4 强化医护人员的质量意识

教育医护人员要把医护质量和医护安全作为生命线,促进医护人员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时刻保持医护质量“高压”态势,做到警钟长鸣。强化医护文书书写质量,及时、准确、规范完成医护文书,尤其是院前急救记录质量,一定要做到内容详实、时间准确、字迹清晰,与患者家属沟通到位并记录在案,与院内抢救医师交接清楚并签字,从而有效的防范医疗纠纷。要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规程,规范工作行为,不发生工作差错,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杜绝等级医疗事故的发生。

2.5 严把医护人员准入关

急诊科室医务人员本院一般选用具有5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的住院或全科医生和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优秀护士,并经专门的、系统的培训,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熟练、政治素质过硬、心理素质良好、身体健康、服务态度优秀的医护人员组成。

2.6 认真接听急救电话

要求接听急救电话时问清患者病情、性别、年龄、接诊详细地址、联系电话,以免延误时间,错过救治患者的最佳时机,而引起医患纠纷。

2.7 对患者及时恰当的现场处置

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前的处置是降低风险的首要因素,转运前医护人员要认真检查并彻底清除患者气道内的分泌物,对于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的患者应行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通道通畅,出血部位给予有效的包扎或压迫止血,失血性休克患者充分扩容,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颅内高压患者足量使用脱水剂,骨折部位妥善固定等。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确保转运途中患者的安全。

2.8 确保患者转运途中的护理到位

(1)保证氧气供应: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均需要有持续的氧气供应,因此对于一般缺氧患者转运中可用氧气袋,使用时轻轻挤压氧气袋,以保证供应一定的氧气流量;如患者系严重缺氧、病情危重特别是合并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给氧。(2)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变化快,因此,转运途中护士应加强患者病情观察,时刻做好应急救治工作;针对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如昏迷患者取仰卧位,头侧向一边或侧卧位,防止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作好记录。(3)确保各种管道通畅,如输液管道、气管插管等。护士要严密观察,防止导管堵塞、脱落、扭曲打折等情况的发生。

2.9 加强政治、业务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

首先加强热爱医疗护理工作教育,培养医护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做到不怕困难,努力进取,不断创新,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平时注意抓好业务学习,认真学习急诊医学、护理学等有关知识;除平时加强学习外,还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或参加上级业务培训,鼓励大家在职学历教育;把学到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运用于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本院急救水平和能力,较好的适应现代急救工作的需要。

3 小结

院前急救风险高、责任大,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急救环境的不稳定等特征,导致院前急救现场、转运途中存在风险。应增强急救意识,强调时间观念,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加强护患沟通及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教育,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急救应对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快速、安全地将患者送至医院,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显荣,马岳峰,蔡文伟,等. 浙江省院前急救现状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0):1108-1109.

[2]叶静.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防范[J]. 护理与康复,2010,9(12):1029.

[3]王庸晋. 急救护理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4]周秀华. 急危重症护理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篇7

作者单位:510655广州市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急诊科

李群:女,本科,主管护师

细节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我院实行细节管理,细节管理方法主要内容有人员细节管理、机器设备的细节管理、急救办法的细节管理,比较2012年度与2013年度我院出诊准备时间、救治成功率、投诉率情况观察细节管理效果。结果:2012年度与2013年度我院出车次数分别为1643,1525次,2013年出车准备时间明显低于2012年度,2013年出诊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2012年度,2013年的投诉率明显低于2012年。结论:院前急救的细节管理可有效缩短出车准备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减少投诉率,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院前急救;细节管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83

院前急救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传统的院前急救方法局限于狭隘的等候患者局面,一定程度地延误了患者治疗的时机[1],无法让患者得到最正确的院前急救方法及入院后快速的救治活动,无法满足当今急救的需求[2]。自2003年1月我院院前急救实施细节管理,救护车内配备了较高性能的救护设施及其它先进设备,并加强了急救交通指导、急救指导及医院与院前急救的联系,即国内外众多学者所提出的“大急救”,“无缝链接”观点[3-4],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院前急救共配备工作人员24名,其中男18名,女6名。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31.9±6.8)岁。其中医师8名,护士12名,司机4名。工作人员学历情况:本科及以上学历14名,大专学历6名,中专4名。工作年限2~16年。院前急救工作时间2~12年。通讯系统平台为GPS车载导航系统,采用专用急救电话,急诊110电话进行同步电脑记录,进行24 h不间断监控。院前急救物品配备齐全,如急救仪器、设备、药品、转运担架、护具、纱布等。

1.2方法2012年度我院院前急救部门进行常规管理,2013年度采用细节管理方法进行院前急救的日常管理。细节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1.2.1人员细节管理

1.2.1.1司机的管理实行司机组长制度化管理,司机组长主要对其下辖救护车进行有效的维修保养以及特殊情况下的救护车高效调配,下辖的每位司机各分管一辆救护车,对救护车施行有效的检查与保养工作,充分保证车况性能良好、车内外干净整洁、车的日常消毒工作,同时完成出诊记录以及车辆性能登记表工作。另外对司机进行职业道德、交通状况及急救知识培训。

1.2.1.2医护人员管理培训管理:对急救人员进行应急培训工作,定期组织急救人员进行现场模拟性训规的急救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如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吸痰、心电监护、简易呼吸机使用、除颤术、气管插管术、止血包扎技术、脊柱损伤固定搬运技术,对每位出诊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并建立考核档案,实施奖励与惩罚机制,加强急救技能。沟通训练:急救医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当出现人员伤亡时,患者及家属都有一定的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急救现场医务人员首先应当保持足够的镇定,使用安定、缓和的语言配合自我的专业知识进行一定的解答、安抚,同时重视在急救过程中的沟通及履行告知义务等[5]。

1.2.1.3信息化管理我院救护车均配备车载导航系统,于急救车上安装卫星定位车载移动终端(GPS),网络接入地方市政信息专用网络平台及CDMA网络连接,有效地实现与120中心联网。但由于护士流动频繁,未固定人员维护,经常出现故障。2012年开始,我科加强了GPS使用管理和维护。GPS软件的应用管理方法:(1)加强相关人员培训 对我院护理人员软件使用进行专业化培训,设立完整考核指标,考核合格后准许上岗;加强我院护理人员对呼救信息的录入及处理、地理信息的调用、文字图像的传输进行精准、快捷的操作。(2)请交通管理局技术人员对我市的繁华地带交通及相关规则进行培训指导,切实保障司机及120急救指挥中心人员道路状况熟悉程度。

1.2.2机器设备的细节管理

1.2.2.1救护车的管理救护车应停靠于离急诊医务人员尽可能近的场所,以备出现紧急情况可以更快的完成出车的准备性工作,提升出车效率,缩短出车时间。

1.2.2.2急救设备的管理,具体管理细节为急救护士每班对所有设备进行交接检查,确定设备正常后完成交接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对于日常检查所发现的问题仪器、设备进行及时的维修处理或者更换。

1.2.2.3加强信息化设备管理安排专门人员每日保持GPS硬件的清洁,安排技术人员每周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整体检查,充分保证GPS系统的高效、无误良好的运行,同时完善GPS信息化人员值班制度,要求做到GPS信息系统出现问题10 min内进行有效处理,计算机终端24 h不间断运行。另外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以确保设备故障的情况下做到正确的应对。

1.2.2.4急救药品的管理成立以院前急救护士长为组长、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强、责任心强的护士为组员的院前急救药品管理小组,组织院前急救药品规范化管理培训,使急救药品做到位置正确、药品种类完善、数量足够以及标识清楚,备用药品实行专人管理,每天每班进行检查并要求有详细的检查记录。

1.2.3急救办法细节管理

1.2.3.1出诊时间管理在接到120求助电话后,护士立即通知医师及司机出诊,出诊时间要求为白天3 min内,晚上4 min内,在出诊中途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与报警电话进行联系,以确定详细的报警地点,并与报警人确定患者目前的伤病情况,通过电话的方式对其进行一定的简易紧急自救处理指导,出诊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判断现场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1.2.3.2现场急救细节管理院前急救的目的是挽救伤病员的生命、减少伤残,救护人员应当做到时间、团队、纪律、技术相互协调一致。护士应密切的配合好医师的急救工作,在迅速判断伤病员病情后,应快速评估周围环境中可以利用的资源,针对现场复杂多变的急救环境,采用初级或者高级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急救的原则遵循五先五后原则,先救命后救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止血后包扎、先复苏后固定、先救治后转运。急救现场首先做好伤病员的生命体征评估,认真对患者的意识、气道、呼吸机循环体征、伤口进行检查,进而判断伤病员病情的轻重。护士在执行医师的口头医嘱时由于急救现场环境嘈杂、混乱,加之可能存在一定的急切情绪,在执行前复述两遍,在确定无误后方可执行,急救的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做好患者情绪的安抚工作,尽快的取得患者信任、支持与配合。对于“三无”患者、精神病患者、重大交通事故、刑事案件等涉及伤员,一边进行救治,同时积极的向科室、医院主管部门及110进行报告,现场拒绝治疗的伤病员可采取确认签字、录音笔进行录音的方式对证据进行有效的保留。

1.2.3.3中途转运管理现场急救条件十分有限,在接受伤病员后应当立即将其送往就近的医院进行及时的救治,在转运中途医务人员对伤病员的病情进行密切细致的观察,对其生命体征变化做到有效的监控,中途发现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完成记录。转运中途,对进行输液、吸氧及放置引流管的伤病员应做好预防管道扭曲、堵塞及滑脱,对骨折患者进行包扎固定后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末梢的血运情况,颅脑外伤、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应密院前急救医师切关注患者的呼吸及瞳孔变化情况[6],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报告与处理。

1.2.3.4医疗文书书写管理在完成急救任务后做好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严谨的规范化书写院前急救病例,为伤病员的抢救保留足够、有效的数据。急救过程的文书书写应当从接听电话、出诊时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急救地点、简要伤病情况、出诊医护人员及司机、患者去向及特殊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与记录。

1.2.3.5交接管理将我院科室电话号码记录于出诊表首页,院前急救遇到伤病人员,病情、伤情严重的患者,要求护士掌握全面的急救知识,如中途遇到伤病人员病情十分严重时,通过出诊电话通知专科人员,做好有效地应急抢救性准备工作,以尽可能的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以达到减轻伤病人员经济负担的目的。

1.3观察指标(1)观察2012年度及2013年度的出诊情况。(2)比较2012年度实施细节管理与2013年度实施细节管理后的出诊准备时间、救治成功率及投诉率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出诊情况比较2012年共出诊1643次,空诊164次,2013年共出诊1525次,空诊170次。

2.2细节管理前后2个年度出诊准备时间(表1)

3讨论

院前急救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在当今市场化的医疗服务条件下,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院前急救的核心竞争力是更短的到达时间、更优质的急救服务[7]。更短的到达时间有赖于日常的细节管理,细节管理是通过将可能延误出车、影响急救的任何因素进行提前考虑,做好预防,从而尽可能缩短由于机器、设备故障,急救物品不足及人员因素所造成的出车延误或院前急救效果不理想的局面;通过接入电话、GPS定位、了解情况、安排出车、远程指挥、入院治疗的过程,将其中的每个环节牢牢把控,一方面提升出车、抵达、救治、转运的效率,另外还可提升救治的成功率,并降低急救的风险。通过细节管理将可能影响急救的风险因素进行提前防范,并采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实现对急救全过程监控及指导的目的,对于提升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及降低出车准备时间有重要意义。

结果显示,采用院前急救的细节管理方法有效降低了出诊准备时间、降低了投诉率及增加了救治的成功率,这与院前急救的细节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影响救治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出诊准备时间、出诊到达时间、急救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整体协调能力,而出诊准备时间的长短与出诊前相关急救用品准备是否完善,出诊安排是否合理、人员管理是否完善有关,通过细节管理对出诊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用良好的细节管理制度对各项工作进行约束,可一定程度上减少出诊的准备时间。而更少的出诊时间无疑可一定程度上增加救治的成功率;细节管理十分强调整体协调能力,在急救现场,通过良好的团体配合,中途转运管理亦可一定程度的增加救治成功率;当今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投诉率是衡量医院院前急救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最少的出诊准备时间和良好的院前急救服务以及优质的整体的管理,均可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急救服务的满意度,减少投诉率,改善医患和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爱华,陶红,桂莉.国内外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护理管理杂志,2004,4(4):23-25.

[2]赵永春,金雅丽,张雷,等.数字化院前急救医学系统的组成与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4):1309-1311.

[3]Dhruva VN,Abdelhadi SI,Anis A,et al.ST-Segment Analysis Using Wireless Technolog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ATMI) trial[J].J Am Coll Cardiol,2007,50(6):509-513.

[4]Davis DP,Graydon C,Stein R,et al.The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paramedic versus e-mergency physici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ehospital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J].Prehosp Emerg Care,2007,11(4):399-402.

[5]张爱珍.120电话指导及告知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7):4105-4106.

[6]向莉.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院前急救[J].重庆医学,2011,40(16):1660-1661.

[7]柳惠玲.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做好院前急救工作[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1):63-64.

(收稿日期:2014-06-12)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篇8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我国医疗急救事业也在迅猛发展。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知识的了解与院前急救意识的增强,对院前急救医疗技术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全国急救模式中从最开始是由护士出诊,逐渐完善到由医生出诊,改革到今日是由1医1护共同出诊。但是,由于院前急救行业的特殊性,面对高压力。高风险,高暴露性,工作环境艰苦,造成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流失性高,一直是高紧缺的状态。有的省市的急救中心模式是以只配医生出诊来救治完成急救任务,而有另一部分省市是配备1医1护出诊来完成急救任务的。我中心自2000年新医师法颁布与城市院前急救发展需要,进行院前急救模式改革,要求1台急救车出诊配备1医1护。我中心发展至今。救护车1医1护配备率达95%。

我中心在院前抢救心肺复苏患者病例中使用了AB流程,明显提高了我中心对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抢救时效性与成功率,现述如下:

接到任务,急救车快速前往呼救地点。医生( A代表)护士( B代表)快速到达现场,要求在10min内完成初步抢救工作。

1院前抢救心肺复苏工作

第1 min内,医生要快速评估病情,一旦判断患者为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行胸外按压1个周期。同时,护士要清理并开放气道立即吹气2次。再准备抢救设备,包括除颤仪,气管插管包,吸氮器,以及静脉穿刺的准备。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如在准备的同时护士可记录下现场时间。

第2 min内,护士用简易呼吸气囊辅助患者呼吸吹气2次,医生行胸外心脏按压30∶2比例按压不间断,并观察患者循环征象。护士接好心电监护,并已建立静脉通道。

第3 min内,医生根据心电监护判断患者室颤,则需立即行电除颤。如检查无除颤指征,则不能除颤,在准备除颤时,护士要协助医生涂导电膏,并告知旁人与患者保持距离后进行除颤。

第4~6 min内,除颤已结束,医生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5个循环后检查循环征象,准备好开始气管插管。同时,护士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1 mg IV,每3~5 min重复或给予1剂量血管加压素40U IV取代第1或第2剂量肾上腺素。

第7~8 min内,护士开始接替医生行胸外心脏按压,此时医生已开始气管插管,护士在看到气管导管一旦进入患者气道内,应立即给予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尽可能的减少中断[4]。医生行气管插管成功后,给导管气囊充气并固定导管。

第9~10 min内,气管导管已接好呼吸球囊,A、B角色互换,护士B用呼吸球囊行人工通气。此时,已插入高级人工气道,就可以施行8~10次/min的独立通气,而不需要与胸外心脏按压配合。并检查1次/3~5 min脉搏。医生A行胸外心脏按压不间断, 频率至少100次/min。

2讨论

2.1护士在院前急救中有着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急危重症的抢救是多学科的医护人员共同团结协作,综合抢救的过程,而从事急诊的护士是急救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中心主要是以护士出车为主完成现场救治工作和市内急救保障工作。自2002年9月1日《医师法》颂布后,我中心进行改制,建立起一整套急救医疗网络体系模式,以医生护士出诊共同完成我市院前急救工作。在任一急救现场需要医生进行病情评估与初步诊断,护士配合治疗共同完成现场救治工作。由于院前急救工作性质的不同,院前急救工作中分工不明确,急救人员有限及现场环境的因素下,与之院内相比,护士承担着更多更重的抢救工作,从而进一步充分的体现出护士在CPR中的重要性。,因此护士在院前急救工作中是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2护士与医生在抢救中的角色转换 在我中心抢救此病例患者流程中,由于院前医护工作分工不明确,护士B与医生A的角色分工协作是随病情需要而转换的。在院前急救中,一般只有医生护士各1名,在急救人员有限的因素下,要配合完成抢救任务,就要求医护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熟练的技能操作,迅速的反应能力及现场组织能力,使抢救紧张而有序的进行。

2.3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我中心的急救培训科,不仅要求每位医务人员掌握熟练的急救技能知识与操作。而且对我中心的司机与担架员都进行了心肺复苏的急救技能学习与考核,通过心肺复苏技能的考核,对医务人员在院前急救中的抢救起着积极的作用。医务人员长时间的胸外按压,会消耗身体的能量与手臂的力量,不利于提高抢救存活率,因此,如果现场的环境还不允许医务人员转移患者作进一步的院内抢救,而此时医务人员的心肺复苏按压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指导司机或者担架员进行胸外按压,这就说明团队的协作力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2.4流程图具体实施中的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此流程图的初步抢救10 min是不规定程序化的,可视病情变化合理实施操作,具体分工步骤可转换,以便更好的配合抢救。在AB转换进程中,需要达到快速换手按压,这就需医护要有熟练的技能操作与快速反应配合能力。在院前急救中,由于人员有限,一些基础操作同时也需医生配合,例如吸痰,抽吸药液等护理工作,也需要医生在平时工作中得以学习练习,才能在抢救工作中熟练应用,见图1。

2.5心肺复苏流程图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此流程图简单实用,有较强的时效性,可供急救人员快速进入并施行抢救措施。可供院前与院内急救人员培训课程作参考,以及加强对此技能操作培训的加强与统一,对开展广大市民及高校学生的院前急救培训知识作参考。

此流程图在使用1年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院前急救其它病例中我们也将作出此类流程图作为参考,希望此类流程图能够给同行一个借鉴,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参考文献:

[1]American Heart Asssociation.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supple3):S639-S870.

[2]朱耘生,孙连珠,刘习敏.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护理[J].河北医药,2001,23(10):753.

[3]万红兰.浅谈急诊护士在急救中的作用[J].实用新医学,2001,3(10):944.

上一篇:管理者高效沟通技巧范文 下一篇:高层建筑拆除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