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运动场

时间:2022-09-23 07:30:30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运动场

摘 要:笔者在文中就近年来研究数学课堂上学生活动的形式、活动的设计、活动原则的心得体会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本;课堂学生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42-2

目前我校正在大力推行生本教育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组织下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实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本文就近年来研究数学课堂学生活动的形式、活动的设计、活动的原则的心得体会简要阐述。

一、数学课堂活动常见的形式

(一)从学生动用感官的表现分

1.师、生互动型――专心听、大胆说(动用“耳”、“口”感官);

2.操作、实践型――剪、拼、画、等(动“手”);

3.观察、思考型――探索、发现(动用“眼”、“脑”)。

然而各种活动都离不开大脑思维,教师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教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二)从与他人联系交流的范围分

1.自主型――独立操作、观察;独立思考、猜想;独立探究、发现;独立演绎、推理;

2.小组讨论型(24人);

3.大组分工合作型(510人);

4.全班交流。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活动优势,让学生个个参与,人人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让他们个个敢说、敢做、敢表现,要注意每一位同学,而不只是注意其中部分学生。如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主攻一个内容,各组学生在知识的归类、整理过程中各抒己见,甚至出现争执,使课堂活起来。还可每个组派代表上讲台,当“小老师”,或提出问题,由其他组回答,或宣讲本组的研究成果(设想、解法、答案等)。这样,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满足,学生的知识和才能也充分得到了展示。

(三)从活动时段及活动特性分

1.探究、发现性活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指导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之主动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知识、技能达成性活动

课堂练习就是对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由浅入深。

3.应用、创新性活动

学生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方法与思想后,应当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与之相类似的数学问题上来,并结合己有的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上提倡与课本、老师或其他学生有所不同,即学生对活动内容进行主动变革,而不是被动接受和重复训练。

4.回顾、总结性活动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晴”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

二、活动设计的思路及方法

(一)一般设计思路

1.创设问题情境

(1)生活实际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必须扎根于生活。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将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感,让学生自主地进入到问题的角色中。

(2)数学问题情境:创造“愤”、“徘”意境。“愤徘意境”,即所谓“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情境。“愤”是欲求明后面不得,“悱”是想说又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一启则发。

2.发现数学问题,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发现探究是活动教学的基本方式,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运用获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创造性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二)活动设计的方法

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其具体作法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2.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

3.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4.故事激趣

选取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创设思维情境。

三、活动设计的原则

1.目标性与丰富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活动,必须让学生有所得,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在注重活动目标的同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

2.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活动中先强调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如果他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尽量让学生组织活动,

3.全体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是少数人的活动,尤其是有限的几个尖子生的活动的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尽管提出很多问题,但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无法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一些同学只能成为看客,为此,课堂教学一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四人小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独立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共同活动,互帮互学,那些即使暂时不能独立走的学生,可以由其它成员扶着走。这样,小组的成功也往往能对每一个成员起到激励作用,共同体会成功的乐趣。

4.开放性与适度性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过程的开放性是保证活动主体能够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活动内容的开放性,即内容丰富多样性,内容可供选择性。活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应成为调整课堂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活动空间,根据活动的特点打破座位固定安排,灵活组合。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角色扮演上形成良好的转换机制。

四、数学课堂活动及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可行性问题

这就是说,在活动内容上,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有兴趣的活动;同时,要学生所做、所想、所说应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及认知规律。

2.时效性问题

数学课堂活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什么时段组织什么形式的活动,要适应知识发展的特点。

3.完整性问题

从现代课程理念、心理学角度看,课堂45分钟就是学生感官及思维活动的45分钟。这里活动过程的完整性是指对问题活动包括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抽象概括(数学建模)、数学方法的获得和形成、问题的解决、推广创新等这几个过程。

4.评价性问题

客观、正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所以活动的过程中或某一活动的结束,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交流各种体会,总结经验,升华认识。要找出活动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运动场。

上一篇:对滨州市滨城区“家长园地”的调查 下一篇: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协调性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