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说课探讨

时间:2022-09-23 05:57:40

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说课探讨

摘要:说课是备课的深化、扩展与完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病理学内容中较为重要的承前启后的章节。基于高职护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环节探讨说课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说课;病理学;护理;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82-03

说课与讲课不同,是对讲课过程的理论概括。说课要体现讲课者整堂课的宏观思路、教学的安排及应对突况所采取的措施。除外还要体现出讲课者如何衔接不同的内容,达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效果。因此说课是备课的深化、扩展与完善,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师培养、授课比赛中。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病理学教学经验,以说课的形式浅谈一下在高职护理教育中对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章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内容分析

优秀的讲课者一定要熟悉、吃透教材,要对教材有宏观的把握。说课要讲清楚整个学科的内容方向,该学科在护理专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各章节之间有怎样的逻辑联系。

1.教材分析。《病理学基础》是高职护理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医学之本,是护理学生迈入医学殿堂的必经之路,学好病理学将对学生的医学学习生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主要通过研究患病机体的各种形态、功能、代谢等的变化来研究疾病,从而为临床护理疾病奠定理论基础。在医学护理教育中属衔接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的桥梁课程。因此学习病理学要有正常人体医学基础知识,而病理学疾病的学习,又让各种临床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有理可循。病理学在内容上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

2.章节分析。(1)章节内容分析。正常局部血液循环是机体重要生理机能之一,是维持局部组织细胞正常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发生都是血液循环障碍的直接后果,如压疮、冠心病等。还有一些疾病过程中伴随着血液循环障碍的问题,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形成的赘生物、胎盘早剥时发生的羊水栓塞等。这些疾病一旦发生死亡率较高,是临床重点关注的。护理工作经常要进行血管穿刺操作,操作不当也易于损伤血管,引发局部血栓形成,甚至导致病人猝死的严重后果。因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病理学教学内容中较为重要的一章。(2)章节编排分析。本章属病理解剖部分总论内容。在章节编排上较前,位于《健康与疾病》、《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内容之后,各系统疾病之前。这种编排体现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五个知识点根据难易程度、相互间逻辑关系依次介绍。出血相对简单,作为铺垫最先讲解。学生易于理解并建立学习的信心。随后,介绍充血,内容难度稍有增加,其一因为淤血这种病理过程在日常生活、临床疾病中很常见,其二为介绍血栓形成做准备。课堂讲解起伏到一定高度。血栓形成是本章的至高点,重要且难理解,与临床多种疾病等密切相关。栓塞、梗死难度有所回落,多与血栓形成有关,宜最后讲解。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指路标,它使整个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护理专业的需求、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章课时安排6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说课时应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说明。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等;熟悉淤血的原因及病变特点、血栓形成的条件及结局、梗死的类型等;了解淤血的后果、栓塞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等。本章的重点、难点均在血栓形成。

2.能力目标。护理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护理应用人才,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会观察病情,观察患者。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能判断各种出血现象,识别淤血、梗死的器官组织。其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通过淤血的病理变化思考临床相应的症状、由血栓形成的条件思考血栓性疾病形成的原因、由循环通路的特点思考栓子运行途径,并探究如何去防治和护理。

3.情感目标。“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教学过程中要将人文关怀渗入学生内心,毕竟医学的作用是有限的,人终究要走向死亡,死亡的最终方式都是疾病。教学中应树立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直接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学中如何做到“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下面我从六个方面介绍。

1.语言运用。跌宕起伏的语言能有效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理解,讲课者应予以重视。病理学作为医学课程,涉及很多陌生的专业词汇和众多抽象的机制。讲课的语言应注意两点。(1)易:尽量将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换成通俗、易理解的话去解释。如栓塞这个词,可换成“卡住了”或“堵住了”。(2)少:尽量用短句子代替长句子,如梗死的概念,可解释为“缺血性坏死”。除外,尽可能多用示意图解释。

2.温故知新。本章知识内容建立在正常人体血液循环通路、血液凝血途径等基础上,多年教学总结发现,新知识讲解前对相关旧知识回顾非常必要。如讲解血栓形成条件前,回顾内、外源性凝血途径,讲淤血原因前回顾大小循环等。复习可采用示意图、概念图、提问等形式,既利于导出新课,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3.案例教学。从近几年开始,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中病例题型在逐年增加。病理课是学生疾病学习的开始,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疾病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本章内容涉及众多临床常见疾病,非常适合采用案例教学。一方面是护士上岗证考试的需要,另一方面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还可以使理论学习丰富起来。选择案例应侧重认识基本病变与一般临床表现,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加强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和记忆。如左心衰竭病例中,通过主诉和体格检查来提高学生对肺淤血病理特点的认识;利用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对本章内容总结提升。

4.实验教学。为更好地将理论转换为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验并重。学生通过实验课对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观察,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消化。如梗死类型分为贫血性梗死与出血性梗死,通过对相应大体标本的形态、显微镜下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学生对这两种梗死的理解就很深刻,不易忘记。实践证明,通过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联系、配合,可以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同学们反映较好。

5.开展读书报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欲望,更为了学生禀赋和潜能充分发展,教学最后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可选择护理相关内容开展读书报告,如探讨冠心病的健康教育。训练学生查阅文献,使用网络资源,了解临床动态,提高写作与表达能力。

6.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的大量应用,课件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教学过程中。病理学学习以形态变化为主,非常适合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图片对比正常的肾与淤血的肾、正常肺与淤血肺的组织结构,能让学生迅速掌握淤血的病变特点;展示淤点、瘀斑及紫癜的图片,可帮助学生识别不同病变特点的出血;血栓形成过程的动画模拟可促进学生的理解等。丰富了的课堂内容,设计新颖的课件还可提高学生的兴趣。(2)板书设计。尽管多媒体教学有诸多优点,但板书仍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设计板书时要考虑板书所要达到的目的效果。①提升教学层次和条理。教学过程中依次板书大小标题,可避免单纯幻灯片教学片段化的缺点。②加强记忆,突出重点。本章中涉及概念较多,存在次重之分,依据教学目标将重要名词用彩色粉笔书写或用特殊符号标注,如血栓形成,来加强学生注意,起到课堂点睛的效果。③灵活绘制示意图。教师可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内容,机动选择绘制示意图,如讲解左心衰引起肺淤血,通过肺循环的示意图能有效说明。

四、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深入理解、积极探索的三重境界。学法具体为“手、脑、口、腿”并用。

1.勤动手。课堂学习中积极运用手和笔进行勾画圈点。将有关概念、病理变化、类型等予以标注,同时注意区分重点。复习时应及时对本章内容概括总结,可绘制本章组织结构图来整理思路,理清知识脉络,如下图。

2.勤动脑。通过课堂案例,学生应从临床资料(病史、症状、体检与化验等)和不做任何提示的病理材料中独立分析,做出病理诊断,然后分析病变发展过程。本着能力培养的原则,由学生向老师汇报观察结果与理由,对培养学生病变发展的分析与综合应用知识等能力都有直接帮助。

3.勤动口。传统教学形式单调古板,氛围压抑,师生双边交流不足,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课堂上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4.勤动腿。为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和利用网络资源去查阅文献资料、阅读学术著作和科技期刊,完成读书报告、开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依次由复习回顾—新课导入—温故知新—新课讲授—案例讨论—总结概括—读书报告共七个步骤展开。实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1.复习回顾。复习回顾可采用提问方式,如“怎样判断术后病人伤口的愈合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上堂课的掌握,帮助学生快速回顾上节重点,及时调整本次教学策略。

2.新课导入,温故知新。要创设一种富于启发性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着手,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知识、思考问题。如由孕妇妊娠中晚期下肢水肿的现象引出淤血的知识,由常见疾病心梗、脑梗引出血栓形成的知识等。随后对本节课所需的其他学科内容进行简单回顾,以便更好地开展新课讲授。

3.新课讲授,案例引入。依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对重点、难点内容增大教学时间比例,并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多器官感知能力来加强理解。如讲解血栓形成内容,可结合多媒体动画、绘制示意图及病理图片等手段协助学生深入理解血栓形成过程、类型及构成。对于了解内容通过图片对比,减化讲解。如讲解梗死的类型,通过相应病理图片帮助学生区分清楚即可。讲解过程中可适当穿插案例,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加大学生理解深度。

4.总结概括,读书报告。知识内容的小结可提高学生的认识,并尽快将讲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总结可采用组织结构图、临床病例、思考题、开展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对于难点、疑点反复强调,加强学生的注意,协助学生记忆。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发展专业和自我成长的核心,是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教学实践总结,发现生动、准确及富于节奏的语言表达,精彩案例的引入,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效结合,读书报告等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能较好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中各内容的基本理论,促进了学生临床思维的发展,同时丰富了病理学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并为后期临床护理相关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有待改进的是课件制作水平,应多制作一些医学三维演示动画,为教学提供更加形象逼真的模型。

参考文献:

[1]许三林,丁凤云,宋印利.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杨光华.病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谷素华,杨国燕,张瑜.教学反思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J].北京:教育与职业,2010,4(11):42-43.

[4]商临萍,刘朝英,杨辉.研讨式教学方法在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路径》课程中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2,9(8):346-347.

[5]杨晓慧,吴小玲,朱晶.参与式教学法对临床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54-55.

[6]徐芳,刘勇,石磊,王蔚琛,彩虹静,崔勇.谈病理生理学说课艺术[J].兰州:卫生职业教育,2010,(15):41-42.

作者简介:李萌(1977-),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市卫生学校病理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阅读欣赏课中的绘本教学 下一篇:美式动画剧本的传播性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