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范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23 02:07:46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范发展研究

摘 要:我国城镇化的进行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但长期以来我国正规金融机构并没有满足农村资金需求方的需求。我国可以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作用填补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目前,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有它的必要性,同时也要认识到它也有一些消极因素存在。为了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健康发展,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将其纳入金融监管范围中,还应该加强其与正规金融之间的合作。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金融支持;规范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212-02 引言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因为它旺盛的发展态势,它在我国的金融体系演变过程中不断延续。然而在过去,公众一直对非正规金融持怀疑态度,政府对非正规金融一贯采取压制手段,都认为非正规金融是造成金融体系动荡不稳定的因素,认为严格控制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是使国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能力得到保证的重要前提。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非正规金融存在造成金融体系不稳定的情况,但是人们很少注意到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具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它在促进金融深化、金融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非正规金融危害性的部分,政府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和取缔;然而对于非正规金融中的正面部分,国家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其良好有序发展。在当今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城镇化建设与全方位立体化的金融支持是分不开的。现实中,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合作制金融的支持下,仍然有很大一片金融需求是它们覆盖不到的,这时,为了营造普惠金融,让金融支持走进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应该大力发展非正规金融。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含义和主要形式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含义

农村非正规金融指的是在国家法定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之外的金融方式所提供的融资,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不对非正规金融进行监督管理。包括人与人、人和企业、企业和企业的融资方式,非正规金融融资大多发生在熟人之间、亲戚朋友之间以及同一地点,人人都可以参与这种非正规金融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通常集中在一定范围的空间内,往往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方式进行交易。借款成本通常根据参与者在当地的信誉情况以及供需双方的关系远近,可以自行协商,灵活调整,但借款利率一般高于农村正规金融的水平。供需双方往往对对方的信息掌握程度较高,贷款人可以随时了解借款人的信息。由于资本的特性,非正规金融会不断追逐获取高利润的机会,不断扩大其贷款范围。

(二)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农村非正规金融于农村正规金融有很明显的不同特点,主要有3个方面:(1)非正规金融的支持对象涵盖面很广,几乎任何有资金需求的借款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贷款。(2)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是自下而上,根据借款者的需求,灵活进行借贷,不同地域的非正规金融状况往往不完全相同。(3)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信贷资源主要来源于自有闲置资金,自发将闲置资金调节给资金短缺方。分析以上特征,可以了解到农村非正规金融快速发展的原因和发展的局限。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有多种不同的存在形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典当、合会、民间自由借贷、地下钱庄,以及多种基金会。因为通常在同一地域,并且具有一定的亲属或朋友关系,借贷双方都更利于获取对方的信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时,因为借贷关系通常建立在双方的既有关系上,也能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借款人还款的约束力。

二、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一)农村正规金融对我国农村资金需求支持不足

考虑到我国现实情况,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出于盈利性的考虑,正规金融机构很少为农户提供贷款。首先,自20世纪末以来,四大商业银行大规模裁撤或合并县、市一级的网点,县以下的农村金融机构配置明显短缺;2012年底,正规金融机构在乡镇一级的网点只有60 000个左右,占全国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比例不到30%。其次,近年来正规金融机构一直在农村剥夺农村金融资源,将农村存款投放到城市和大企业中,而很少贷款给农户,这样的剪刀差使农村的金融资源极度匮乏。最后,由于农户往往不拥有可以用以抵押的资产,造成了缺乏抵押担保品的情况,这种状况使得从正规金融市场获取贷款变得更加困难。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受多种法规的限制和约束

农村非正规金融自从诞生以来,随时都在经受着多种法律法规的限制和约束,这也促使它不断调整自身,迎合农户等资金需求方的需要,以至于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首先是借贷双方都更利于获取对方的信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问题。其次,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由于借贷关系通常建立在熟人之间或者同一地域之中,交易双方省略了正规金融贷款那样的繁琐程序,如保证金、调查等环节,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费用。最后,非正规金融可以弥补正规金融在农村发展的不足,使农户更便捷的获取资金,深化农村金融,可以有效提高农村人均收入。

三、 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虽然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具有各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人们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非正规金融形式也有很大的风险。

(一)经营风险较大

农村非正规金融小型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提供的资金额度有限,而且供需双方通常缺乏足够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法制意识低下,资金投放过于集中。这可以看做集中度过高的投资,这种投资不能很好地分散风险,一旦出现了系统性风险,资金的安全性就难以保障,进而引发更重的社会问题。

(二)影响农村金融秩序,损害货币政策有效性

由于向农村非正规金融借款的门槛低、风险大,很多非正规金融主体就会对资金索取较高的利率作为报酬,这种现象会加大农户等借款者的还款压力。而且为了与正规金融机构争夺存款,非正规金融往往许以较高的利率,这会使正规金融可使用的资金减少,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阻碍农户对农业的投入

期望获得高额利润的有闲置资金的农户等个体可能会把资金存入非正规金融组织,如果这种回报率高过生产的回报率,会诱使农户将本应该用于生产的资金投放到非正规金融中,从而用于生产的资金可能被挪用。而且由于缺乏监督,少数农村金融需求者对从非正规金融组织获取的资金的用途也不规范,奢侈浪费,甚至可能用于黄赌毒的等活动。以上行为都能造成用于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

四、 引导非正规金融良性发展

考虑到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和农村非正规金融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需要我们将非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活动规范化,将其引导成为合理、有序的金融形式。

(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很大的活力与创造力,可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之处。但是因为法律没有认可其地位,供需双方的利益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承认。所以,为了非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活动规范化,首先应该相关法律法规将其地位和制度明确化。

1.将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合法化。上文已经提到,非正规金融未必是有害的,关于它的作用和局限,要清醒地看待。政府应该转变思路,放下成见,全面地审视非正规金融,不再将农村非正规金融看做过街老鼠,而将非正规金融合理化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部分合法化。同时,促使它们与正规金融机构良性竞争,不断促使双方提高服务水平,以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深化水平。

2.在将非正规金融合法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约束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法律体系。任何系统的运行都要有规则。所以,国家应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权利与义务予以明确,如“交易方式”、“违约责任”等的协议和认定,并且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从业人员和参与人员进行资格认定与技能培训,以提高非正规金融服务水准,保证非正规金融机构合规运行。

(二)将农村非正规金融纳入国家监管体系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有着较多问题,如果问题严重,有可能对农村经济和社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失,所以,政府有必要建立日常监督体系,以管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经营风险、信用风险等,如要求达到一定的资本充足率、利率上浮比率等指标。不但可以保障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也可以保障农村资金需求方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应该尽量避免对市场进行行政手段的干预,更多的通过业务指导、政策指引等渠道进行管理。

(三)加强与正规金融的合作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有不同特点,合作可以发挥各自优势。

1.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合理分工。正规金融资金实力强,业务合规性强,贷款管理监控能力强,资金成本低,所以更适合向农村大企业和农场提供长期、大额的贷款;相对而言,农村非正规金融资金规模有限,但它开展业务灵活性强,在农村地区获取信息能力有特定的优势,因此,向农户和小企业提供小额、短期贷款是其优势业务。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可以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分工协作。

2.正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其员工素质高、业务熟练的特点,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正规金融机构也可以借鉴非正规金融组织灵活的形式和高效率的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相互促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农,匡桦.非正规金融:根源、运行及演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宋金杰.农村资金融通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 刘海波,张丽丽.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9,(5).

[4] 王国红.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根源与管制政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

上一篇:中国农村金融融资效率分析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