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4 10:36:36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以来,随着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学风状态堪忧。为保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高校的健康长远发展,如何建设优良学风成为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因此,旨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的学风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学风建设;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158-0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众多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升格为一般本科院校阶段,高校招生规模急速扩大,对高校的教育手段、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风问题也就凸显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建设面临挑战和机遇,如何加强学风建设,为地方经济培养合格人才是现阶段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习目标明确,就是升学。不管学习好坏,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被学习牵制,被家长、老师管束,被周围学习气氛推动。升入大学后,面对升学压力解除、校内外活动诱惑增多、对个体评价多元化、自主学习环境以及大量的空余时间,不少学生处于茫然状态,迷茫、无聊、空虚,没有任何规划,长时间无法步入正轨。没有奋斗目标,就没有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二)专业意识淡薄

高中阶段对专业概念薄弱,对社会、对自己都缺乏了解,志愿往往由家长、老师代填,上了大学以后,自我意识觉醒,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存在厌学情绪,继而频频出现上课不听讲、迟到、逃课,考试作弊现象,进入恶性循环。这种消极情绪后果严重,也给身边的同学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自主学习不足

自主学习是大学主要的学习方式,图书馆、自习室是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学习场所,没有监督、没有强迫。大学的学习深度和广度都是高中的质的飞越。要想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功转变,思想、学识到能力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没有一种吃苦耐劳、坚持不懈、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是不可能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坐得住冷板凳的。

(四)学习效率低下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无法应对学习科目的突然加深,所以学习效率低下,再不好意思向老师、同学求助,导致跟不上教师的进度,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造成后续课程的学习越来越困难,出现恶性循环,最终失去学习兴趣。

(五)诚信意识模糊

部分大学生在考试作弊问题上道德认识比较模糊,诚信意识不强,容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尽管高校广泛宣传“零违纪”,三令五申考场纪律,让考生人人填写考试诚信承诺书,但考前做小条现象仍很严重,抄得上抄不上,有备无患,不管是班级干部还是普通学生,鲜有认为备小条“可耻”、“丢人”,大都熟视无睹、同流合污。考场抓的严的,学生自认倒霉。

二、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构建学风建设优良环境

“教育离不开文化传统,教育除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无不留下文化传统的痕迹。”学风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促进学校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体支持,而学校文化的完善,也为优良学风构建了发展环境和正确导向。

1.以制度文化为主导

当学校制度融合于该校的学校文化后,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度文化。“这种制度文化能把学校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其他学校难以模仿的学校核心价值。”以本校的制度文化为指导思想,规范学校总体的学风建设目标,以确保从上到下有明确的制度化条件科学地约束其学风的发展方向和路线,使学风建设能够在本校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向学生群体传播。

2.以精神文化为载体

“学风建设是一流大学的灵魂,创建一流大学首先要铸造大学的灵魂。” “现在要建造、要塑造大学的灵魂,需要加强学校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把大学从具体的知识、发明、观念中成长起来,看似无形却又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传统作为最有价值的财富珍视保存,并以此来熏陶、塑造、培养年轻的学子。”精神文化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中。学风的传播需要靠精神文化的底蕴为载体,并不断吸收精神文化的精髓。当学校精神文化经过长期的传播和积淀形成一种稳定的强大的文化效应场时,优良的学风就会在这种场的作用下催生和成长。

3.以物质文化为辅助

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群、校园植物分布、石碑、图书馆馆藏、网络建设、校训、校歌、校徽等,是传播学校文化的载体。优良学风的建立需要良好的外部实体环境做辅助,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浸润在学校推崇的校园文化中。

(二) 加强教风建设,以优良教风引领学风发展

“国运兴衰于教育,教育兴衰于教师。”《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原动力,是教师领导和推动着整个教育过程的发展和教育目的的实现。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主要来自教师的言传身教,来自教师对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中内容的传授。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了自己的知识技能,同时也把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给了学生。只有通过外化的手段,将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才是教育的真谛。

1.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教学驾驭能力

给学生一滴水,老师有一桶水、一缸水已远远不够,现在是老师要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这些自来水从哪里来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育生标准的提升要求教师必须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能力向多元知识储备、多种教育手段运用能力方向发展,成为“复合型”教师。一是较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师生交流和沟通的频率,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科目的学习热情,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二是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素养。一方面,教师要全面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本学科的教学发展动态及最新理论成果。教师对学科知识理解的越深刻,在日常教学中越能有效驾驭,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理想。三是广博的知识视野。完善的专业学科知识结构可以帮助教师胜任本学科教学,而多元知识储备又可为教师的教学和自身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唯真是取。

2.提高教师职业的责任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职业责任意识是从事职业活动时遵循道德规范和工作规则所表现出来的修养与品德。教师的职业责任是传承文明,教书育人。教师站在三尺讲台,放眼大千世界;对学生培养立足于知识学习的三五年,放眼于人生成长的三五十年。教师的道德引领和文化传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行业的职业者所不具备的。教育的成败与否,与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内在因素有关,还更多地取决于教师个人影响力大小。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例如,端正态度、认真严谨、整洁有序、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等等。这些好的品德一旦成为习惯,就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因为人类的一切美德只有变成习惯才有价值。由此可见,教师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教育最终的目的。教师需要审慎地规划自己的言行,人格要用人格来培养,道德要用道德来影响,正所谓“言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 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保障学风建设规范开展

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使命。学生工作是全面针对学生成长工作的,它以帮助学生提高全面素质为基本目标,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学生德育为核心,融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三项职能于一体。学生工作要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关注和促进其发展,为其成长成才创造更多的条件。因此,抓学风、促学习,是高校学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题中之义。

1.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局面

学风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全校应统一指挥、落实责任、齐抓共管,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建立院、系、班、宿舍四级学风建设纵向实施机制和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保卫处等职能部门参加的学风建设横向促进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育人的学风建设实施体系。

2.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强化学生日常行为管理

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长、学工处、系党总支书记、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构成学生工作队伍,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指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依托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形成和维护优良学风的有力保障。对于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来讲,学风建设是他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与责任。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动态的管理者,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所以,辅导员方便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谈心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摆脱心理困境,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转变学习态度,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观察、督导其学习效果。良好的学风需要辅导员长时间的经营与细心培养。建设是一个长期工作,维护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来不得丝毫马虎与懈怠。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坚持“五多”(多走走、多看看、多想想、多听听、多说说)和“五心”(爱心、耐心、细心、恒心、不亏心)的工作原则,不失为一个好的建议。

(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才是决定其学风层次的关键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顾明远教授说过,“教育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个体的发展”,如果能让学生从主观方面领悟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将会是提高和改良学风最有效的捷径。“一个人可能没有,甚至也可能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但绝对需要也肯定存在一定的人生信仰。”人生信仰的建立,才能够让学生认识自己追求的价值,从内心认可学风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构建良好学风的需求,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结语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一所高校的学风是多年办学的历史积淀,是由这所学校的历届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的精心培育所成。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总结学风建设规律,适时调整、制定切实有效的学风建设策略,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教育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思考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鲁宏飞.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顾明远.思考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谷贤林.国外一流大学比较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5] 金国华,汤啸天.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 沈文青,卢新明.论高校学生工作在学风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7] 高良,孔祥悦.功利主义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归[J].诊治教育研究,2003,(9).

上一篇: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范发展研究 下一篇:国外机构知识库研究状况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