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全力促进“绿色”转移就业

时间:2022-09-23 12:33:13

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全力促进“绿色”转移就业

长汀县人口52万,劳动力27万,是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和全省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县,曾经也是全国南方花岗岩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昔日的“火焰山”已变成了 “花果山”,被水利部誉为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得到的充分肯定。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长汀人社部门找准站位,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大力实施“绿色就业工程”,引导水土流失区富余劳动力就地转变为产业工人4.92万人,扶持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和绿化荒山等创业典型930户,带动就业5600多人,有力减轻了劳动力增长对生态治理的压力,为生态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做法是:

一、实施“绿色就业”工程,就地就近吸纳就业

要解决群众“靠山吃山”问题,必须把水土流失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对此,人社部门紧紧依托当地纺织、稀土、机械、电子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绿色工业的用工需求,大力实施“绿色就业”工程,把服务企业用工和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制订了免费技能培训、子女入学、评先评优、享受经济适用房等一系列政策,并向水土流失区倾斜,全县三个开发区307家企业,共吸纳就业5万多人,90%是水土流失区群众。与此同时,长汀县还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率先把创业培训班办到河田、三洲、濯田等水土流失区群众家门口。近年来共举办创业培训班88期,培训学员2640人,发放小额贴息贷款3.52亿元,树立了一批种植油茶、杨梅、银杏、毛竹等自主创业的典型。濯田镇园当村的马雪梅,在创业政策扶持下,采取“猪-沼-果”模式治理水土流失,承包果场428亩,年出栏生猪一千多头,年收入五六十万元,不但成了“绿色创业”的典型,还带动了邻近的长巫、园当、莲湖3个村19户村民就业。去年,受到了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的表扬。

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就业质量

为引导水土流失区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长汀县建立了以县劳动就业中心为龙头、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平台、村劳动保障协理员为骨干的三级服务网络,积极主动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就业信息进村。连续十一年,采取超常规措施,组织干部进村入户为水土流失区域农民“送信息、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使主导产业的用工信息和政府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技能培训到手。在全国首开先河,采取“大篷车”方式,优先在水土流失区实施免费针织、服装技能培训,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同时还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培训资金直补企业,优先对推荐进厂但缺岗位技能的水土流失区农民工开展培训,实现“就业一人,培训一人”。2003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免费培训6.1万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5.9万人。三是搭建平台进厂。每年春节,都要通过举办用工招聘会、返乡农民工座谈会、劳务协作洽谈会等方式,积极为水土流失区群众搭建就业供需平台。近年来,县人社部门连续下派了3名干部先后到水土流失区乡(镇)、村——河田镇根溪村、潘屋村、古城镇黄泥坪村任村支部第一书记,推荐了1000多名当地群众到县开发区企业就业。四是跟踪服务上门。对已经进厂的农民工,建立就业台账;对就业援助对象,党员干部与其“结对子”,实行跟踪管理服务;逢年过节,组织农民工代表开展联欢活动等。同时,还积极引导企业以人为本、善待员工,从而确保了水土流失区群众“招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作者单位:长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一篇: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策... 下一篇:更诱人的包装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