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扮靓”数学教学

时间:2022-09-22 11:29:12

多媒体技术“扮靓”数学教学

作为初中数学老师,如何实现数学课堂的信息化,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除了必备的硬件设备以外,对常用软件的掌握是一个想要实现课堂信息化的数学老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努力钻研软件知识,终于能够让信息技术走进数学课堂,成为我们教学的好帮手,也给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真正实现了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让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常中发挥作用。

一、数学课堂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从而怕学数学,其原因之一是由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这一现象有了大幅度的改观。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数学课堂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手段,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苦学”为“乐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中呈现的数学结论常常是演绎性的,掩盖了思考过程,而实际上数学结论的获得往往是猜想和发现的过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实例以及使数学对象中参数变化后的不同结果,从而发现规律并产生猜想。如探索“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以往需要画出许多三角形并画出三条角平分线,而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教师不得不缩减学生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对一两个三角形尝试之后就推测结论,结论的可靠性不强,学生对结论的体验也不多,导致了学生对定理的记忆不深。如果使用几何画板就可只画一个三角形,分别做三条角平分线,这时三线交于一点,然后学生只需拖动三角形的顶点就可以将原来三角形变成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在拖动中就可以发现无论如何改变三角形的形状,三条角平分线仍交于一点。在这样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体验。在思考和体验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自然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地培养起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数学课堂信息化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

使用信息技术,学生比以前有更多机会去思考一些所学知识以外的问题。如学生在利用Z+Z智能软件自己设计几何图案时需要画出椭圆,而软件的设计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椭圆方程才能画出相应的图形,那么学生可能会在兴趣的引导下自发地探究未知知识并积极地学习如何运用,在这种兴趣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拓宽了数学视野。

四、数学课堂信息化有利于学习结果的呈现和交流

我们知道,发展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给予学生决策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写作和讨论,自然地运用数学语言。信息技术准确、方便、呈现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正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呈现运算后得到的数学结果,并将此结果以数学符号、数学图表等多种方式呈现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来交流。

五、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的注意事项

作为一个有力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它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很多问题。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切不可“喧宾夺主”,让信息技术占据了整个课堂。因为,数学中很多概念的引入,数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的学习以及技巧的训练,常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进行。如果教师只是利用技术手段展示事先设计好的解题思路而不能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想法,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便会淡化,师生之间更会有疏远之感,情感得不到加强,这将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品格素养的培养便会大打折扣。信息技术虽然使得作图、计算变得非常简单,然而计算机图像或计算结果带来的这种完善的、非常光滑的表征很难引发学生深入学习,致使学生动手能力减弱,依赖性增强。

总之,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引领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创新的一把金钥匙。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一中)

上一篇:打造班级“故事文化”促进儿童快乐成长 下一篇: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