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执行中缺陷和对策

时间:2022-09-22 11:09:40

参与式教学执行中缺陷和对策

目前大学校园中,“90后”学生占半壁江山。“90后”学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跟进,也因学校层次不同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教师普遍认为“90后”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表现欲强,追求自由个性,渴望平等,但纪律性较差,有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约四成教师认为“90后”学生“上进性不够”、“上课纪律差”、“不尊重老师”、“理论教学效果不好”。经验数据支持了这一判断:“90后”学生与“80后”学生在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以及价值观方面有明显不同,[1]应认真对待这一现象对教学活动提出的变革要求。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呈单向性和被动性。教师扮演“传教士”或“园丁”的角色,学生为“受教者”或“花朵”,这种模式是主客体的模式,缺乏师生之间平等意义上的互动与交流,对话和理解严重缺乏,根源在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客体”,他们在学习上的个性化发展受到限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主体逐渐被认同接纳,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并没有理顺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的关系。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深化与改革”的发展理念,强调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全面素质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笔者立足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主要归纳总结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教学的经验,探索改革僵化的知识授受模式,实施“参与式教学法”,积累了一些体会和感想。

1课堂教学的实施

参与式教学法在2000年开始在我国教育界悄然兴起。当时的研究认为,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2]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有重大缺陷,主要是没有明确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确立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说到底还是“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实行自由自主的兴趣导向学习。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承中的主体作用被弱化,对大多数普通大学(非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说,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间关系为纽带,强调二者互动与发挥各自主动性,共同利用教学资源,认识客观世界,教学质量可能更好一些。教师与教学资源、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主体———客体关系。参与式教学法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性关系。[3]本文主张的参与式教学,跳出教师与学生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主体间平等合作关系。

1.1课堂教学:对话理解

参与式教学强调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而不是单向度的知识传递。教师不以“真理的垄断者”的面孔出现,学生也不再以记笔记为主,教学方法不再以灌输、强制为主,在“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上,学生有发表意见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教师不仅仅提供学生一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价值及意义。教师以积极和宽容的心态、饱满的热情鼓励学生学会合作、积极参与,构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个性得到相应的发展。在面对学生疑问尤其是面对学生的质疑时,秉承“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求真态度,以平等的身份直面学生的疑惑与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和更丰富的选择。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也不是教师的演讲或表演,它承载更为丰富的内涵,其核心是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介绍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不执迷于“标准答案”,鼓励他们敢于且善于向教师发问。“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应成为学生的价值导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才会积极思考问题,并通过对话和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课堂还是增强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场所,教师应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勇气。教育学的相关研究证明,当教师热情鼓励学生的时候,学生更有创造性,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会促进认知学习。笔者在课堂中遵循“友谊教学法”,学生在平等轻松的气氛中展现自我和自我表达。每一堂课前,学生自愿(或按学号顺序)讲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每课不少于3个人,每人不少于10分钟。这个环节还鼓励其他同学对这些理解进行提问,发言者要作出回应。在讨论情境中,教师导引进入新课程的学习。笔者宣布一条课堂规则:教师讲解过程中任何人可以自由发问,教师要立即回应这些疑问,也可组织班级展开讨论。为了将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消化,在每一堂课结束前,留至少5分钟时间给学生提问、讨论。这些措施,是为了贯彻民主和参与的教学理念。全面创建良好的课程互动态势,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理解碰撞往往更能启发他们的思维。这些措施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参与式教学的一个黄金原则就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2课堂讨论:开放辩论

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是参与式教学的重要保证。对公共管理实践问题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和对现象的思维素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保证课堂讨论的开放性,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教师的主体性膨胀,学生变成了提问的对象,参与流于表面;二是学生主体性膨胀,课堂讨论的内容肤浅,秩序失控。解决的方法是,教师和学生都应做相应的充分的课外准备。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查找相关材料。讨论过程遵循议事规则规范。鼓励学生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般实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同一成绩”模式,让学生集体完成作业,既训练团队精神,也让学生在课下有“知识上的团结”。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整理案例,学生的一半案例就来自于身边的事情。这样的案例与学生没有距离感,也容易激发讨论热情。讨论的功课都在课外完成。采取分组讨论、小组交流的方式,遴选代表在班级发言,对这些观点展开辩论。这个过程,往往不能达成完全共识,对争议焦点,教师适当引导、启发和点拨,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选择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将课堂讨论延伸到课下,把别人的疑惑作为自己的问题。通过开放的论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形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

1.3课堂作业:自由选题

课堂作业是为了改革“满堂灌”的教学而做的规定,时间一般为10分钟,跟课堂讨论一起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互动形式。具体内容可能是相关教学材料———思考题或案例,也可能是学生自己的一些联想,个别学生的一些困惑。不拘泥于纯知识性题目。鼓励学生“于不疑处有疑”。一般情况,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求甚解而向教师提出来解答,教师将这些问题“公共化”。这个环节是学生的选择,是理论运用与批判的过程。这一环节改革了理论讲授内容,突出了重点,也有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关系。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深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交往等方面的情况。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内在于学生情境。随着我国大学走入大众化时代,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越来越功利化,精神交往越来越淡漠,需要引起教育界的深度反思。

2课外学习的重点

参与式教学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主体间关系必须在课外得到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建构往往是在实践活动或合作、聊天、谈话等形式中完成的。课外学习就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场域,是健康成长的场域,也是师生健康交往的场域。将自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自己阅读、思索、查工具书,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并组成小组相互研究。通过自学探讨,形成一定的条理和看法,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教师课堂讲授的基础。

2.1实践教学:知识检验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重要的核心的组成部分。参与式教学如果仅停留在课内还不够。目前普通高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了实地基地。公共管理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强的专业。在设立专业伊始就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开设了各类实训课程,如城市管理模拟实验、公共政策演讲与辩论等,学生运用政策理论分析现实政策实践,增强公共管理科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学生利用实验室,模拟集体决策。开展学术论文写作,优秀的由教师推荐发表。在校外,重视学生认知实习,建成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实践的了解和公共管理操作层面的经验积累,与课堂教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学院鼓励学生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教师在暑期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带领学生一起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普通高校学生的学术写作训练,重在社会调研,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2.2课外作业:深度探索

目前的制度下,教师与学生的面谈时间(officehour)很少,教师并不愿意付出更多时间。学生的课外学习实际上已经无法与教师取得良好的沟通。如果不在课外发展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开展深入的交流对话,合作式教学难以取得积极成果。也因为受制于师生结构,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学生活容易趋于盲目,自我放任。笔者在课外给学生指定了一系列的辅资料和著作,包括中外相关的权威论著。这些教材和政策分析资料反映了学科最新动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阅读学习。教师组织读书会,每个月进行一次集体研讨,每位学生都要发言,谈读书心得。学生还根据教师确定的课题范围,自己选择论题,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索性研究,提交文献综述、研究报告(案例报告)或论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完成课题,有利于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探索的意识。有些课题要求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分工完成。课外作业给很多同学提供了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机会,每年的毕业论文中这样产生的“优秀论文”占到三成。另外通过多种方式,如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和独立思考。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多少,向“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迈进。

2.3课外辅导:及时答疑

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信息量较大,如何利用课下的时间给学生答疑解惑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本课程组将授课内容透明化、网络化,向学生公布教学大纲、教案、案例、参考书目、教学要求以及授课计划等。教师为学生安排方便的答疑时间,同时,建立课程QQ群、班级邮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在网上同教师探讨,平时作业可以通过网络提交。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作业、论文和报告,及时回应来自学生的各种询问。利用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工具、电话等指导学生小组研究。笔者的体会是,越是个人性的辅导,效果越好。这对教师来说要占用大量的课外时间,如果校方在考核评价体系中能体现这个内容,无疑就会有可持续性。3教学质量的保证参与式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在学生评教与教学检查中得到了验证,究其原因,主要靠明晰的教学目标、多元的教学方法、过程化的评价体系来保证。

3.1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参与式教学在应然层面追求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抵制功利主义。普通本科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但不能以课程目标代替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符合本校人才培养方案。笔者的教学目标比较务实,即,让学生了解公共管理各种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及专业整体结构框架;掌握公共管理基本运行规律与基本分析方法;学会用现代公共管理学科视角与方法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设计每节课的目标,突出重点,哪些需要详讲,哪些需要讨论,哪些需要自学,都要合理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强调能力培养,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能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和进度也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3.2教学方法:丰富多元

在教学方法上,以问题为主线,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注意训练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政策分析能力。学院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和教学环境,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平台。教师进行许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编写课程指南、选择学生参考书目、收集与研究教学案例、确定课堂讨论题目、挑选与复印学生阅读材料、设计课后作业等等。教学过程在传统的讲授法、实验法和练习法的基础上,采用视听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来实现高质量教学的要求。

3.3考核方法:重视过程

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方式,突出过程考核。对传统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仅考核学生的记忆性知识,还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能力和探索能力。过程考核占较高比例(40%)。由案例介绍、课堂讨论、出试题的作业、以及其他课后作业综合构成。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这个考核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务管理部门应授予所在学院或教师个人相当独立的决定权力。

4结语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建立“讲授、训练、自学、开放”的教学体系,基本方法是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置于两个主体及其关系上,教师民主教学,平等对待学生,公平分配教学资源(包括注意力资源);学生严肃对待学业,真诚对待教师,发展自身理性。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性构成教学的全部过程。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单通过课堂与学生发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思维、意志、情感等方面进行主体间的构造和互动。这个互动过程是交互的、入心的、平等的、发展的。开展富有成效的师生对话是参与式教学的本质要求。要注意的是,参与式教学的层级有表面参与,有深度参与,从表面参与到深度参与要跨越很大的障碍,重要的是管理制度层面的改革。物质待遇应向一线教育者倾斜,在分配制度上实施激励措施。参与式教学法实施最大的难点在于教师理念与方法乃至能力结构的转变。应试教育模式也制约着学生参与的程度。与此同时,大学校园文化要重视学风、校风建设。尽管教育改革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但面对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教育时代的到来,我们还有选择吗?参与式教学不仅是民主教学方法,或许还是有效教学方法,值得教育界认真研究总结。

上一篇:财务监管对企业管理的价值 下一篇: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状况与防范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