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索

时间:2022-09-22 11:07:46

钢琴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索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是以新颖的思路或独特的方式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型。其成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因此,创造性思维也是对各种能导致创造性思维形式的统称。现代心理学、医学和人才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儿童阶段就已萌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尽管这种潜在的心理过程还处于萌发时期,而创造培养也不是件轻而易举之事,但是,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所蕴藏的智商价值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一种原动力。良好的教育可以为人的创造性的发展与提高提供条件。运用教育手段来进行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启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而钢琴教育是培养发展这种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人脑的音乐潜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现代生物学、医学已经向我们揭示,组成人大脑的左右半球,在形态和结构上虽然像孪生子一样惟妙惟肖,但实质上这对“孪脑”有很多差别,尤其是机能的差别就更大了。这说明,左右脑有不同的功能,既有分工又有配合。人体科学对大脑的功能作了详细的论证,即左脑是语言脑,承担着语言处理和逻辑思维的责任,主要功能包括语言、理解、逻辑、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而右脑是非语言脑,即是我们平常所称的音乐脑,承担着处理音乐和其它艺术信息的职责,其重要功能包括形象和感知、记忆、时间概念和空间定位、音乐、情绪和感情、形象思维。大脑的两半球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这是一个人在正常意识下和接受教育的同时不可缺少的。钢琴教育对开发人脑音乐潜能有积极的作用钢琴演奏需要人体的“腿、耳、手、脚、眼、脑”等多个组织的同时配合,从纵向、横向的个体与综合训练可形成一种音乐技能。而在横向联系上,一方面是“同步”的作用,看谱要用眼睛,当看到某个音时,必须随即用手指去弹这个音,这就是所谓的“同步作用”。另一方面是“异步”的作用,当弹这个音时,眼睛又必须预看下面几个音,否则演奏就要中断了,眼睛一方面要看现在弹的谱,另一方面又要预先看到下面要弹的音,而手也是在弹现在音的同时,要准备弹下面的音。两者的节奏、音高可能完全不同,这样边弹边作准备,而不使乐曲中断的能力,就是“异步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复杂的手指活动和音乐心理活动,可使音乐脑(右脑)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活跃思维。由于手指的活动和音乐心理活动所产生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剧增,势必需要大脑的脑突触来承担这一工作,年长日久,右脑的新生突触就会不断增加。美国脑医学家曾对酷爱音乐的几位科学家的脑细胞组织进行了透视观察,发现这些科学家的脑细胞与普通人的脑细胞的不同之处就是突触众多。因此,学习音乐、学习钢琴均可开发人脑,尤其是钢琴演奏可以启动大脑机制充分发挥音乐潜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二、从人才学的角度分析,钢琴教育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科学的人才教育观提出:“积极有效地引发人的才能和品性,并施以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教育’决不应局限于传授知识本身,而是要全面发展人类智能并去超越已有的知识积累”。钢琴作为人类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训练工具,已成为先进文明国家中的普及乐器,钢琴教育除了具有培养专业人才的属性之外,它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普及性。在重视人才培养和早期教育的国家,让孩子学习和掌握一门乐器或学习音乐知识、开阔音乐视野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需要。匈牙利音乐教育家科达伊曾讲“音乐是人类教养中不可少的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全的人”。这些名言已成为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志。钢琴教育,不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更重要的是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想象对于艺术创造的巨大作用,从古到今一直被人们所公认。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瑰宝。钢琴教育是艺术天地里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不言而喻。钢琴演奏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决不是死搬硬背地照着乐谱去机械地弹奏,因为乐谱是无法记录下作曲家无限的思想感情的,演奏者应该用脑和感情去挖掘隐藏在乐谱行间的思想,使写下的音符复活,把生命注入其中。因此,钢琴演奏过程就是一个从感知到再现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演奏者不仅具有敏锐的内心洞察力,而且具有表达作曲家内心世界的演奏能力。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神经中枢可通过改变神经冲动频率的方法来调节肌肉的收缩速度,反复的快速训练和敏捷的手指触键可以提高大脑皮质的机能,从而加强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作用,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达到手脑的高度平衡。随着钢琴演奏能力的不断提高,学会掌握了手指动作和力度的触键方法,增强了指触的准确性和控制能力,对空间事物微小变化的分辨力会逐渐提高,让演奏有相应的兴奋程度,神经系统建立响应的条件反射,从而使大脑思维敏捷,反应更为灵敏,想象更为丰富。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创造思维有两种思维在起作用,一是聚合思维,另一个是扩散思维,其中扩散思维是关键。心理学家认为,扩散思维的特点是流畅、变通独特。这种思维与聚合思维是相反的,它需要离开问题的中心,然后向多方向扩展,以便从多角度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从听觉能力与想象能力角度分析,钢琴音乐教育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钢琴是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听觉力、记忆力、节奏感、想象力、表现力和掌握演奏方法的特殊技能教育。通过钢琴教学,除完成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之外,还有其在锻炼脑力、开启智能、陶治情操、培养优秀心理品质(性格、意志、气质)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诸方面发挥作用的功能,对于促进演奏者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声音“听觉”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钢琴具有“多声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钢琴的这一特性,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弹奏声音的“聆听”能力,诱发学生对声音的想象与追求。在钢琴教学中要求学生听自己的演奏,培养他们的听觉能力,不仅对学习钢琴演奏有着重大意义,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健康性、科学性。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听觉来控制自己的弹奏技能,并通过听觉来仔细聆听作品的音乐艺术语言,这也是一个创造艺术美的过程。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才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声音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进程。钢琴演奏中,想象是贯穿在演奏过程中的一种思维要素。如弹奏德彪西的作品《月光》时要想象到寂静的夜晚,如银的明月,全曲要弹得朦朦胧胧,若隐若现,仿佛进入了梦幻世界。没有丰富的想象,只按乐谱上的音符来弹奏,是绝对弹不出作品的全部寓意来的,是不能吸引听众的。只有通过演奏者丰富的想象力,把自己体验到的种种情感体现在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中,才能把绘声绘色的音乐传递给听众,才能让听众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情节性音乐是引起想象的必要因素。任何创造想象都包含有情感因素。情感既是创造性想象的动力,又是创造性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钢琴教学中,人们通过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速度、音色等的听觉,在内心深处都可能产生强烈的心理感觉,即产生了“情”的想象感受。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方案、新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作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充满探究反射心理,引发其潜在的创作欲。而激励创造式这种教学方法是培养开拓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宗旨是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钢琴、演奏钢琴以及钢琴音乐作品的赏析,不仅能达到美育的目的,而且能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创新能力。钢琴音乐丰富多彩,把人们带入了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博大精深,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寓意加深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丰富了人们广阔的思维方式。教学中激励创造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高度重视钢琴音乐教学的优化设计,做到既有基本的模式,又有许多创新的思维,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上一篇:学习策略培训――提高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自主学... 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多方位理论思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