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

时间:2022-07-20 04:57:22

浅析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的两大要素,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角色。二者在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渗透于教书和育人的各个环节,其发展以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为核心,辐射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是校园人际氛围的主旋律。谋求学校的和谐发展,必须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因素

师生关系体现为教学关系和心理关系。教学关系是在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与学的关系。心理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人际互动中形成的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等内容的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的发展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敬业乐教。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而教书是育人的基本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教书和育人应是统一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投身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等在知识、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施以影响,努力发展职业生涯,实现自身的价值。

2.学生勤奋乐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往往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古人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不无道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把学习视为一件快乐而有益的事情,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以学有所得为乐,以学有所成为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体验自我价值感和成长的快乐。

3.师生互相认同和接纳。教师和学生角色定位准确,并努力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在教学活动中配合默契,气氛活跃而友好,教与学相互促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关心。双方不仅关注自己的需要,而且关注对方的需要。师生关系超越了单纯的教学关系,向课堂教学之外延伸,心理交融的范围逐渐扩大。师生之间的情感成为教学关系的纽带。

二、师生关系问题表现

为了了解高校师生的现状,找出影响师生关系和谐的因素,笔者用自拟题目对近7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以下问题:

1.师生关系疏离。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少。在回答“你是否经常和老师交流”这一问题时,84.41%的同学回答“机会很少”或“基本没有”。当学习中遇到难题时,86.86%的学生会首先选择找同学帮忙,非到万不得已时才去找老师。当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倾诉与帮助时,只有3.73%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找老师,而57.95%的学生选择找朋友解决。老师和学生都有怨气,老师抱怨学生学习不努力,不懂得尊重老师;学生则抱怨老师讲课不认真,授课水平不高,不关心学生,或是对学生要求过严,不够宽容。由此可见,高校师生关系呈现淡漠疏远状态。

2.师生关系存在功利倾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师生关系难免染上功利色彩,使师生关系世俗化,影响了师生关系的纯洁和和谐。随着教育费用的逐年增高,不少学生过于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商品交换”,片面地认为自己交了学费,就应该得到某些东西,而不问自己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有的教师为了在学生评教时得到高分,一味地放纵学生,满足学生的无理要求。

3.教师、学生角色定位有失偏颇。对于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35.3%的学生认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37.90%的同学认为是教授者与被教授者的关系。这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有直接关系。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受传统“教师中心”思想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将自己摆在教学与管理的中心位置。在教学活动中,习惯于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追求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心理需要,影响了学生参与和表现的热情。对于学生而言,在具有权威的“指导者”面前,他们习惯以“被指导者”的身份自居,在教学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被动心态”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迁移到师生交往中。调查发现,仅有5%的学生会选择课后主动与老师交往。不当的角色定位抑制了双方的交流与沟通,阻碍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改善师生关系的策略

1.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现代社会,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也应该是“民主、平等”的。第一,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不仅要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以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影响和教化学生,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心系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第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尊师重道”教育,教育学生养成勤奋好学、尊重教师、崇尚知识的良好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让学生学会理解教师职业的艰辛,怀着感恩心理去体味教师的劳动和付出,以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教师的尊重,唤起教师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处理好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教学活动,主动地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要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力争在教学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2.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教师和学生是高等学校内最重要的两个群体,离开了哪一个都不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决不能使师生之间形成矛盾的、对立的制约关系。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评分不应作为考核教师教学的惟一标准,并且把评价结果直接与聘岗、评职称等挂钩。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应是一维的,而应是多维的。需综合专家、同行、管理者、学生几方面的意见。不只是学生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加入任课教师的意见。不应是依据一次评价结果而对教的教学水平做出定性判断,而应是几次评价结果的综合。高校应改进当前的教学评价机制,减少学生评教的负面影响。

3.建立师生交流的平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不交流就无相互理解与和谐。目前,教师除了上课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可以与学生相处。而在课堂之外,教师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过于繁重,疲于应付考核而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是阻碍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应建立健全师生交流的平台,以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与理解。首先应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且是知识、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多方面、深层次的相互碰撞与交流,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围绕具体的问题,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给出自己的思考,通过沟通最终达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境界。其次要把师生的互动交流延伸到课外。多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如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举办师生运动会都是不错的做法。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学校也应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师生信息交流平台。开展网络辅导答疑,开办网络论坛,建立QQ交流群等都是十分有意义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基金项目: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河北高校和谐发展研究”,课题号200501081)。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上一篇:《分子生物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生态德育:21世纪大学生德育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