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根本关注——生命发展

时间:2022-09-22 10:51:10

素质教育的根本关注——生命发展

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全面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一个崭新的概念被提出来,即“素质教育”,尽管其理论界定一直有争议,但这个概念及建构起的一套理论已深入人心,成为教育教学关注的重点。

而今,通过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审视,认为素质教育只是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或全面素质提高,都难免有局限,教育的根本要义是关注人,而人是活生生的高级生命,不是简单的德智体美几个剖面或思想的、文化的、智能的、身体的几个素质要素相加,而关注人的教育也不仅是添加、培养、训练等,还包括着对生命的尊重、呵护、培育、唤醒、顺应、发展等。因此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价值的提升、自由精神的感悟、诗意人生的达成,成为教育者的最高理想与根本关注。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种关注,是对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的关注。“关注生命”是一个概念,它的具体内涵包括什么呢?

一、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是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起点和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前提,师生之间的彼此尊重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蕴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首先要正视其生命的存在,要看到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物体”或“精神虚化”的抽象体。

呵护生命是尊重生命同一主题意义的另一侧面,实际上是更深层的教育理念体现和更精细的教育技艺所在。人来到这个世界为其生命,天造地就,一方面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尤其在生命的物质形态上;但同时又是极为脆弱的,尤其是在精神或心理的诸方面,教育的负面效应常常扼杀的就是这一方面。呵护生命需要正确地顺应生命的正常生长。

二、全体生命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自主学习的课堂特征之一是学生参与广度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参与率应达90%以上。其实,从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理念出发,学生在课堂中“进入”状态的面应该是“一个都不能少”,要让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是充分的。

三、生命的全面发展

生命发展的全面性,是指“师生交往中的学习,不仅仅是使师生掌握丰富的知识,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而且是使他们的一切方面——知识、智慧、情感、意志、人格、个性、气质、审美等都得到了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反思能力、独立自主能力以及批判创造的精神亦得到发展。”为此,新课程标准把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定位在人的生命发展三个维度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不要过于关注学科知识的系统与完整,不要囿于单学科任务的完成,而要着眼于生命发展的全面性,以自己学科教学为出发点,以单科知识学习为载体,建构和整合学生生命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关注学生未来的人生命运、生活质量与幸福。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里,人要高质量的生存,让生命享受幸福,达成诗意人生,就必须要一生保持不断发展。因此,学习就成为人生永恒的主题和基本的生存方式。课堂教学关注享受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比着眼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更具生命主体性。

五、生命的个性化发展

关注学生个性化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意识到人才标准是多元的,绝不要统一,同时要竭力为学生多维度的生命生长提供开发的平台,并容忍和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其次要倡导独特,力主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尊重独特感悟,强化学生有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包容”特殊学生的“异常”,慧眼识“真”,本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发展成有用之材。

六、生命的主体性发展

人的生命发展最根本性的是主体性的发展,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人的主体性是与生俱来的,但往往是潜隐或沉睡的,需要激活和唤醒,才能焕发主体精神,表现出高级生命的活力。正如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创造性是生命发展、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核心、灵魂与标志。作为教师,首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要努力让学生意识到:我能行!我立于天地之间,是与众不同、善于创造的人!其次,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创造,不要用成人化的、历史发展性的观点来衡量,不能苛求学生有惊天动的或填补“空白”性的发明创造。学生的创新在课堂学习中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的求新、思维的求异、想象的创意、学习方式的独特以及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等。

总之,素质教育应以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为前提,关注全体生命的发展,关注生命的全面发展,关注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个性化发展以及主体性发展。没有对学生生命的根本关注,素质教育永远都只是纸上谈兵。

上一篇:论小学思想品德中的素质教育 下一篇:浅谈品味文本语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