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22 10:38:19

谈高职教学改革

摘要:作为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否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满足用人单位的发展需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本文分析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必要手段。

关键字: 就业为导向;职业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我国已经提出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并且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并要大力发展的一部分。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及部分专门岗位人才的任务。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基本都要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一线工作,需要专业技能过硬。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能实现出校门就能上岗位的对接,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所需技能不配套,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借用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陈旧,评价体系也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导致毕业生出了校门无所适从,就业无门。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获得可持续长远发展的办学策略。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基本原则。高等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发展办学应从三方面进行展开。从办学理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体现了其面向社会办学的思想。其办学理念要兼顾“职业”与“教育”舍其一则非职业教育;从办学方针来看,以就业为导向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市场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高职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状况联系最为紧密;从办学方法来看,以就业为导向指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和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学历教育的背景下,同时采用认证教育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在改革过程中,准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含义有助于准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不同教育类型间的关系,有利于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更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改革。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含义

职业核心能力有的国家叫关键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或基本能力(美国),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和岗位,是伴随人终身可秩序发展的能力。从内涵来看,职业核心能力可从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层面来理解。职业方法能力包含从业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字应用能力。职业社会能力涵指从业者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及创新等能力。

国家教育部2006年在16号文件中曾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且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要检测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作能力”。除教育部外,其它部委在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学生及职业人士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就业、职场升迁等人们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学生和即将就业人群体现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综上,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一定要在改革过程中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

三.如何改革

3.1设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如何设定学生培养目标,是办学定位的核心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是就业教育。它教给受教育者某一岗位的就职能力。它所培养的是经济和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区别于以升学为目标的普通教育。我们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或开发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与职业有关的实用性、专门性的技能。故而高职院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时应将目标定位为“主要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而非“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后者更侧重于技术的学习,亦即偏重理论的讲解,是我国理工类普通高校学生要学习的重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注重受教育者应用于未来就业岗位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办出自身特色的需要。

3.2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

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贴和培养目标而设置。首先,课程设置应以就业岗位分析为导向。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找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要对专业开办的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进行论证。明确专业设置的定位及建设目标,让专业毕业生能找准就业方向,明确就业岗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岗位针对性。因此在专业设置的思路上应当“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设置”。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要融教学与实践为一体,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学校可以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来自各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与学校各专业教师一起,通过对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及构成这些职业能力中需体现出的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及创新等社会能力。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注重课程的模块化设置,建构从基础知识模块到通用技能模块,再到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的三者有机结合的专业课程设置。

3.3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结合各专业课程的特点,根据各专业所需技能的差异,高职教育普遍采取多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采用开放式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项目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着眼于生产实际,使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生产氛围中,在实践中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加强校企合作,推行顶岗实习,是校外实践岗位化,校内实践仿真化,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意义。

3.4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是学院建设的基石。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院教学水平的保障。是否具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更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就要有了解职业能力的,了解区域经济情况,了解学生未来就业岗位、职业技能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现代应用技术的运用能力,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既能传授准也基础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以满足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知识及技能的需要。但目前,教师素质水平的建设与这一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制定相应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支持教师到专业对口企业单位学习、了解第一线的操作技能和生产过程。调研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最直接、可靠地决策依据。

3.5改革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思想要辅以相应的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以往只注重期末一纸试卷的终结评价必将被淘汰,过程性评价更适用于培养职业化人才的考核模式。但在过程性评价模式下,教师要注意(1)成绩累加,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每节课、每个街道学习结果评价的累计。(2)注意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在成绩评定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评分,加强团队意识,促进集体进步。可以选派组长,由组长给组分配任务,全组分数由每项任务的得分累加得出,从而促进学生间的协作及处理问题的能力。(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在成绩评定时,加入相应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评分。如,分配给学生学习任务,让学生经过规定时间的准备将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由同学和老师共同给出该部分学习成果的成绩。期末时按比例加入总评成绩,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在于学校育才,学生成才和企业用才的三者统一,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具备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着眼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技能,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才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金娥. 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07)

[2] 丘东晓,刘楚佳.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培养[J]. 教育导刊. 2011(05)

[3] 丘东晓.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在高职教育中的培养[J].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4]张少华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11)

[5]韦杰斌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0 (24)

上一篇:“学”“问”助发展 下一篇: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