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不要“冷血记者”

时间:2022-09-22 10:07:26

新闻不要“冷血记者”

2003年11月,北京某报刊出了一则社会新闻,报道了一男子站在广州某酒店旁边的天桥上对着桥下京广铁路边的高压线撒尿,由于尿液导电,该男子当场被电死的事(详见2003年11月3日信息时报)。笔者注意到,这篇报道刊出后尤其是被搜狐网等网站转发后,在网上引起了一片非议。一个过去经常被媒体从业人员所忽略的问题再也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关注――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正确处理新闻报道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

这篇报道之所以招致一片非议声,原因就出在报道中使用的一些描述性词语令读者难以接受,如“记者在现场看到,死者全身被高压线烧得黑乎乎的,像烧焦的烤鸭。”“(据目击者介绍)……燃烧1分钟左右后,男子的衣服烧光后变成了‘烤鸭’,从10多米的高压线上掉下来当场毙命……”不少读者对记者这样描述死者极为反感。

在报道的最后,记者写了这样一段话“(事故发生后)幸好铁路职工对事故处理及时,没有对京广铁路奔驰的列车造成较大的影响。”“对此,附近居民认为,该男子是自吃苦果,他们反映,由于该路段流动人员较多,一些外来民工经常聚集在此,有的人不知羞耻经常在此撒尿,希望有关部门对此路段加大整改力度。”这段话更是遭到一些读者的抨击,一些情绪偏激的读者更是称这名记者“是拿着人命当儿戏的冷血记者”,“缺少人性”,呼吁记者“笔下积德”。

应该说,读者的这些观点是有几分道理的。虽然严格说来,记者的这些描述都是比较客观的,然而,这名民工因撒尿而被电死本来就够惨的了,其遭遇令人同情,记者却将其比喻为“烤鸭”――这种比喻本身就令人感到有种调侃的意味,这种描写又怎能不引起读者反感?!同时,记者在报道中还对被电死民工乱撒尿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谴责,也有些太过分――该民工在铁路边乱撒尿的行为确实是不文明,也确实应该受到谴责,可这名民工因此而被电死,付出的代价已够沉重的了,记者如果不分场合地仍对这名不幸民工进行谴责,就太不近人情了,也令读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另外,报道中“幸好……没有对京广铁路奔驰的列车造成较大的影响”这段话,容易使人感觉到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根本就不关心那名民工的死活,记者更为关心的是铁路运输会不会受到影响,这样的报道刊出后,如果不引起读者的反感那才叫奇怪呢!

如果记者在报道这则新闻时能换种写法,比如说改成“记者在现场看到,死者全身已被高压线烧得焦黑,惨不忍睹。”在文中去掉将死者比喻为“烤鸭”的含有调侃意味的描述以及类似“毙命”这样的含有贬义的词语,在对死者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的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此路段的管理,提醒广大民工以此事为戒,不要在路边乱撒尿以预防此类惨剧的再次发生,同时适时地告诉读者京广铁路的运输并未因此而受到影响――同样是关于这件事的报道,告诉给读者的也是同样的新闻事实,但由于记者所站的角度不同,由于记者能带着同情、关怀死者的感情下笔,写出的报道就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文关怀,这样的报道又怎能会不深深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呢?这样的报道刊出后,宣传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作者单位:齐鲁晚报)

上一篇:从科技发展中找新闻 下一篇:在奔跑中解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