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及其启示

时间:2022-09-22 05:00:24

美国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及其启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语言教育界针对“什么是最有效的阅读教学”一直争论不休。拼音教学和全语言两个学派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的发展,但也导致美国政府阅读政策的摇摆及阅读教学实践的混乱。众多教育研究者对这场利弊参半的“阅读战争”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此背景下,美国学术界提出了均衡阅读教学(balanced reading instruction)理念。这既可看作为终止“阅读战争”所做的努力,也预示着早期阅读教学发展的方向。

一、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在21世纪初,代表人物为普瑞斯利、韦弗和莫茨。此时的美国语言教育界呈现全语言衰落和拼音教学复归的局面,均衡阅读教学理念正是基于对几番起伏的“阅读战争”的总结与反思。

拼音教学是美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即认为阅读学习以“刺激―反映”联结为基础。拼音教学强调对语言结构的掌握,将对语言最小部分的自动解码看作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前提条件。此种教学方法代表了“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关注教发音的技能、字形―声音知识、语音的组合和辨别语义。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清晰地教识词和解码技能上。[1]美国的儿童早期阅读教学一直沿用拼音教学,直到20世纪70年代全语言阅读过程学习观的提出。该理念认为,“语言是完整的,不是支离破碎的,不能被简单地分解为某种技能;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的学习是在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语言经验渗透在全部的课程中;班级语言学习要与孩子的全部生活融为一体。”[2]全语言反对拼音教学将语言分割为语音、字母、词汇、语法等碎片,批驳拼音教学将儿童置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强调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意义学习。全语言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杜威的进步主义语言观,其倡导的是“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在20世纪末,全语言思想成为了美国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南。然而,实施全语言教学的加州在1992年及1995年两次标准化阅读测验中名列全国之末,导致加州政府放弃全语言。至此,拼音教学卷土重来并再次占据上风。但纵观“阅读战争”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全语言的兴起已揭示拼音教学存在的弊端,而全语言的衰落又暴露出其本身存在的问题。理论及实践的发展理应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解决全语言的问题不能靠采取拼音教学简单复归的方式。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的理念需要在分析和批判中得以重构,均衡阅读教学理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及实践方法

拼音教学过于注重解码技能,忽视儿童的阅读兴趣及意义理解;全语言教学虽改善了儿童的阅读态度,却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重视不够。单纯强调全语言的阅读教学和单纯关注编码取向的阅读教学均走向了极端,二者需要融合及平衡。普瑞斯利在其著作《阅读教学法的应用――以平衡教学为例》中指出:成功的语言教学应该是将基本读写技能的教学、理解策略教学同全语言的读写环境相结合的一种平衡教学,这对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来说尤为重要。[3]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认为:儿童的阅读是通过对语义、语法、字形字音、语境、社会和场景以及他们自己阅读目的的意义创造而完成的;阅读教学需重视所有儿童的需要,应以儿童阅读过程和读写能力的发展水平为起点;阅读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阅读练习的刺激物应该是真实的、不加控制并具有完整的意义;阅读教学应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即先对阅读材料进行完整阅读,再指导儿童关注阅读文本,学习语言部分的功能;阅读的发展与书写和作文教学是整体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均衡阅读教学”理念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综合性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将阅读过程看作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不断交叉的过程,即阅读既是语言处理的过程,也是阅读者已有知识的运用过程,是阅读者已有知识与阅读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在融合进步主义和图式理论的精粹之上,还参考了语言教学研究中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系统、详细的阅读测评标准。全美阅读研究小组的研究结论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包括:音位意识、拼音法、流畅、词汇和文本理解教学,教师准备与理解策略教学,教师教育与阅读教学,计算机技术与阅读教学。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确认了音位意识教学能够帮助儿童阅读学习,强调其在儿童阅读教学成效中的重要作用。[1]均衡阅读教学理念最常见的实践方法就是在交互式的教学情境下融入语音意识的训练或直接的音位意识教学。

三、 对我国早期阅读教育的启示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的提出完整地呈现出美国早期阅读教学的发展轨迹:从最初的单纯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强调意义学习及阅读者的主体性,再到吸取两个学派的精粹并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实践探索的支撑及依据。我国早期阅读教育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均处在探索阶段,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对我国早期阅读教育的发展具有如下重要启示。

1.制定科学、具体的阅读测评标准

美国语言教育界注重对儿童阅读心理机制及阅读阶段特点的研究,其中S・N・Chal等人提出早期读写结构包括有关读写的早期概念性知识、有关读写的早期程序性知识和语言能力建构等三个成分;《康州阅读成就蓝图》将儿童应掌握的阅读能力分为识词技能的基础能力、准确识词的能力、阅读流畅技能、词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几大维度。基于对儿童阅读过程的深入研究,美国语言教育界制定出科学、具体的阅读测评标准,将儿童阅读状态考核维度集中在语音认知、语法认知、视觉―空间能力和工作记忆等几个方面[5],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水平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反观我国的早期阅读教育,有关儿童阅读心理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及系统,难以为阅读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另外,阅读教学目标大多属于纲领性的指导原则,欠缺明细的说明,尤其缺乏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应掌握的阅读技能的具体要求,致使教学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影响了教学实效。

当前,研究儿童早期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水平,以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制定具体、详细的阅读标准,是我国早期阅读教育亟待开展的重要工作。儿童早期阅读与读写发展过程的基本特点、儿童阅读相关知识、识字水平和故事理解水平的关系及其年龄发展特征,以及语音意识与早期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均是制定阅读测评标准的基础性研究,有待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索。

2.采用以阅读为中心的整合教育模式

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双基,与美国拼音教学的理念接近。但美国自进步主义运动以来,尤其在全语言盛行之后,已基本解决了教育民主化问题。教育界已普遍接受了意义是语言的核心,儿童的发展是教育实践的前提,全语言已完成了对美国阅读教学基本观念及基本状态的革新。我国虽在20世纪末引入全语言的教育观念,但对全语言所蕴含的进步主义语言观尚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真正的落实。早期阅读教育大多局限在正式教学活动范围,对整合的理解也仍局限于综合各领域内容的狭窄视野。因此,我国早期阅读教学实践首先要摆脱局限于单纯学科范式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框架,倡导多维整合的早期阅读教育。美国教育实践中普遍采用的以阅读为中心的整合教育模式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此种阅读教学模式将早期阅读的本质特征界定为儿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为了真实生活的目的而与书面语言进行互动,主动寻求和建构意义的过程。[6]以阅读为中心组织各类活动,将阅读教学渗透于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各领域教学活动中;不断开放阅读的视野与范畴,将早期阅读与儿童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将静态阅读与动态阅读有机结合,促使课堂阅读走向生活阅读。

3.注重儿童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在对儿童阅读过程研究的基础上,确认语音意识尤其是音位意识是影响阅读成效的重要因素。在阅读标准中设定了针对语音意识的多项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则采用音位分离、音位一致、音位分类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儿童音位意识的发展。这种注重阅读过程研究、解析阅读成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思路值得肯定和借鉴。同时也应看到,汉语与英语是特征各异的两种语言,我国早期阅读教育应把握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分析影响汉语儿童阅读成效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而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两种语言特性上的差异,使得阅读成效的影响因素不甚相同,尤其表现在认识词汇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上。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具有图形特征及以形表意的特点,一个汉字包含的视觉信息量远远多于一个英语单词所含有的视觉信息量。已有研究指出:在最初的汉字识别中,汉字更可能通过视觉特征进行识认;汉语儿童的视觉技能在其阅读和读写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7]图画书是我国早期阅读教育中常用的阅读材料,理解图画书中的图画所传递的意义以及体察图文在传递意义时的差异均需要具有专门的视觉阅读能力。而视觉阅读技能的增长既为关注文字及其关键信息提供了前提条件,也有利于汉字视觉解析及表现水平的发展。从图画整体属性再到内部各对象关联的阅读策略可直接迁移至汉字视觉解析过程;对图画各部分在尺寸、比例及布局方面的解析能力亦有助于儿童对汉字部件的判断及掌握汉字构型。因此,我国早期阅读教育应重视图画书教学的价值及作用,并在实际教学中将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应帮助儿童掌握看懂图画所需的阅读技能,包括对图画整体属性的感知,对图画动力学的了解以及对图文关系的认识三个方面;与此同时,逐步建立有关汉语的文字意识及初步概念,促进儿童早期阅读及读写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大胜. 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以康州大哈特福德地区为个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霞.全语言教学思潮及其对我国幼儿语言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0(4).

[3] 孙莉莉. 早期阅读与幼儿教育[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李静.儿童阅读困难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6] 余珍有.日常生活中的早期阅读指导.学前教育研究[J],2005(1).

[7] 周兢. 汉语儿童从图像到文字的早期阅读与读写发展过程:来自早期阅读眼动及相关研究的初步证据[J]. 中国特殊教育,2010(12).

[8] 徐虹.符码分析理论下论图画书阅读教学的理念及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3).

上一篇: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同伴合作学习... 下一篇:海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时间效益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