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的解析与构建

时间:2022-09-22 04:17:12

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的解析与构建

摘 要: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与精神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文化的发展使得教育在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过程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而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支,其职业文化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直接关联性。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因此,认真研究教师职业文化发展,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师职业文化;辅导员;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143-04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l挥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的积累意味着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后人享有前人的认识成果,在前人文化积累的基础上向更高水平发展。教育本身便具有文化的特质,是文化的一种生命传承机制。对于教师这一群体而言,职业文化直接决定了教师的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中国教师队伍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在科学化和专业化原则的指导下,辅导员职业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如何利用优秀文化重构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成为辅导员职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辅导员队伍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把职业文化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

一、教师职业文化的解构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文化,有着自己的规则、理念和主张。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教育资源、环境和价值取向,同一学校也因为不同的文化信念和价值取向而形成了不同的亚文化群体。教师的信念、知识、情操和价值观构成了教师文化,这是社会体制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学校的各种要求以及这些个体留下的经验。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生自我实现需要、教师的教育专业自、教师的精神生活需要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和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核。从某种层度上说,教师职业文化体现了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先进程度。教师职业文化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首先,社会文化是教师文化形成的背景因素。人处于社会中是以地理位置、社会身份以及组织群体等形式存在着,不存在孤立的个体,因此,社会文化以各种群体文化,如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等形式为部分表征。个体也是通过在群体文化中的塑造而成为社会人的,个体一定是被某个群体塑造着,而且因社会身份的转换进入不同的群体。教师个体首先被家庭文化塑造,家庭对教师职业的信念和看法将直接影响其成为教师时对自我身份的认识。社区文化也是影响教师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社区文化通过形塑教师个体进而影响学校中教师文化的结构。社区文化对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也影响教师对教学事件的应对方式。在社区文化中,如果认同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有奉献精神,教师为满足社会期望而学习奉献,这种奉献精神得到鼓励而使教师得到物质收益,那么其他教师也会效仿。这样,奉献精神就成为教师文化中共享的成分,也将会成为教师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次,组织结构是教师文化结构的规制因素。组织结构通过其制度规范、习惯和习俗、仪式等方式塑造组织中的个体,使教师符合组织结构的要求,进而使组织稳定发展。当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都习得了组织结构的规范,组织气氛就形成了。因此,组织文化是组织结构的产物。对于教师文化而言,这里的组织结构主要是指学校组织,学校文化是教师文化的母体。学校按照自己的文化标准和能力标准来招聘和选择新教师,并通过各种在职培训、教师会议、日常制度来培训学校新成员。学校是教师文化生发的场所,学校的建筑、空间设计、工作时间、学校的性质等也同时规制着教师文化的结构;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评价标准以及学校的仪式、习惯和习俗都从某种层度上影响教师文化的形成。

最后,个体经验是教师文化形成的认知基础。个体通常是被文化塑造的,但是个体同时能够超越文化结构,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教师文化的形成建立在教师个人的认识基础上,文化是共享的概念,教师个体对文化的认知是重要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方式、管理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案等无不渗透着文化的成分。个体经验既包括教师个人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也包括教师任职前和任职后在学校场域中社会化的经验,这些经验源自于自我学习实践与教学实践。经验具有情境性和连续性,这种情境性和连续性表现在教师文化的保守性上。作为教师,在某种意义上从没有离开过学校,在其早期学生时代就有关于教育行为和作用的内在模型。这些模型后来影响了自己的教学,一定层度上构成了自己教学风格的一部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教育作为成为教师之前的阶段教育可以被看做“背景”和专业实践之间的一个连续性,成为一种“背景动机”。也就是说,他们通过习得校内适当行为的章程和规范,逐步形成一种教师专业话语,从而慢慢地成了自己职业信念的一部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关学校和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假设和信念将会成为教师语言和行为潜意识的一部分。

二、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的应然指向

高校辅导员队伍属于教师群体的一类,具有教师群体的共性,但又与普通教师存在显著区别,兼具研究性和实践性的属性使得这一群体具有明显不同于教育行政人员和普通教师的鲜明职业文化特色,因此对其文化的研究也要有针对性。

一是要着重探讨科研与实践的关系。高校辅导员不仅是行政管理人员也是大学老师,特殊的双重特性直接决定了这一职业是科研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其职业文化的显著特点。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要熟练掌握多种管理方法以及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通过学生工作的实践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并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新课题、新问题进行总结,使之上升为理论,从而不断推动自身专业发展和本学科理论创新。高校是一个能够较为清晰、敏感地捕捉和反映社会各方面发展变化趋势的地方,而青年群体是鲜明体现和反映这些变化的群体,辅导员队伍又工作在高校青年学生群体第一线。作为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的新一代大学生,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都与以往的大学生群体有较大不同。如何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是摆在高校辅导员队伍面前的迫切难题。这就要求他们能够与时俱进,在思想、工作方式、方法等多方面不断创新,大胆探索。这也决定了其职业文化的显著特征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二是要超越老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多元文化特点。高校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的良师,更是大学生的益友。这种双重身份使得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具有一种跨越老师和学生关系的开放性多元文化特点。高校辅导员需要对学生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钻研和思考,这是保障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妥善处理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但是,与高校其他专业教师不同的是,高校辅导员处于行政人员与专业教师的边缘地带[1],其研究方式不仅有“象牙塔”式的学术研究,更多的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侧重于某一实际问题的解决。高校辅导员尤其是专职辅导员来源相对宽泛,对专业的要求相对较低,其学术背景、结构广泛而多元。但不管其专业学术背景如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其必须从事的职业方向。学术背景的多元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更容易与学生之间产生学术共鸣和价值观认同。高校辅导员在保持学术独立的同时,需要让自己的研究适当超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要求,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关系中寻求一种平衡状态。

三、辅导员职业文化的构建

新的历史阶段,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工作和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特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优秀的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有助于发挥文化要素的软实力效应,有助于开拓学生工作的良好局面,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在辅导员职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从各个层面都应有具体措施和实践途径。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应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特色,打造和谐统一又兼具个体特色的辅导员职业文化。

(一)确立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原则

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原则,确立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导向。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与社会上其他工作存在较大差异,他们身处思想政治教育最前线,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责任主体,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辅导员队伍肩负重要历史使命,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直接决定了这支队伍必须是一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队伍,是一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坚定的队伍,他们所应具有的精神文化特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这体现在其所具有的特殊的要求、特殊的任务、特殊的使命和特殊的群体文化。其次,辅导员的职业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为依据。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要大力提倡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2]。这一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体现了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因此,辅导员的职业文化建设,就应以此为基础,体现出其先进性。

(二)激发内驱力,提升辅导员自我修养的个体文化

辅导员职业文化发展首要的责任主体便是辅导员自身。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人往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么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内驱力。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必须时刻牢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为己任。一是辅导员应自醒,必须清醒地知道自己工作的分量。必须了解辅导员工作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怎样在工作中既培养了人才,又能实现个人价值,尤其是在当前大环境不利于辅导员成长的条件下,进行这种思考更显得尤为迫切。二是辅导员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迅速成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合格“导师”,从而给当代大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善于思考,同时又要涉猎广泛,除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其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要涉及的知识,由“保姆”、“服务员”向“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转变”[3]。三是辅导员应努力学习,力求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辅导员的权力更多地来源于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每位辅导员都要为自己的工作负责,必须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管理者,在完成既定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个管理经验,并加以总结,使之上升为可供别人借鉴的理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远比有形的制度、规范更能感染人和带动人。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完善大学生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努力培养和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加强自我修养。只有不断追求职业素养中的文化价值,才能不断提升工作境界,成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守护者。

(三)不断发掘有利于辅导员职业文化发展的优秀资源

群体职业文化是反映群体职业特点的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外在表现为这一群体的思考方式、工作作风和行为模式。而这套观念价值系统的确立,决不是在简单的理论学习中得到,而是要通过职业群体在实践中理解、揣摩、认同、内化和践行才能实现,也就是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化于行。因此在职业文化的建设中,重在实践培育。高校辅导员制度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精神财富。辅导员是一个交替周期短的岗位,一些有效经验和做法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4]。在新时期,我们要构建一种既能反映历史文化传统,又与市场经济相契合,更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价值体系,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在辅导员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政治信念、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思想品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所推进的辅导员职业文化发展,绝不是对过去历史经验的否定,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这一制度的发展创新,是对辅导员制度的推进与完善。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敬畏和憧憬的心态,认真梳理高校辅导员制度60多年的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发掘丰富的价值资源,传播和弘扬优秀典型事迹的精神风貌,使其经验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薛浩,陈桂香.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激励机制[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王徽.理实结合 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

〔4〕倪建均.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2014,(09).

上一篇:煤炭检测现状及检测技术探讨 下一篇:从幼儿园和家长的视角下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