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

时间:2022-09-22 03:01:18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

【摘要】文化产业的崛起是当今一个世界性趋势,它借助高新科技手段,通过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获得了高速发展的驱动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某种程上甚至改变了社会存在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对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属于弱势产业,还缺乏国内市场的整合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寻求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渠道,首先对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作出分析。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历程 现状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计划经济,把文化当作一项事业,由政府统包统揽。这在当时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中,对于迅速确立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的领导地位,对于迅速普及教育、科学和文化知识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长期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甚至把文艺产品当作直接的政治宣传品,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又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中延续下来的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越来越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建立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任务被逐渐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1991年):文化产业的初步建立和探索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同时在国外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的影响下,国内的娱乐业开始恢复并日渐繁荣。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广告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人们很快认识了广告对于产品营销的宣传推广和中介作用,电台、报纸、电视台各种媒体投放广告的时间日渐增多,广告的质量、水平也逐步提高。体育产业本身是无烟工业,而且其连带产业多,如旅游、餐饮、场馆建设等,同时发展体育产业又能增加人民体质、振奋人的精神,在和平条件下显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以成了许多国家竞相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我国抓住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队实现金牌零的突破这一契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1990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通过这次活动的举办,中国开始了体育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但总的来说,我国文化产业在这一阶段还处于探索的过程,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只占据一个局部的位置,总体上影响不大。

2、第二阶段(1992-2001年):文化产业开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党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把文化产业列入第三产业,把文化部门由财政支出型部门定位为生产型部门,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了政策上、体制上的准备。这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建规立制、构建成形的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出现,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文化产业形式—网络业,网络作为虚拟社会,提供了新的交流手段,网络经济具有高知识、高技术的特点,是智力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的产业,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技术时代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发展较为迅速。

3、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和文化产业的经营明确区分开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必将出现快速增长,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我国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从内部结构上看,文化产业核心层有从业人员223万人,实现增加值884亿元;

文化产业层有从业人员422万人,实现增加值835亿元;文化产业相关层有从业人员629万人,实现增加值1858亿元。核心层、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之比为17.5:33.1:49.4,增加值之比为24.7:23.3:52.0。

2、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从消费角度来看,在美国与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已占到家庭消费的30%以上,而在我国,家庭消费支出仅14.8%用于文化消费。从生产角度看,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0%以上,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2001年产值达1,12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2%;日本文化产业的产业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仅动漫业的年产值就在国民经济中占到第六位。而我国文化产业(包括相关产业)总增加值仅占GDP的4%,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此同时,我国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的国际排名也相对落后,不仅远远低于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即便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也存在差距。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际上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究其原因,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是一种政府统治的经济,经济运行的方向和过程由政府主导,政府既是经济活动的组织者,也是经济实体的所有者。这种情况反映在文化管理体制上,则是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模式。中央集权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依靠行政指令实施管理的体制。应当承认,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实施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的过程中,其内在的弊端也暴露无遗。弊端主要是:束缚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抹煞了不同类型文化单位的不同运行特点,并且有悖于精神产品生产多样性的基本规律。因文化管理不适应文化创作而产生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变得尤为尖锐。它不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难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董为民,国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

[2]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一篇:中职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下一篇: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