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践性、职业性与开放性考评制度浅探

时间:2022-09-22 11:44:17

高职实践性、职业性与开放性考评制度浅探

一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考评观念。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应瞄准就业岗位群,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普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应当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不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把考评真正当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执业为导向的现代考评观念。考评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标自身。高职是培育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当然学生的成绩评定也应注重能力的考核。评价制度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人才评价观念,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中的“职业”二字,非常明确地规定和突出了高职的特色。高职应以能力为中心,注重高职生的专业技能素质评价。目前,进入高职领域接受教育的高职生主要是“三校生”(中专生、职高生、技校生)和最后批次的普高毕业生,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文化科学水平基础普遍较低。若高职仍注重采用文化理论知识学习水平、英语过级水平之类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其评价机制就没有正确体现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没有突出高职特色;高职毕业生将丧失就业优势,高职也就丧失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高职应立足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特色,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执业为导向的人才考评观念。

二是优化职业性的课程体系。高职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层次。高职教育中的“职业”二字,非常明确地规定和突出了其实施教育的“职业性”。职业性特征,这是高职教育的源动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高职是面向企业岗位培养人才,同时它又是就业教育,是针对某一类职业岗位(群)而实施的专业教育,培养的是能直接顶岗并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人才,这些方面决定了高职培养的人才具有职业性的特征。高职课程改革必须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围绕扩大学生就业范围而开展。高职会计专业应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性课程体系。要使课程设置具有职业性,就必须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课程。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下,课程设置一般要受学制制约,要使学生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职业技能,必须打破现有的基本学科界限,走课程重组的发展思路。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会计人员,并且要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因而不可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去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理论必须讲够、讲透,而渊源性原理以及纯理论研究性的内容可适当删减。这样使理论教学更富有针对性,同时在教学时数上也有了回旋的余地。但如何掌握“必须、够用”的尺度,则需要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

三是突出实践性的考试内容。高职毕业生既要有理论,更要有实践;不但要掌握“应知”的知识,还要学会“应会”的技能,因此,高职考试内容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考试内容应加强与市场和社会需要的联系,重点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也只有在考试过程中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才能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迫使那些靠死记硬背、临阵突击,甚至心存侥幸,打小抄,想蒙混过关的学生,不得不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堂理论课和实训课,重视平时技能训练,重视综合应用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学习。

四是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包括:(1)侧重操作技能的考核。学生评价机制与人才培养目标是密切相关的。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还要具有会计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账务处理的实践中去,解决实际会计工作中具体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操作技术熟练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应制定以职业技能为主线,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岗位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考评标准。(2)与会计职业技能考试相结合。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与会计相关的职业技能考试,许多单位招聘会计人员时,是否具备相关职业技能证书,成为录用人员的标准之一。因此,高职应把对学生学习评价与职业资格证的取得结合起来,做到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互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以后实现“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高职会计专业应充分考虑相关会计职业技能考试的需要修改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大纲,建立校内考试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考试制度,让学生通过学校考试的同时,也能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当然,相关课程也可以直接以会计职业技能考试代替学校该课程考试,督促学生参加社会上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争取学生毕业时能手持一张文凭多张证书。(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进行当中,即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形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控与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那种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不公平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期中测试或阶段性测试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出勤情况及其他课堂表现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观察和记录学生平时表现,特别应注意学生平时在专业素质和技能方面的训练。期末成绩应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和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最终建立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考试为辅的评价体系。

五是构建开放性的考评形式。高职应根据课程性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教学大纲要求,在采用闭卷笔试、开卷、无纸化考试、一页开卷、学生出试卷等多样化方式的同时,增加课程替代考核形式,建立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开放性的考评形式。(1)以证代考。职业资格证书,是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水平鉴定证明,基本上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如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尤为重要。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岗位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许多单位招聘会计岗位工作人员,甚至招会计岗位实习生时,往往会明确要求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已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关键,而且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中相关科目考试大纲的要求更为全面、合理,因此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校内考试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考试制度。高职可以允许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同学,不参加学校组织的这三门课程考试;甚至可以规定凭当年相关课程考试合格成绩单免试。(2)以考代考。这里所说的以考代考,是指用后续课程的考试代替一些前修课程的考试。从课程体系上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同学期开设的专业课之间有一定联系,存在前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前修课程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后续课程需要运用前修课程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大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会在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会计,在第二学期开设财务会计,后面学期开设成本会计、银行会计、税务会计、会计岗位实训等,基础会计讲授的是最基础的内容,是开设后续课程的基础,是学习财务会计的基础,财务会计又是学习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的基础;而后续课程学习中又要运用前修课程内容。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可以制定规范的以考代考制度,明确规定那些后续课程的考试成绩可以替代那些前期课程的考试,并限定后续课程达到多少分可以替代前修课程考试。这样既可以减少安排补考的繁琐,还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后续课程的热情。(3)以训代考。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高职可以采用以实训成绩代替考试成绩的方式,也可将后续实训成绩作为相关前修理论课程补考成绩。会计专业的许多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许多高职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岗位实训、会计实务仿真操作等实训课程。开设这些实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实现“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许多实训课程需要运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学过的专业知识。这些实训课程既巩固了学生以前所学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知识,也是所学专业知识的升华,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识记向动手操作的过渡。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开设完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后,可以不进行试卷考试,紧接着开设相关实训课程,以实训成绩直接代替这些课程的考试。(4)以能代考。高职作为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特长,为特长学生的发展铺平成才之路。

上一篇:财务分析信息化设计 下一篇:转型谋发展 同心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