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时间:2022-09-22 04:36:05

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摘 要】从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理论出发,结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不足,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增加学生对输入与输出的理解。

【关键词】输入输出理论 高职英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112-03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其中,听、读是输入,说、写、译是输出。外语学习中,输入是输出的前提和基础,输出可增强输入的被理解,促进输入和吸收,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对外语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

(一)语言输入理论

语言输入,即在学习者只要在较小的心理障碍的情况下,借助语言环境,大量地接触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方式就会自然而然地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虽然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个性、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方面的不同,但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始终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他必须接受一定量的且适合他的学习能力的语言输入(input)。这个规律已被许多语言学家所证实。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认为:学会一门语言的唯一途径是获得可理解性输入。所谓“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是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Krashen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语言材料中仅仅包含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语言材料太难,对语言习得便没有意义。语言输入的作用就是激活大脑中的习得机制,而激活的条件就是恰当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Krashen还强调,语言使用能力如口语,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语料之后自然获得的,并且同样也能获得必要的语法。可见,可理解语言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

(二)语言输出理论

Swai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在语言习得中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输出同样有它的重要性。“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的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同时Swain指出,教师的推动作用在学生的输出过程中是必要的,因为这种“推动”能够迫使学生进一步分析目的语的语法、结构以及用法,因而能产生超越目前语言能力(i)的效果,即“i+1”的输出。Swain将“i+1”输出定为“可理解性输出”,在形式上与Krashen的“i+1”“可理解输入”形成了对应。根据Swain的观点,语言输出具有三个功能:第一,输出能促进学习者注意到他想说的与他能说之间的差距,即能激发提高有意识的学习。第二,输出是检验理解力与语言符合规范假说的一种方式。第三,输出为元语言学机能服务,能使学习者监控并使语言知识内化。

(三)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相互关系

语言的学习有三个过程,即输入、吸收和输出。输入是初始阶段,学习者通过感知材料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功能;吸收是将语言输入的短期或长期储存起来;输出则是根据交际要求,将短时储存或长期储存的语言材料和其他相关的知识重新整合,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有效地传递给其对象。输入是输出的前提和基础。语言学习中,应先通过听觉、视觉使学生感知丰富优质的语言输入。但语言输入不等于语言吸收,要使输入转化为吸收,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语言一经吸收内化后,便有利于输出,同时也为后续输入的内化创造条件。输出可增强输入的被理解,促进输入和吸收。输入、吸收、输出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单纯片面地强调语言输入或输出都是不够的,需要两者的密切结合才能促进外语学习。由此可见,语言学习的过程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过程。

二、输入和输出理论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就从未停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语言输入源单一,输入量少;二是教学上重语言输入,轻语言输出。具体表现为教师依赖于某种教材,照本宣科,全堂课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单向式传授,填鸭式灌输,使大多数学生把教师看成权威,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接受,存在被动学习的意识,习惯了教师“满堂灌”。结果,教师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传授语言知识,忽视了语言输出的训练,导致学生在组织语言时经常会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且语误较多,语言输出质量不尽如人意。鉴于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应以语言输入与输出为抓手,建立多渠道的输入来扩大输入源,提高可理解输入质量,同时重视学生输出的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输出的机会,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输入与输出并重。这样才能达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教学目的。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语言输入源,丰富输入信息量

我国的外语教学是在非母语环境下的外语教学,语言输入理论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和必要条件。目前,高职院校学习英语的输入源还以教师的授课和教材为主体,这对语言习得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各高职院校选用的英语教材不尽相同,有的教材内容单一、难易程度不同,跳跃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用活”教材,即对教材的“再创造”。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与外语学习相关的阅读材料、音像材料、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从这些资源适当选取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可交际性又与教材相关的内容补充到教学中,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的语料,丰富输入信息量。

上一篇:高职图书馆开展阅读教育的优势与建议探析 下一篇:从文化适应角度论优化英语专业发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