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疑”和“问”

时间:2022-09-22 04:10:4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疑”和“问”

摘 要:《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本文就如何创设情境、启发、引导以及更好指导学生找“疑”敢“问”进行阐述。

关键词:自主探究;引导;激发

1 创设情境,使学生有“疑”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有一次,我听某老师教《雨点儿》一课。老师说:“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想问什么?”全班鸦雀无声,有个别同学手半举,又放下。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同学看了看我,又眼睁睁地盯着老师。我知道,此时他一定有问题想问,但是没有勇气。我鼓励他:“大胆地问,没关系。”他终于举起了手:“天空中什么也没有,雨水从哪儿来的?”。老师走过来,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笑眯眯地说:“多有勇气呀!问得多好呀!老师喜欢这样的同学。”一句激励的话,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 引导启发,使学生有“疑”善“问”

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让学生敢于质疑还是第一步,关键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或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按价值的高低或内在的先后次序梳理出来。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教师要善于引导。如《白杨》一课的预习提示是这样写的:“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广泛种植。它也能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中成长。读了课文,你不仅会对白杨有所了解,而且会从受到一些启迪。读课文中的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画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学生读了这课预习提示后,能很快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样子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句子。句子画出来了,并不表示已经懂了,我指导学生针对这两部分的内容提出疑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大戈壁给人什么样的印象?深黄一体是什么意思?没有……没有……也没有……这个句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文章为什么要写大戈壁的荒凉?…爸爸在什么情况下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从爸爸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能从内容、从写作目的等各方面提出疑问,不正说明读懂预习提示,最能发现同题的吧?有时侯,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或蕴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提示了文章的中心,若引导学生据题质疑,不但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探课文内容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

3 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

学生从敢问,善问,到养成提问的习惯(乐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的提同时间,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一段时间调练后,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的心理逐渐形成,就改变了以往“要我问”为“我要问”。如一位教师教二年级学生口语训练《压岁钱怎么用》时,一位学生说:“除夕之夜,爸爸、妈妈给我两百元压岁钱。我把有的钱用来买了学习用品,还有的钱捐助给边远山区的小孩子。”话音刚落,班长就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想对他提个同题,他只有两百元钱,哪还有钱买学习用品和捐款呢?”老师立即表扬了他认真倾听和勇于批判他人的精神。那位同学被他一问,也意识到刚才的话不符合实际,马上改了过来。可见,学生养成了质疑问难的习惯后,自主探究学习成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要,他会随时留心周围的一切,自觉去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4 拓展空间,让学生见“疑”必“究”

有时学生问题很多来不及讲,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块小黑板,让学生把问题写在自己的黑板上,使每个学生有一席发言之“地”,并鼓励他们将小黑板放到大黑板上找答案。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此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可见,学生养成了质疑问难的习惯后,自主探究学习成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要,他会随时留心周围的一切,自觉去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上一篇:探讨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法律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下一篇:稳压电源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