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物教学中的问题教学

时间:2022-09-22 02:57:31

浅析生物教学中的问题教学

摘要:新课程教学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新学习方式,以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为新教学思想,以问题教学为新生物教学模式的中心。问题在生物教学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只有充分认识问题教学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科学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勇于探索、创新,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物教学;问题情境;创设;师专生

新的课程体系和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和理念。课堂教学型由原先的传授型向探究型转变,通过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生物探究教学常以问题开始,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问题”在生物教学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本文浅谈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教学运用的看法。

一、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问题的产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

一切的思维都是从问题产生后开始的,是新学习方式产生的前提。新课程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一个民主、和谐的过程,它的实现需要融洽的课堂气氛。问题是民主教学的必然产物,师生通过问题来作为沟通的渠道,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山的对学习内容的质疑,它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尊重,置学生于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是一个发展的独特、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

(二)问题是探究的开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对新异事物的好奇,使学生提出问题。感兴趣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生物课程的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这些过程,因此,探究是针对问题的。

(三)问题使合作、交流成为可能

如今孩子多数为独生子女,习惯于独自思考;而合作交流是社会的趋势,在当今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目标。新课程涉及许多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面临问题,于是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想解决问题又常常是个人无能为力的,必须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或通过与人交流、讨论、或分工合作,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结论。因此在教材中多数的探究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

(四)问题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问题是对传统、旧的知识的质疑,是新思想的曙光,是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任何一个重大发现都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产生使学生心理形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急于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冲动,促使学生大胆求异、创新。例如,在《校园绿花设计方案》教学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根据先前所学的知识,对学校绿化情况,如植被分布、花草树木布置合理化等进行调查,结合学生的看法和理解,以每小组为单位,设计出一个详细的、最佳的方案,使学校绿树成萌、繁花似锦,并附上该组的设计构思和理由。结果在课堂上,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各组几乎给出互不相同的方案,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的提出应当有一定的问题情景,即让学生明白问题的由来,或让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笔者认为问题情景的创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直接法。教师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能一下集中到教学的主题。如:《植物生长需要水》教学,笔者以“植物生长需要水,它主要是由根吸收的,那么根是如何吸收的?”直接导入教学。

2.间接法。用故事引入、复习巩固衔接法等,可使学生对所要探究的课题有较浓厚的兴趣。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笔者是以我国的一句谚语“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话的科学性为引题,导入新课引出光合作用,顺利进入教学氛围。

(二)改进教学方法诱发问题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只能使生物教学处在一种勉强维持的低水平状态,已无法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只有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全面顺应课改,顺应新学习方式的需要。

1.引入活的生物或实物材料。教师演示指导观察熟悉的现象和实物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使学生产生实际问题,并思考、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如观察蚯蚓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比较蚯蚓与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运动的区别,自然提出:蚯蚓没有手足,靠什么运动?其运动方式怎样?为什么在光滑的玻璃上,其运动速度反而慢了?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自然会想方设法去解决,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事实和现象,配合课堂教学,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如观察、调查学校周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状况,激发学生产生问题;结合动、植物的生活规律,及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实际,渗透职业教育因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可用、可信,如植物种子为什么要选择粒大饱满的?为什么要浸种?又如,在讲述果树嫁接时,为什么嫁接?如何嫁接?其原理是什么?等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与他们有着较为密切关联的知识、问题,是能够激发他们去分析、去探究的欲望。

3.设置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和生活环境,为学生提供从容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让生物图片一卜墙、窗台上有花、草等。

4.教师日常指导。多数学生不会主动问问题,或没有主动问问题的习惯,而且学生有疑问,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疑问。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发问技巧的引导、指导,如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适合探究的问题;运用反问使问题深化;还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从中总结经验,领悟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三、“善问”与“善待问”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者,是教学“平等中的首席”,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策划者。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问”与“被问”。

(一)善问

学生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学生要在较短时间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掌握学科的基本技能。在教学活动中,探究的问题多数由学生或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方向。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显得特别重要。

1.问题应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为了启发学生劝脑,教师要相应加大问题难度,即要让部分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例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教学,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材料、准备实验时思考:(1)在我们常吃的食物中:如米饭、鱼、猪肉、青菜等,你能说出它们的营养成分?(2)这些营养成分中哪些是人体必需的?(3)人们通常所说的“食补”,你是怎么理解的?(4)你认为“绿色食物”是哪一类食品?使学生的思绪和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然后进一步提出:(5)如果你是营养师应设计一份怎样的营养餐?(6)你对当今女性为了减肥、瘦身,不惜以少吃为代价有何看法?使学生针对现实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这些派生问题,结合自己所学的各科知识,做出精采的回答,兴趣极高,教学效果良好。

2.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有些提问看似层层推进,但实际上学生是完全被“锁定”在教师预先精心准备的“轨迹”和“程序”上,学生只需简单地应以“是”或“不是”,其思维得不到自由发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应当是科学的、可探究的、开放的,如在食物的营养教学时,笔者提出了在生活中关于“进补”常见的说法“吃什么补什么”,“野生的比饲养的有营养”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由于问题来自生活,学生各抒己见,争论激烈,促进了学生的思辩能力,既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服务于教材,又培养了学生关爱生物的理念。

(二)善待问

学生发问是实现课堂教与学交流互动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多以问题作为渠道,教师对待学生各种问题的态度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

1.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传统“权威”意识,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信息时代学生的问题可能会问得不着边际,打乱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教学程序,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转移,甚至可能会使教师“下不了台”。因此,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扩大信息量,博采广学,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其次,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师生的交流是平等的、互动的,要注意发现和保护学生问题意识的“嫩芽”,想方设法为他们创设适宜的“生态环境”。

2.正确引导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多数是学习、生活体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对问题的看法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又难免片面。因此,教师应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它可以表现为是一种启迪,引导学生辩明方向;它也可以表现为是一种激励,唤起学生内在动力,从而发现自身的潜能,感受学习的乐趣。总之“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是教学工作的目的。

四、问题是联系教学与学的“纽带”

现代教育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被看作为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不再单一,学习方式多样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可以肯定的是,教学工作将在以问题教学为中心的模式下展开。

上一篇:关于苏中地区现代化建设的SWOT分析 下一篇:浅谈思想政治工作在“五型”班组创建过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