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研究

时间:2022-09-22 02:27:07

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研究

【摘 要】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必须给予重视。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们必须去思考的。

【关键词】计算机;初中;方式方法

初中计算机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并能利用计算机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激发他们使用计算机的热情,把他们所学的基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该学科的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较多,知识较散碎,但课时较少,因此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并保证高效率的学习和高质量的教学,是初中计算机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基石”,也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强大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对计算机产生兴趣,才能积极地去思维、去探究他的奥秘、去发现问题,并能积极主动解决它,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由于他们在小学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和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要耐心地指导,不要嘲笑学生、责备学生,要针对学生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给予耐心地指导,并抓住一切机会鼓励、表扬学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喜欢上学习计算机。

二、根据学生和教材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许多学生的家里已经有了电脑;大街上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使许多的学生在培训班里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并因材施教。如在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老师要针对本班的学生做一个初步的调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座位,在讲授一些常见的知识点时,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免试测验、小竞赛、提高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操作。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的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这样,就有较多的时间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指导,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基本操作训练和学习任务。

三、结合课本的内容精讲勤练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讲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同步操作,并且重点放在动手实践上,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讲课内容,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把时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对于一些重要的、较为烦琐复杂的操作,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直观、独特地教学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尝试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学生在自己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被动接受教学时要多得多,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掌握也更为牢固。

四、深入浅出

由于一些学生首次接触计算机课程,所以教学中不宜采用专业的术语,应以浅显易接受的基础知识为重点,视学生领悟程度适当补充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如在教学“计算机发展史”一课中,应把重点放在计算机的开发经历的四个阶段上,穿插一些故事,介绍对计算机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增加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创造发明意识”,树立远大志向,提高学习自觉性。同时也是了解一些发明史、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再如教学“计算机的组成”硬件内容之“逻辑组成”时,对“逻辑组成”用框图形式作简略说明即可,不必展开。

五、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具体任务

目标是学生必须达成的一个学习任务,给学生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实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把每一个单元和每一课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递增式任务,让学生完成一个个具有梯度的具体任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让他们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如在教学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和自选图形的使用时,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网络将一张事先做好的贺卡展示给全班学生,使学生们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接着再分析这张贺卡的结构,哪部分是图文框、文本框或自选图形,哪些地方各部分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或不能相互替代等。通过分析,学生对图文框、文本框、图片以及自选图形等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解如何插入、修饰美化各部分的具体操作方法。这样的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学习目的明确,所学内容更易掌握。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贺卡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此,整个教学过程就能够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

六、改变教学模式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多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创设情境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进而使学生明学习目的,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如在讲解“移动文件夹”时,我分别讲授四种方法:①接拖动法;②使用“菜单”法;③使用工具按钮法;④使用盘快捷键法。同学牛分别掌握这四种方法,同样触类旁通以后探究学习文件的“复制”、“删除”奠定了基础,学生不用师讲解通过自学探究、小组合作,顺利的掌握了下面的内容。因此。一堂课的开始能做到激趣引题,就像一块无形的“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测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他们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自学探究足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往边学边探中解决不理解的问题,集中在一个阶段解决在这一环节中的难点。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不做过早的解释,综合大家的提问,组纵学生多形式的探究,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选用学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同桌学生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就相同的问题相互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并获取更多的知识。

七、形象比喻

计算机的课程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的确不容易接受。假如在授课过程中时恰当地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对他们理解并掌握知识十分有利。例如,在讲解网络中有关IP以及域名时,通过这样的比喻:咱们如何来区别地球上的这么多的人呢?咱们能够利用身份证与名字两种方式,咱们能够通过身份证号码来确定特定的一个人,然而,记住身份证号码比较困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利用名字来指某个特定的人。同样的道理网络中的电脑为更好地区分,也给他们赋予特定“名字”即域名,并赋予他们特定的“身份证号号码”也即IP地址,它能够确定某台特定的电脑,可是,要想记住它也比较困难,通常咱们仅用域名来确定网络中的电脑。这样一来,他们很容易理解IP地址和域名的真正含义。

总之,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学科。为了紧跟科技的发展,中学计算机教材内容的更新频率相对较高,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还需要我们每一个计算机课程教师共同努力探究。

上一篇:重视幼儿园安全教育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下一篇:非智力因素在英语阶段性衔接教学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