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累背诵能力

时间:2022-09-22 02:09:50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累背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会读、会听、会说、会写是语文教学中的最终目的,背诵是阅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在阅读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背诵。

优秀诗文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最精华的部分,是典范的语言材料,在学生记忆的黄金阶段,应进行大量背诵。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背诵情况不容乐观。

一、培养兴趣进行背诵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且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初中第一篇背诵的古文是《童趣》,在趣中学习,观物之趣,主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遐想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依次命题,依次背诵,连成全篇。趣之一观蚊,若观鹤,观久项僵;变一玩法,关鹤帐中,喷烟,鹤唳云端。瞧瞧,很有趣吧,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事中学习、背诵,岂不是很好的方法?

二、熟读成诵

一篇课文一首诗,最先应读,读准确、读流利。读的要求很多,如“三到”,还有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找准语言材料的背景、感情基调和内容大意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神韵意境。

三、理解大意背诵

背诵古诗文,先要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再到词、句、段、篇。如中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要求背诵的《论语》,而且《论语》中的语句是挑选了较为简短并且寓意深远的语录、对话,在教学时可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对其中的格言:一要懂字面意思,二要记住原话,三要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所以说我们首要做的是借助工具先理解后背诵,其次才是写。要想古为今用,先得理解、背诵,可见理解有助于背诵。

四、形成画面,复述故事,达到背诵

形成画面背诵就是将古诗所描绘的形象形成画面,根据诗的意境、内容等充实画面,自己依照画面讲述或复述古诗大意,通过画面及古诗大意背诵古诗。如唐人有喜欢骑马春游的习惯,于是白居易将此画面通过诗的形式展现出来,《钱塘湖春行》短短的56个字就勾勒出了初春的特点、春游的画面。骑马春游观山亭、水云、莺燕、花人、浅草、堤上不停地走,由此形成画面,再感受人与动物的动作(行、争、啄)等。细细品味画面,从画面中吟诵作者的诗句,自然达到背诵。

五、依结构、线索背诵

文章的结构可以清楚地帮我们理清课文的内容安排,明确布局,进而把握全篇,所以背诵可依结构背诵。如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结构是盼春、绘春、颂春,绘春又分为春花、春风、春雨。依次背诵春天的景物,层次清晰好记。

除文章的结构外,还可按文章的线索来背诵。如《桃花源记》以渔人为起点,写渔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的线索展开记叙,如果按这条线索移步换景,把握内容进行背诵就会对世外桃源的印象更深刻。再比如《小石潭记》,首先要熟悉作者的旅游路线:由发现小石潭、潭中的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将自己的感情寄寓在景色中去。这样背诵、理解,记忆的印象就能深刻。

六、创设情境背诵

对话式背诵,让学生进入自己的角色进行背诵。如《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让学生扮演角色,旁边让老师或学生扮演,这样安排增进活动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也利于背诵。

配乐背诵,选择相应的音乐,让学生朗诵,在音乐中让学生感受氛围,体会诗意。如背诵《天上的街市》配以欢快美好的音乐,让学生想象美丽繁荣的街市。学生入情入境的背诵会在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才能使语言的积累得以实现。

创设情境的方法列举一、二,此外还有很多。

如果学生觉得背诵有难度,可为学生设计不同的背诵内容,随着年级的上升逐渐增加背诵内容。在背诵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善背、乐背、好背的背诵氛围,让学生在背诵中获得快乐,造就学生背诵的成就感。以背诵的形式让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素养,更多地学国的语言文字。

(作者单位 陕西省白水县教学研究室)

上一篇:中学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下一篇:让学生从“比较”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