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语文”漫谈

时间:2022-09-21 05:50:40

“情感语文”漫谈

情感教育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功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语文教学应将情感教育放在首位。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厌学情绪浓重,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中职语文教学往往因学生的“无情”而缺乏生机;教师“触景生情”厌教情绪陡增,教学激情大打折扣,教学“两端”无情,情感教育从何谈起?在多年教学中,笔者发现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乏激情发感之处,只是教师在处理方法上存在不妥。笔者总结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转变观念,增强情感;创设情境,调动情感;深剖课文,挖掘情感。

转变观念,增强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情感教育。他指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其和谐教育的理论的内在支柱就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之上。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是人生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伴有情感的非智力因素是不存在的。这些理论对于挣扎在应试教育的中职生,不啻是一缕阳光。中职语文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完善学生个性,有利于增进沟通,架起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关注生活,适应多元文化,汲取丰硕营养,造就{尚的审美情趣。为此,中职语文情感教育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情感教学目标能否真正建立,取决于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情感修养,学会对学生倾注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要将自己视为学生人格形成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卢梭所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创设情境,调动情感

情感总是与情境相伴随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的培养离不开特定的情境,语文课堂尤其如此。语文作品多数是为了反映人民生活,抒发作者情感。这些中心思想的表达离不开特定的教学情境。而这些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理解文意,与作者共鸣。为此,中职语文教师要掌握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情境的技巧,灵活创造和渲染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讲授《雨中登泰山》一课时,于漪老师是这样导入来调动学生情绪的:“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月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杜甫的五律《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一览众山小’的风光。今天,我们学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作为向导,带领我们去攀登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

笔者在讲授《故都的秋》一文时,也是不急于导入课文。而是先问学生家乡的秋有何别致之处?让学生畅谈家乡美好的秋景,引导学生融入到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氛围中。教师因势利导:“是啊,家乡秋的的确令人留恋,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景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当然,文简意美的古文更是离不开情境的创设。从内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履行寓情于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感染和带动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这将有利于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深剖课文,挖掘情感

中职语文课文是在文学宝库中精挑细选而来,都为文质兼美之作。要充分挖掘深藏于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师首先要精炼教学语言,凸显语言的情感性, 既能传达出课文作者的情感,又要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其次还要善于变无声的文字为声情并茂的语言,重现形象、渲染气氛,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实际操作时,不妨先明背景――作品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自身经历,了解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古诗词尤其如此。初读《虞美人》,会以为作者只是流连于儿女情长,知悉作品背景后才能对亡国之君的丧国之恨、思故国之切感同身受。其实,读文本就是和人物对话,晓其情,担其忧,感其伤,享其乐。其次作对比,理解文本情感。尽管课本中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年代。但不可否认,人的情感仍有共通之处。即便是《诗经》描述的男女之爱放在今时不也与生活情景相吻合吗?再者多积累,丰富学生的情感。不同个性、经历各异的作者,其作品所展示的情感世界各不相同。既有“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壮烈,也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慷慨,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凉,也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哀伤,这些都是打动人心、陶冶性情的力量。只有了解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日积月累,方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所谓“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正是此理。

语文教学不能无“情”,中职语文教学尤其如是。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调动“情”的要素,借语文学科之势,为教学插上“情感教育”的翅膀,让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与道德传播的讲堂。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周鹂飞.“以情动人”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J].海外校园,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小学语文朗读方式 下一篇:管理学校要处理好十种关系